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麻烦不断”症结何在

2015-05-30 12:22
新传奇 2015年25期
关键词:国际法错位中美关系

如今,中美关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地缘政治博弈的色彩,在此背景下,“错位”竞争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方略,也是稳定中美关系的有效策略。

6月12日,中美签署了《中美陆军交流与合作对话机制框架文件》,中国与美国军方建立又一联络渠道,表明双方都希望降低偶发冲突的风险。

实际上,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至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秩序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转变,中美关系出现结构性的新变化。

中美关系走向“临界点”

据美国《国家利益》6月9日刊文称,在罗伯特·佐利克于2005年提出这个利益攸关方概念时,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他认为中国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核心假设是,中国应该是全球体系中的一个利益攸关方。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虽然并不完全如佐利克所想。显而易见,美国曾认为中国会加入其创造出来的体系。

出乎意料的是,中国迅速发展,助推了时代变迁的“量变进程”,加快了国际力量对比历史性的变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战略再平衡,以及“美国决不做老二”、美国还要“领导世界一百年”等等调子,都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这反映了它内心的虚弱、焦虑和不安。在美国的决策者和战略家中,甚至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国已遭中国“背叛”。

最近美国著名学者兰普顿也认为,中美关系到了一个“临界点”,南海形势也在印证着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

美国突出宣传的主旋律是:美中关系已发生“质的变化”,进入“制定规则”和“体系”之争的领域,美已锁定中国为战略对手,美国必须强力防止中国与美形成“分庭抗礼”局面,向中国施压。

人文交流或成“铺路者”

其实,中国顺应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一直在向美国释放善意,希望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对此,专家认为,中美双方都应突破旧的秩序观束缚,相互接近,形成新的地区和世界秩序。中美关系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共同的国际秩序观,但是在实践中已经大量出现共同的探索。中美关系中的新趋势就是双方不断推动这些新概念,并且在政策实践中产生一系列新突破。比如,基辛格等提出的“亚太共同体”与“中美共同治理”;中美人文交流和法治合作的一系列机制等等。

尤其是自2010年起,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连绵不断,至今已是第六轮。从首轮磋商的13项成果,到2014年第五轮磋商的104项成果,5年共落实成果近200项。

而科技、公共卫生、文化、青年和妇女方面的交流合作,也都有了更高的机制化平台。这被视作中美关系史上的创新之举——把散落各处的人文交流聚拢整合,突出其民间对民间、文化对文化的意义,拧成新型大国关系中独具韧性的纽带。

在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创立者、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看来,人文交流使两国关系“更具韧性、更富活力,得以经受住种种考验”。

人文交流已经与战略合作、经贸互利一起,被视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支柱。

中美相加,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每天都有1.7万人在两国城市之间飞行。利益如此深度交融,双方关系正处在“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关键时刻。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中美双方决心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开创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的政治担当。

在刘延东看来,在中美关系中,人文交流既是“探路者”,也是“铺路者”。

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美方创立者、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曾说,要寻找一个古老問题的新答案,书写一个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相遇时,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

“错位”竞争是有效策略

由此可见,中美关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地缘政治博弈的色彩,这种态势并不是中国所愿意看到的。那么该如何“错位”竞争,是符合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所需,也是稳定中美关系的有效策略。

所谓的“错位”竞争,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中美之间避免正面竞争,尤其是不要在地缘政治领域出现激烈的对峙;第二,中美在核心关注的议题上错开,不能同时将某项议题作为不可妥协的核心关切。

中美之间需要错位和分工,中国不在地缘政治上挑战美国,而美国也需要允许中国有更大的经济空间。亚投行至少给美国一个启示,经济重心的转移已经难以阻挡,如果拒绝中国及其新兴经济体的诉求,那就不得不接受类似亚投行这样的新的多边平台的出现。

对于当下南海议题,中国也需要“错位”,不能将南海问题变成一场地缘政治的零和游戏,而是实控竞赛与国际法话语争夺的双重竞赛。实控竞赛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张弛有度来掌控自己的节奏。国际法,在南海争端中已经被“挟持”,国际法是习惯法,解释的灰色空间非常大,比如“自由航行权”,中美两国说的几乎不在一个频道上,中国有责任解释自己的海洋权益的诉求和主张,而不是将国际法视为美国压制中国的阴谋,亚投行已经显示出中国有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国际议题和规则,在南海争端的国际法解释是中国实现“错位”的良机,将南海问题的焦点从填海造陆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转换为国际法的竞争。国际法不是美国法,也不是日本法,而是各方相互协商而形成的共识或者惯例。

“错位”竞争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方略,也是化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尝试,中国的战略智慧存在于“太极”之中,虚实之间,高下立判。

(《环球时报》2015.6.17、《经济观察报》2015.6.13)

猜你喜欢
国际法错位中美关系
论陈顾远之先秦国际法研究及启示——基于《中国国际法溯源》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有趣的错位摄影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错位教育”要不得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