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忏悔

2015-05-30 10:48徐霞
创作与评论 2015年23期
关键词:良知老兵战场

徐霞

“80后”女作家王哲珠的文学创作近年来在文坛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她的作品陆陆续续发表于多家报刊杂志,短短几年间,她便收获了累累硕果。《被囚禁的老兵》是一部反映历经抗战的一位老兵悲剧命运的中篇小说,通过作品,可以看到作家对战争、对民族、对社会的反思,对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动人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小说《被囚禁的老兵》的一个鲜明特色。小说中的老兵,在村民对他的称呼中已经失去了他原有的姓名,因为他是战场上归来的老兵,久而久之人们只叫他“老兵”了。他并不想去杀戮生命,他只有一个微小的愿望,“像一个人该活的那样活一次”,他向往平静、淳朴的乡村生活。但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他的平静生活,他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当民族存亡之际,他勇敢地走上战场。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那场战斗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样子,只剩下往前的念头,眼睛里全是火的烫和血的红,敌人扑上来,老兵他们也扑上去,枪还匆匆忙忙开着,看清对方眼睛的时候,刀就亮出来了。老兵说那时世界已经没有了人,没有了感觉,只剩下念头,杀的念头,你死我活的”。而在如此惨烈的战争阴影下,作者仍不忘展现老兵善良的一面,这同样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示出来的。“老兵那一刀砍出去时,凄厉的叫声让他睁开眼,他看到对方的脸,鼓突的眼,带血的面颊,仍维持着惊叫形状的嘴,老兵手一抖,砍在对方大腿上的刀竟拔不出来。老兵说,那一瞬,他想到了人。这念头一起,他全身颤抖起来。他和那个日本兵对视,觉得整整有一天那么长,他好像第一次看到对方有人的身体,有人的脸面,他想放过这个人。”在战争中,老兵远距离地开枪不知打死了多少敌人,而当他近距离地与敌寇搏杀,大刀砍入敌人身体时,他竟有一些不忍甚至连全身都颤抖了起来。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对方也是一个人、也是一条生命的事实。

从死人堆里能捡回一条性命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乡已实属不易,他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了,以为人生的苦痛可以告一段落,从此在家“自己做自己吃,一年存一点”,看着儿子平顺长大、成家,安然地“老了晒着太阳还能跟老伙伴吹吹牛”。然而,老兵的这一微小的愿望却不能实现。外战结束之后是内斗,越来越严酷,“文革”到来了。“风带进一群热气腾腾的人,他们有热气腾腾的年龄,热气腾腾的眼神,热气腾腾的声音。他们将老兵绕在一个小圈子里,呼喝着将圈子往里缩,伸长手扑住老兵,好像老兵拼命想逃走”,老兵被“押着在村寨的巷子间游行”“关在大队的队间里,两个人守着他”,“叛徒”“国民党”的身份彻底粉碎了他对美好、平静生活的念想。老兵并不知道哪党哪派,他不知道他参加的是后来不被认可的“国军”,他只知道,当年他是迫不得已上战场去杀那些屠杀同胞的侵略者,他知道杀人不对,但他不得不上战场,不得不去参与他本不愿意的杀戮。

而整部小说更为动人的细节描写,当属老兵在见到儿子平顺尸体时的那一幕场面。

带平顺回来的几个人蹲在旁边,一个抓住了老兵手里的毛巾,阿叔,我们和敌人战斗,平顺很勇敢,他的腰被棍子敲了一下,往后倒,脑后碰了一块石子。他也算是英雄……

啪!老兵突然扬起手,抽了儿子一巴掌。

周围蹲着的几个人往后退,青坡嫂则扑上去,尖声号起来。

让你别斗的。老兵又抽了儿子一巴掌。

青坡嫂扑到老兵身上去。

老兵扶住青坡嫂。

别倒下,还有日子得好好过的。老兵背对儿子,再没转身看一眼。

这一幕的细节描写是极具张力的,这样的细节在小说中极为少见,描写的力度,极为强捍,令人欲哭无泪!这一描写把老兵内心的价值观推到了极致,就是他好不容易从战争的死亡阴影中捡回了一条命,他根本不愿意相互“斗”,他想要的只是“好好过日子”。在整部小说中,类似的让人叹息的细节还有多处,如老兵在儿子坟前的泪水、他在写“悔过书”时的用力与用情。

细节描写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是重要的。细腻、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既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被囚禁的老兵》中,王哲珠以动情的笔触刻画了多处动人的细节,一方面让老兵的形象更为饱满、丰富,让他矛盾、纠结与痛苦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另一方面,则渲染了小说的整体氛围,为突显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浓重的悲剧色彩

《被囚禁的老兵》是一部有痛感的作品,整部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它首先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老兵个人对平静、淳朴生活的那份向往在战争、内斗的巨大阴影下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无论他内心有多么渴望能“像一个人该活的那样活一次”,跌宕起伏的社会现实始终都没有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先是在战场上备受杀戮、鲜血、死亡的折磨,好不容易捡回一条性命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乡,不曾想,残酷的阶级斗争彻底粉碎了他对美好、平静生活的念想。“批条”“悔过书”钳制了他的生活,甚至到后来令他连走出家门看一眼外面世界的勇气都丧失了。不仅如此,就连象征着老兵对未来生活希望的儿子平顺,也在武斗中丧命。儿子是他内心的寄托、期望,他的殒命,宣告着老兵美好心愿的破产。动荡的社会是老兵命运多舛的始作俑者。诚如小说中老兵在写“悔过书”时感受到的那样,“结束不了的。后来的岁月里,老兵无数次重复,我自己骗自己,事情改变不了的。他将写下的东西念出来,念得身子瑟瑟发抖,嘴角发颤,念一句停下来喘喘气,整个人摇摇晃晃的”,摇摇晃晃的社会现实与老兵简单的生活愿望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个人根本无法摆脱动荡的现实境况带来的危机。

同时,《被囚禁的老兵》也是一出命运悲剧。老兵的命运有着很深的悲剧色彩。这集中表现在老兵对简单、和平生活的向往与他悲剧命运上的冲突。“种几亩田养人,种几畦蕃薯腾养猪,种点花生炸油,种点青菜配饭,养一群鸡,养一群鸭,平日存点小钱,生病时吃几包药,台风大雨时修修屋顶,和人家红事白事来往得了,买得起几件顺眼的衣服。年头不好时,也得熬熬日子,家长里短的也和女人吵吵,骂骂看不惯的人情世事,抽烟或喝茶,有一样改不了的瘾……”作者借青坡嫂的口,说出了老兵的心愿:一份平凡、安宁、朴实的生活。哪怕是在上战场杀敌前,他都还对生活充满希望。偏偏命运弄人,心愿最终都成了泡影。因为“战”,怀着一腔热血走上战场的老兵,生命在鲜血和死亡的旋涡中历经磨难。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捡回一条性命回到家乡的他,很快却又陷入了“斗”的泥潭。他被一群“自以为揣了灼热的梦,哪知道这个梦其实扭曲得没有面目,也没有热度的”的半大的孩子“斗”成了“叛徒”“国民党”,而他唯一的儿子平顺,也因为“斗”失去了性命。一心憧憬的“像一个人该活的那样活一次”,在“战”与“斗”的双重挤压下灰飞烟灭。虽然,他也试图反抗(这一点从他在战场上试图放过敌人、回家后规劝“打了鸡血”的儿子放弃争斗的想法都可以看出),但老兵向往的生活终究还是被无情的命运所摧毁,成了一个神志不清连生活都没有保障(因为无法提供相应材料领不到退伍老兵优抚金)的可怜之人。

三、忏悔与良知

《被囚禁的老兵》是一部有鲜明的“80后”作家价值观的小说。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中人的命运的思考,超越了党派的立场,阶级的立场,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民族的立场。小说反对暴力、战争,更加注重从人本身出发去思考战争,思考战场上的杀戮。但是当面对侵略者野蛮的杀戮时,正义与爱国仍然是主导的价值观,老兵义无反顾地勇敢投入了战场。可他又不断在内心对自己在战场上杀了人这件事情进行道德责任上的体检和确认,进而不断忏悔自身所犯下的过错。这是老兵内心良知的体现。

忏悔与良知是理解小说《被囚禁的老兵》最重要的关键词。因为党派的立场,老兵难逃厄运。他被囚禁起来,不断地写“悔过书”。他却不知道要他悔过的是什么。他只知道他在战场上是迫不得已杀了人,他不断地就此“悔过”。如果说,老兵的这份“悔过”一开始是被外力逼迫的,那么随着小说的展开,我们便不难发现,后来他之所以如此用力、用情地写“悔过书”,则是因为他内心的良知不断在拷问他,使他不断进行自我忏悔。在写到老兵写“悔过书”的场面时,作者细致地刻画了他的行为举止与内心世界,将老兵内心那份对自我的忏悔与谴责充分展现了出来。“老兵用的一直是铅笔,糙黑的手握了笔,极用力,半个人趴在桌上,像刚学写字的小儿。要写的东西,在脑里旋搅,发酵了几十年,词句想得很快,但写得很慢”,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老兵在写“悔过书”时,在自我忏悔时的虔诚。正如刘再复在《罪与文学》中指出的那样,“忏悔实质上是内心展开灵魂的对话和人性的冲突。忏悔者一方面坚持自我的原则,行为出于纯粹的个人利益或欲望,出于个人的爱好;另一方面良知又在内心把忏悔者从自我迷失中唤醒,使之产生反省和产生对更高心灵原则的领悟”, 小说中老兵之所以会杀人,是出于国家利益(同时也是维护自我免遭杀戮的可能)的需要,可另一方面良知又在内心把他从血腥的杀戮中唤醒,令他正视、反省对方也是一个人、一条生命的事实,这一体认是超越阶级、超越民族的更高心灵原则上的领悟。需要注意的是,老兵的忏悔只涉及他自身,与外在世界无关。(他不断写“悔过书”,只为了忏悔“因为我杀了人,我认罪”)。良知驱使老兵面对的不是他人的外在社会,而是他自身的内心世界。在忏悔的过程中,老兵既是审判者又是被审判者,同一个自我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老兵的侄子大平、刘盛发等人也同样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侄子大平,作为致使老兵精神崩溃的帮凶之一,以一直照顾老兵的生活的方式来忏悔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当曾在内斗是个头的刘盛发喊出“老兵叔”的时候,他的“喉头发热”,那一刻他想起在过往岁月中自己出于个人利益而做出的对老兵的迫害行为令他反思。在小说的尾声刘盛发对神情憔悴的老兵说道,“老兵叔该出去了,过日子了”,“过日子”一直是老兵心底渴望的事,当曾经一度迫害过他的刘盛发在他面前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终于有勇气念出自己亲手写下却一直不敢大声念出来的“悔过书”。

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历史上国内不断强化的阶级斗争,人与人相互间的残酷争斗是彻底否定的。老兵面对儿子的死亡,所表现出的复杂感情,正表达了作家的价值观。而对老兵所属参战部队不同遭遇的悲剧命运,作家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批判意味。这也是作为一个作家内心良知的体现。尤其令我欣慰的,是“80后”的王哲珠清楚地知道一个作家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记录、直面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灾难,也清醒地意识到了在大灾难面前作家、文学应当承担起什么样的道德责任。

猜你喜欢
良知老兵战场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良知
老兵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良知”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