恐怖袭击后,巴黎人说:我们不会改变生活方式

2015-05-30 10:48若竹
大学生 2015年24期
关键词:法国人酒吧巴黎

若竹

法国人的随意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不知何时起“浪漫”两字甚至成为了法国的直接等同语或代名词,仿佛那蓝白红三色国旗一飘扬,你就能嗅到一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味道。然而若随便捡起一个法国人问你们浪漫吗,收到的可能都是一头雾水甚至白眼嗤鼻,“浪漫是啥意思?能涨工资么?”也难怪当地人不甚理解,毕竟那蓝白红三色的官方注解可是“自由、平等、博爱”。而其中“自由”则是我认为其余二词的基础与支撑,因为对自我自由的向往,才强调人人生来平等的重要,因为对他人自由的尊重,才能够无分差异博爱众生。

对自由的追求已然深入法国人的血液,虽然身边友人从不见得会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但个个骨子里却都将其贯彻到底。亲人、同事、爱人、朋友,每一种关系都在合适的范围内给予彼此足够的自由。父母不知道自己子女职业的大有人在,同事间不互留私人电话也是正常不过,找不到婚姻意义的恋人照样能以同居身份相伴一生而不遭白眼,朋友们下班喝一杯可能同桌就有两三个种族四五种信仰六七个国籍讲八九种语言。作为留法学生,有时甚至会觉得孤独得可怕,因为周边没人操你的心,没人管你的事,每个人对于他人的选择都是种无所谓且不评判的态度:你怎么活与我不相干,我活得怎么样也不劳您费心。

正是这种调调让法国从建国伊始就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最多元化的集散地,在艺术、音乐、文学、饮食、时尚、冒险等等各类生活方式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高卢人民,完全可以没有工作,但绝不能够没有生活。

然而,也由于法国人总在各行各业中都不免散发出的随意气质,给了心怀不轨者以可乘之机。球场、酒吧、剧院、餐厅……这都是法国人每逢周末最为常见的休闲场所,却在11月13日这个西方世界最为避讳“黑色星期五”晚上变成了噩梦之地。

把周六中断一天的日子努力过回来

当时我刚结束一场学校的经验交流会,正和新生们在酒吧聊天,并未注意手机上的新闻提示,直到所参与的留学生和巴黎媒体群开始大量交换讯息,抬头注意到酒吧电视也已经开始紧急现场直播,得知情况不容乐观。比起稍显慌张亟待回家的新生们,我最初并没有太多的恐慌,毕竟巴黎的乱已经亲身体验过多次且多样。钱包被偷过两回,手机掉过一次,本该在战神广场享受阳光的午后还被乞讨未遂的小阿哥抢走了麦当劳。因为做奢侈品管理,办公室位于香街和蒙田大街区域,周边的持枪抢劫与疑似炸弹更让我对全副武装的特警队和轰隆盘旋的直升机产生了免疫。而年初的《查理周刊》事件与这次受害地所位于的11区,更是我居处的所在。当初选择这里,是因为它的年轻、活跃、多样、自如,却未曾想连每日下班都要出示身份证明才得以回家。

并未多想地坐上地铁,看到大多数人面色如常,想是在这个没有信号的地下还未收到任何消息。横穿巴黎最多景点的一号线上,还有很多游客谈笑风生,分享着今天遇到的趣事,筹划着明天期待的行程。等伴随着呼啸的警笛快速返回家中,看到报道中分散多处明显有所预谋的系列袭击,不断攀升的遇难者人数,和总统毫不保留地全国A级警戒并封锁国境,一种后怕才开始慢慢涌上。毕竟距离上一次《查理周刊》的屠杀,这次的恐怖袭击只相隔了十个多月。

事发之时正是国内凌晨,还未曾收到太多询问,只是和巴黎的友人们互报了平安。等到东八区日出之后,手机就像出故障般开始连续震动。亲人朋友连番追问,恨不得直接将我拽回中国。常常撰稿的几个旅行论坛上,网友们的咨询也让我有宛如身处战区的错觉。于是为了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我决定亲自去到几个事发现场,一来为了吊唁遇难的无辜民众,二来也为了感受巴黎人最直接的心理状态。

要在这样大型事件后的第二天出门,说实话是怕的,却也感谢自己的这番决定,能再次感受到巴黎人的坚强、温柔、率性与勇敢。这个地方,终究是我停留了四年,有抱怨有厌倦,却从不愿舍弃并深深相爱的城市。

在多个遇事地点中,除了巴塔克兰剧场因为现场处理原因有警戒封锁,其余的几处都已允许民众靠近吊唁。我最先到达了离家不足千米的La Belle Equipe酒吧,出门时的惶惶不安在靠近中逐渐变成了淡淡悲伤。酒吧所在的街角虽然有拥挤的人潮,却没有丝毫大声喧哗,只是抽泣与哽咽声听得尤为明显。人们次第放下手中的鲜花与蜡烛,与身边的人拥抱,再转而离开。身在其中,那是种眼泪不能自已的情景,不是任何一篇媒体的“理性分析”所能诠释的忿恨。再沿着运河往北走,看到La Casa Nostra餐厅玻璃上清晰可见的弹孔与Le Carillon餐厅入口菜单小黑板上擦拭血迹后余下的“畅饮时光”标志,无法克制地会去想象那身处生死之隔的绝望和无助。

离开了现场,我怀着压抑的心情在周边走走,发现紧邻着封锁线的咖啡馆和餐厅都已然恢复了营业。即使是露天的位置也座无虚席,人们捧一杯咖啡点一支烟,随着音乐摆动或侃侃而谈。运河边的小摊贩和卖艺人也并未爽约,约会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手风琴曲中挑选着素描画作。其实每逢周日,法国人通常都在家中团聚,但那日街上的人却尤其多,仿佛要把周六中断一天的日子再努力地过回来。

恐怖分子希望我们失去自由

当然,受了伤一定是敏感且多疑的。事件发生一周有余,几处著名景点或大型购物商城都有因为草木皆兵而引发的假性骚动。分布在城市东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更是时不时发出“有可疑包裹”的疏散命令。在某次我赶上的疏散过程中,看到步伐快速且坚定,没有任何指挥也秩序井然的巴黎人民,不禁想送上发自心底的赞赏。

但在另一方面,我也对很多个人或媒体意欲博取眼球的做法感到担忧和愤怒。过去的一周内,三不五时就会收到“刚听到枪声!恐怖分子又来了!”“注意!转发!情报部门破解的下一个攻击目标!”等等毫无源头的虚假警示,就好比周五当晚,连特警都还未解救巴塔克兰剧院时,网上就有了“三名中国留学生被残忍枪决”“我朋友的朋友在此事件中遇害”等各类言语。制造并传播这些消息的出发点与恶意,我无法理解,只能一直努力于说服国内亲友:亲眼所见尚且不一定为事实真相,请在传播之前确证并三思。恐袭的发生本身就来源于愚昧和冷漠,切莫让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今天的巴黎仍处在高度警戒中,可巴黎人这个以热爱生活而著称的群体早已慢慢一如往常。电视台也邀请了哲学、艺术、社会、娱乐、体育、政治等各行各业的人物,来为公众解析这次事件的来龙去脉,并用名人们不同的魅力安抚人心。各类学校也丝毫不曾避讳,邀请教授们与学生探讨国家政治未来的走向,经济状态将有的改变等等。我们校长在统一默哀之前,沉重却坚定地说到:如今国家和社会遇到了一些困难,希望你们会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针对无辜平民的恐怖袭击是无法容忍的罪恶,法国人民和居住在法国的我们都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巴黎不会停摆,未处巴黎的人们也请勿听信、勿传谣、勿夸大、勿嘲笑,而是请给出你发自心底的支持与祈祷。相信我们能够像在巴塔克兰剧院袭击事件中失去妻子的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不会憎恨,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恐怖分子希望我们不再和爱人朋友去往剧院、餐厅、酒吧或球场,他们希望我们失去自由。而我像我的妻子一般热爱自由,热爱生活。所以我们不会改变,不会让他们实现目的。恐怖主义无法胜利,永远不会胜利。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法国人酒吧巴黎
Wine ahead餐酒吧
巴黎之爱
FAN迷离酒吧
Autentista酒吧
《巴黎私厨》
WAY2酒吧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Joke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