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社保制度不健全的大背景下,上调社保缴费基数的现象已成为近几年来的一种“新常态”。然而,对于“较快增长的平均工资”,不少人觉得没有实际感受。那么用来确定缴费基数的社会平均工资是否反映劳动者真实的收入水平?
多地调整社保缴费基数
近期,各地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作为制定社会保险征缴标准的依据,平均工资公布后,各地的社保缴费基数也随之进行调整。而伴随着平均工资的增加,缴费基数的上浮也成为普遍现象。
按照现行规定,职工本人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月平均工資为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记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这意味着,对于工资达不到平均工资60%的职工来说,要按照高于本人工资的基数进行缴费。也就是说,在平均工资和缴费基数连年上涨、而个人工资没有上调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的实际到手工资是变少的,不少网友因此感叹自己的收入“被下降”。
平均工资是否反映劳动者真实的收入水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说,“我国社会平均工资每年都在以较快速度增长,因此缴费基数增长是很自然的。”对于“较快增长的平均工资”,不少人觉得没有实际感受。那么用来确定缴费基数的社会平均工资是否反映劳动者真实的收入水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表示,原来社会平均工资主要是以城镇职工作为对象来统计,但是现在的职工主体已经成为农民工。“这样就造成很多人达不到社会平均工资,感觉自己被平均了。社会平均工资本身就是虚高,但是改起来又面临很多难题,因为它跟很多东西挂钩。”
目前,中国社保由单位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五项社保的具体缴费比例各地有所区别,但大致分别为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个人工资的20%和8%;医疗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10%和2%;失业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2%和1%;生育保险:单位缴纳约0.8%,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单位缴纳约2%,个人不缴费。
需要指出的是,平均工资这一用来确定社保缴费基数的参考值,其自身的合理性也受到一定质疑。
事实上,国家统计局以及一些地方统计局在发布平均工资数据的同时,都指出了用平均工资数据反映个人工资水平的局限: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那么,在平均工资之外,有没有更合理的数据,能够反映全体就业人员收入的实际情况?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在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平均工资可能没有中位数更能代表均值。
但如果要计算中位数或众数,需要每一个单位的每一个人的工资来计算。而按照程序,工资统计数据在每个企业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将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报上来的,所以目前的条件不允许我们计算这两个指标,所以只能用平均数。
扩大社保基金收入来源
受访专家表示,社保缴费基数连年上涨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国社保制度建立较晚,部分人没有缴费或缴费积累不足,但仍可享受社保待遇,使得我国社保基金给付增长大于缴费增长。目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主要是协议存款、购买国债等稳妥的渠道,其他投资渠道相对狭窄,收支矛盾持续扩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专家认为,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前提是要扩大社保基金收入来源,保持基金收支平衡,其关键是钱从哪里来。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我国社保实行的“随收即付”制,是指当期所收保险费用于当期的给付,如果当期给退休人员支付多而收入少,就难以保证收支平衡。
有关专家指出,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理应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提高国企分红、加大财政补贴等方式还清旧账;更要加强养老金投资管理,争取“让钱生钱”。数据显示,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12%,远低于西方国家30%至50%的比例。
另据报道,2014年1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下称《报告》),领头撰写《报告》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所所长郑秉文认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向名义账户制转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社保制度的方向,可以使“社会保障公平和效率问题相辅相成”。
所谓名义账户制,就是将缴费确定型的待遇发放与现收现付的筹资机制相结合的新制度。其主要特征为:用投资收益率作为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参保人可在退休后按该记账利率累积后的金额领取养老金。换句话说,就是个人账户中没有真实资金,仅是对个人缴费进行记账,把缴费和收益都计入账户,作为未来发放的依据。
实际上,唱了多年“独角戏”的名义账户制一下得到官方首肯,除了相应的缴费激励可应对长期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外,与财政针对社保“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有很大关系。
多年来,我国养老保险账户出现亏空的舆论不绝于耳,国家也为此从2001年就开始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但这一努力不仅没有成功,问题积累反而越来越严重。人社部数据显示,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运行13年来,做实账户额从790亿元提高到了4154亿元,但空账规模也已从2007年的1.1万亿元扩大到了2013年底的3.1万亿元,做实账户额与空账额的差距越来越大。据悉,截止到2008年,做实个人账户的省份扩大到13个,此后,这个数字再也没有增长过。
“对于养老金原本就收不抵支的地区而言,财政既要补当期支出的缺口又要补账户,确实很难。如果不用做实个人账户,财政压力将会大大减小。”孙守纪表示,仅就目前做实的个人账户而言,基金根本没有收益率可言,各级政府都意识到将财政资金存在个人账户无异于增加“沉睡”资金的数量。
(《中国经营报》20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