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2015-05-30 10:48孙晶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7期
关键词:小女孩内涵人文

孙晶

《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语文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是语文教育的重心。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语,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教学时,要想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就要以读为本,“读”占鳌头。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为例,就可以采用“赏读”“品读”“教读”“自读”“创读”等手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达到“以境促情,境中动情,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一、赏读,感知情感

初读时,先让学生听配乐故事,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情感,训练学生的听和理解能力。在欣赏读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情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品读,以情动人

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学生眼前出现的是赤脚的小女孩、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等。当这些美丽的东西出现时,让学生融入情感,使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他们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产生“我要读”的冲动。在品读过程中,让学生都细细地读,慢慢地悟。“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在学生纷纷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品读,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中去寻求答案。

三、教读,渗透情感

学生在初读、细读课文后,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和把握,为了更好地达到精读、熟读的目的,使学生读出情味,感悟字里行间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教师还要带着真挚的感情去教读,更切合实际地讲,去指导朗读。教给学生朗读的小秘诀是:读书的时候,眼中有物,心中有情,读出味道来!以第五自然段为例,即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从“敢”“终于”“奇异”“只有”等词入手,带着浓浓的情意,教学朗读。让学生边看课件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仿佛就是那个小女孩,仿佛也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感受它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当读到“火柴熄灭了,火炉不见了”时,音乐响起,小女孩从美妙的幻境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学生也在情感的渗透中,又一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他们的心弦又一次被拔动,而震撼他们的心灵,也正是教师教读的目的所在。

四、自读,表达感悟

当教师点拔引导到高潮的时候,学生会以自主朗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这种需要,把选择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读书空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给谁听就读给谁听,怎么理解就怎么读,不必受教师范读的束缚,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我会读”,“我能读”,“能读好”,这种信念树立起来了,文中的人文内涵感悟到了,学生的感受也读出来了。在自读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读、同桌读,还是小组读、比赛读,学生要努力领悟文章的人文内涵,锻炼思维能力。

五、创读,说感悟体验

创读,是情感的升华而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自读以后,要扩展延伸,引发想象。在配乐读中,要求学生调动想象,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想象一下小女孩来到现实中的情景。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创新思维。说感悟、说体验的“说”,是指拓展延伸中有想象的说,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契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这是学生“会意”的说,更是学生交流的说。把阅读的感悟和体会说出来,让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小女孩内涵人文
人文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挖掘习题的内涵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人文绍兴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