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桔子》的隐喻分析

2015-05-30 18:23张洁玲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4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桔子隐喻

张洁玲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的“鬼才”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桔子》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品中多处使用了隐喻,主要有事物隐喻、人物隐喻和动物隐喻。本论拟通过对《桔子》中的隐喻分析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体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桔子 隐喻 社会意识

芥川龙之介的《桔子》于1919年5月发表在《新潮》杂志上。早期的研究认为《桔子》一改之前芥川的理知派、技巧派的创作风格,渗透着人间的温暖及瞬间的感动。本论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桔子》中的隐喻分析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精神状态。

一、隐喻

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范畴,而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把它看作人们日常基本的思维方式。当代认知语言学奠基人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是参照一个认知域去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其功能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拓展人们的想象,借助一事物去把握另一事物。”[1]本论拟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桔子》中多处使用的隐喻进行分析,引导读者解读《桔子》的意识世界,理解作品的主题意义。

二、《桔子》中的隐喻分析

(一)事物隐喻

1、火车

火车不仅是运送人及货物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打破固定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交际范围的特殊场所。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东京至横滨的铁路于1872年10月14日正式运营,这条铁路线是在西方工程师的指导下修建的。火车常常被比喻为近代化社会。

2、横须贺

横须贺市位于日本神奈川县三浦半岛东部的东京湾口。据《角川日本地名大辞典》(角川春树,1978年10月)记载,横须贺港作为横须贺的重要港湾历来受到政府重视。,为了培养军需人才,明治维新后横须贺设立了海军管理学校等教育设施和造船所等军需设施。1916年底芥川受一高时代的恩师畦柳都太郎的引荐,赴横须贺海军学校教授英语。因为教学工作造成写作时间的不自由及住在远离文坛中心的镰仓使他在创作上总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被限定的生活框架代表了当时的日本社会。

(二)人物隐喻

1、小姑娘

姑娘“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一般来讲,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是天真可爱的,是“美”和“希望”的象征。但我投向小姑娘的却是严峻冷漠的眼神。“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

“伴随着工业化,日本出现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倾向。比如,20世纪初(1900年)东京市人口为150万,1920年就超过了200万。”[2](加藤周一著 叶谓渠 唐月梅译,2011)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因为贫穷不得不进城当女佣,她与当时日本近代的知识教育肯定是无缘的。乡下的小姑娘象征着一种在劣势生存环境中挣扎的生命,她顽强的挣扎于城市的底层,却被城市漠视,被社会忽视。总之处于底层的小姑娘失去了话语权。

2、红帽子

日本的红帽子一词始于1896年12月在山阳铁路主要车站负责搬运行李的行李搬运工。搬运工戴红帽子是为了引起寄存行李的行人的注意。他们在社会的底层拼命挣扎,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他们,他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唯一能够引起别人注意的也许就是他们头上戴着的红帽子。 “从文化表述、再现或文化资本的角度来讲,底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 缺乏话语权,这表现为没有能力自我表述或者表述不能进人社会的文化公共空间,表述处于 自生自灭的状态,参与不了社会话语的竞逐,没有发声的位置或管道,也就是所谓‘沉默的大多数'。”[3](南帆等,2005)。确切地说底层就是弱势阶层,是被忽略的社会群体。

(三)动物隐喻

“冬天的一个傍晚,天色阴沉”的描写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既不是晴天也不是雨雪天,既不是中午也不是夜间,而是处于不晴不雨的阴天和不白不黑的傍晚。“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作者把时间设定为一个阴沉的黄昏,是因为被关在笼子里的不被人关注的小狗和黄昏时的景色符合“疲劳和倦怠”的我的心境。“我”和小狗都被关在某种被限定的框架内,具有某种相似点。“‘从黄昏开始的故事是芥川作品的一个特色,而且‘ 黄昏、傍晚(日暮れ)还常常与‘ 茫然、呆呆地(ぼんやり)同时出现。”[4](张文宏,2004)我之所以“疲劳和倦怠”,是因为我在艺术上停滞不前。因此把自己比喻为关在笼子思想禁锢的小狗,把我的心情比喻为不晴不雨的黄昏。

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桔子》中的事物隐喻、人物隐喻和动物隐喻的分析,结合大正时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状况,揭示了芥川《桔子》中隐含的生活在贫富差距悬殊的动乱阶级社会中的人们的茫然、不安、孤独和困惑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G. Lakoff&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

[2]加藤周一著 叶谓渠·唐月梅译.2011年.日本文学史序说『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87.

[3]南帆等.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J].上海文学.2005年:76.

[4]张文宏.《桔子》中芥川龙之介的“明”与“暗”[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51.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桔子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快乐吃桔子
桔子味
桔子熟了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今昔物语集》与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