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楠
摘要:文章围绕农业信息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民知识素养低等现实问题来阐述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现状。通过分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的可行性,从而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策略。同时,将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大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刺激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从而极大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一、国家政策方针
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正式将 “互联网+”写入了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到了7月1日国务院又专门提出了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概念,以实现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目标。“互联网+”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增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模式引进农村, 有效的带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面临着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妥善解决。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大学生村官大量涌现,并掀起了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热潮。这些都为农村互联网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发展以及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用信息化解决的措施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资金、科技等投入有限,造成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阶段,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不利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低产且产量缺乏稳定性。农产品的产量不仅受天气、气候的影响,而且受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虫灾等)的侵害,导致农业生产减产情况时有发生。然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服务、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精确分析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农业规模化小、农产品质量差等问题,并提供解决参考策略。通过监测积极预防涝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安排针对不同环境下种植合适农产品;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农技推广上门指导服务等活动帮助农民科学生产,解决各种种植难题。利用电子商务强大的网络功能,跨跃地域和时间的障碍,准确、及时捕捉市场的动态信息以及需求状况,便于合理组织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同时可以有效避免因价格和产量的巨大波动造成效益的大起大落,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进程,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
在销售过程中,一方面,在农村,由于信息资源薄弱,市场渠道窄,面临着“卖难”的问题,不少特色农渔产品特别是一些季节性比较强的农产品, “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直接目的就是打通农村与城市的物流和信息通道,实现 “土货进城”,使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不再限于传统的农贸市场,更多的进入商超渠道,直接面向市场,在这样的销售终端转变中,其流通渠道也变得更加扁平化。另外,农产品的物流成本过高。同时在流通过程中,还要进行储藏和保鲜工作,耗资巨大。而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不仅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而且简化了供应链的环节,从而使农产品交易成本极大的降低,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另一方面,传统的经营者忽略品牌形象的树立,缺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由于生产技术粗糙,使用过量化肥、农药,造成农产品质量差、农药超标。同时,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使得农产品的品牌形象难以树立。更重要的是,我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的多数都是初级产品,农民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挖掘农产品自身附加值的理念,导致这部分利益流入城市的大工厂中,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这就需要我们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同时注重增加产品的多样性、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其品牌价值。因此,要在农村发展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农户+合作社+基地+企业”的模式,促进农民的就业,以实现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战略
(一)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资金来源单一并有限,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这显然无法满足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我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大量的通讯信息技术、信息数据资源库、设备等得不到普及与更新,出现信息传播断层现象;第二,乡镇村的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三,电子商务支付体系薄弱。将电子支付作为农村网络零售的主流途径,推动金融机构下乡服务,为村民提供便捷的网银服务,必将极大的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及运用。
(二)农民电子商务运用意识不强
农村长期处于信息封闭状态,农民文化素养低,电子商务运用意识不强。第一,农民电脑操作能力低。我们可通过开展培训班,加强人才培养,引导大学生回乡工作,做好农村的人才支撑来解决。第二,农民的消费观念僵化。农村一直是见货付钱或赊账的行为。然而,互联网消费却是线上提前支付,见到的只是产品的图片、介绍,这一切都打破了农民的消费传统,使其感到极大的不安全,缺乏消费的信赖性,以至于不敢在网上消费。第三,农民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及运作存在认识的局限性和偏差性。引导具备农村电子商务知识与技术的现代人才的下乡,指导农民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销售,解决农产品滞销,让农民尝到甜头,从而,提高农民建设电子商务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电子商务刚起步,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第一,农业电子商务信用缺失。各类农业网站良莠不齐,农民上当受骗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监督体系,以促进网络市场的良性发展。第二,农产品流通体系繁琐冗杂。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流通过程,打造集农产品信息服务、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农村网络消费服务、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农村物流服务、综合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就显得日益有必要且有意义,大力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促进邮政创新转型,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第三,缺乏精准化服务。这就需要在品牌培育、产品加工包装、营销策划等方面,给予农民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让其更快更好运用电子商务。第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亟待完善。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从“线下”向“线上”覆盖,实现产地、监测指标等关键信息可查询、可追溯,让消费者买的放心,用的安心,以确保农村电子商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新探索
1. 网上农贸市场。可以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的供求信息,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由于网络的通达性和全球性,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能适时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极大的促进农民的增产和增收。
2. 特色经济。通过宣传、介绍各个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和相关的名优企业、产品等,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通路,进而加快地区特色经济、名优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3. 特色旅游。依托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宣传推介来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全方位介绍属地旅游线路和旅游特色产品及企业等信息,以更好的发展属地特色旅游经济。
4. 招商引资。搭建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平台,详细介绍政府规划发展的开发区、生产基地、投资环境和招商信息,更好的吸引投资者到各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下乡、农业信息化、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精准化生产;带动农产品进城,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消费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使农民收入增加,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有效缩小城乡信息鸿沟,提高城乡统筹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大众创业就业;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转型;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避免人才浪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N].经济日报,2015-07-25.
[2] 陈超.论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电子商务,2011(08).
[3]谢茂华.农产品电子商务国内研究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01).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