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云洋
[摘 要]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等学科基础条件薄弱,亟须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高等学校二级学院在学科建设中,承担着主体作用。结合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工作实践,可以分析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二级学院学科建设的思路和基本原则,给出二级学院可采用的主要建设策略。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成效,说明了所提建设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二级学院 学科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36-04
一、引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比例已占全国本科院校的1 / 3[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定位在地方性、教学型,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因此非常重视专业建设,但在学科建设,特别是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名校和老牌大学有较大的差距。面对竞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推进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是立校之本,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作一棵大树,学科建设就是它的根和主干。[2]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层次和特色的重要标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地方性、应用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3] [4]着重围绕服务社会需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强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科研和教学的基本单位,高等学校中的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承担着学科建设的重任。本文以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为实例,探索和实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开展学科建设的思路和建设策略。
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受专科教学的影响,重视专业建设,但学科建设的理念比较模糊,一般都存在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科方向不稳定等问题[5],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等方面还存在学缘分散、基础薄弱、机制不全、层次较低等问题,学科建设也缺少文化引领。
(一)认识不足
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科研、学科建设和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关系认识不足。对如何利用自身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地规划学科结构缺少科学规划,甚至不顾条件求大求全。
(二)学缘分散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快速提高师资数量,短期内从不同高校引进了大量教师,教师数量虽然提高,但由于来自不同学校,教师的学缘分散,缺少学术权威,又存在着晋升职称职务的竞争,所以形成愿景一致、精诚合作的团队非常困难,很不利于学科方向的凝练。不像老高校,一个博士生导师带几个留校的博士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紧密的团队,一届一届传承下来,研究方向也比较稳定。
(三)基础薄弱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位于地级城市,资源有限,缺乏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缺少科研的动力和条件。地方缺少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对高科技的需求,高校也缺少为地方技术服务的能力,加之经费紧张,使得学科建设既不能顶天,也没有落地,基础非常薄弱。
(四)机制不全
学科建设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说是新兴事物,如何结合学校基础和自身优势开展学科建设,如何定位学科建设目标,如何评价学科建设成果,如何激励教师参加学科建设的积极性等措施不全,缺乏综合考虑,缺少科学合理的优秀学科遴选机制、学科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学科方向凝练和学科团队发展的引导机制等,学科评价体系不完善。
(五)层次较低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规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认可等多方面,在高校中都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承接高层次项目,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难以培养高水平队伍,极大地制约了学科建设水平和学科发展空间。
(六)文化欠缺
大学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历史短,还欠缺带有学校自身特点的文化,学科建设也就缺少了文化的引领。
三、学科建设策略
(一)提高认识,理清学科建设思路
二级学院首先要学习领会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理解学科建设的内涵,正确认识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充分认识在学科建设中,专业是基础,教师是关键,科学研究是抓手,人才培养是目标,树立以学科促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学习和研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学科建设不仅直接影响到二级学院和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关系到每个老师的切身利益;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成才。同时要清楚本学科地位,既向其他高校同类学科学习和比较,也向本校其他学科学习和比较。这样,向所有教师传递压力,保持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
遵循“营造环境,创先争优”的建设思路,即校内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提升竞争优势,校外争取展现机会,提高学科影响。基于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状况,应分阶段确立建设目标。
(二)不断探讨,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二级学院必须要结合实际,定位好学科方向。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必须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即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瞄准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提高学科建设的针对性,逐步积淀雄厚的适应力,增强服务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和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构筑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三)以人为本,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建设教师队伍是关键,以人为本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二级学院要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营造公平、公正、竞争、合作、争优的环境,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一是提高教师数量,二是改善师资结构,三是提升教师水平,四是形成团队合力,促进教师成长成才。
提高师资数量,专业是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和学生,就无法保证一定数量的教师。因此二级学院要通过申报新专业、增设专业方向、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等渠道,提升办学规模,为引进人才,扩大教师规模提供必要条件。
引进人才应循序渐进,逐年引进,以便在资历和年龄上形成梯队,同时人才引进由教学需要转变到学科需要,更有利于形成学科梯队。
加强教师培养,着力提升水平,改善结构。一是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鼓励和帮助教师晋升职称,有计划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访问进修。二是与知名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在职不离岗学习,既学习和借鉴办学经验,又培养自己的教师,还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三是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师培中心网络师资培训。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举办项目实训,提高教师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五是落实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分批安排所有青年教师到企业脱产实习半年,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社会第一线,提高社会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六是积极开展 “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名博士进百企”等活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七是积极为教师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拓宽视野,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八是积极推荐教师到其他学校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给高水平教师提供施展的舞台。
由于从不同学校引进了大量教师,学缘分散,背景差异较大,为此在学科方向指引下,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既鼓励自愿组合,更以行政手段加以推动,可采取组建研究室、项目组课题申报限额分配等必要措施,在项目申报、成果奖励、评奖评优等方面向团队倾斜。
(四)激励创新,提高科研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也是培养教师,提高师资水平的根本途径,二级学院需采取系列措施激励创新。一是邀请专家指导,每年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二是开展“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名博士进百企”活动,把学科建设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争取横向课题。三是鼓励教师与其他高校或企业联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四是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通过试点,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老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五是支持和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六是实行经费资助,使用二级学院发展基金对申报各级各类项目给予经费资助,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通过这些措施,让老师有事可做、愿意做事,提升教师科研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成长成才,保证师资队伍稳定和发展。
(五)积极争取,加强学科条件建设
二级学院要有计划地培育和打造学科平台,完善学科条件。首先基于学科方向和学科团队,自主设置研究室;其次建立校级研究所等学科平台;再争取建设市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以此获得资助经费,改善条件,提供更好的教学、教研、科研环境,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六)反哺教学,精心培育人才
二级学院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措施和成果都应以育人而树立标杆。一是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二是通过全面实施导师制培养、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及组织实施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多种方式构建、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素养及创新意识,设置考研专用教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三是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开发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邀请企业工程师到校授课,安排部分学生驻厂实习,努力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此彰显学科建设成效,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
(七)抓住机遇,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
二级学院要把学科建设工作与争创硕士学位点结合起来,创造条件,力争使学院尽快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促进学科发展。一方面与其他高校联办研究生班,另一方面积极推荐教师到其他学校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给高水平教师提供施展的舞台,以此推动学科建设。
(八)鼓励交流,积极提升学科影响
二级学院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科成员积极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一是加强与知名专家联系,借助他们的智慧,获取他们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二是承办学术会议;三是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四是建立校内学术报告制度,博士和高级职称教师举办学术报告;五是加强与同类高校联系,组织人员集体去其他高校访问交流;六是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寻求新的课题或项目,引进研发资金支持我们的科研。通过交流,充分展示学科建设成果,拓宽学科队伍的视野,提升学科队伍整体水平,扩大学科在学术同行,尤其是省内高校同行中的影响。
(九)营造氛围,创建良好的学科环境
二级学院要重视学科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鼓舞士气,着力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团结奋斗的氛围。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二是结合学科特点,强化场所文化建设。三是采用激励机制,强化教师的创先争优意识。
用好二级学院的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改善办公环境,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指导学生创新,补贴工作加班等等。利益分配坚持向高水平成果倾斜,向高水平人才和优秀团队倾斜,真正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不论经费多少,关键在于能体现和尊重教师的劳动,强化教师的创先争优意识。
积极向上的和谐环境,能够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凝聚力,有利于学科建设健康发展。
(十)及时归档,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科档案和学科成果的管理,对学科档案和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系统化管理,促进学科资源的共享和成果的及时交流,扩大学科成果的受益面。利用档案的支持和服务,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科项目申报、验收、评估等工作的效率。
四、学科建设成效
淮阴工学院于2000年由4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地处远离省会的淮安市。2007年学校才启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首次遴选重点建设的二级学科,2009年启动了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
(一)学科层次提升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二级学科校级扶持学科,到一级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再到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发展历程,其中软件工程学科是全校3个省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也是全省同类20所高校同类学科4个省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基于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了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测试与控制、信息系统安全、化工信息系统与领域工程、可信软件方法、嵌入式软件技术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团队,具备了较好的平台优势、团队优势、政产学研合作优势,学科建设成果在省内同类学校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
(二)师资水平提高
近几年,教师人数增长了16%,高级职称比由16%提高到40%,硕士以上学位比由47%提高到90%。教授和博士人数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快速增长,现有教授9人(其中引进2人、培养7人),博士13人(其中引进3人、培养10人)。8人被聘为其他高校硕士生导师,30多人次教师入选省、市级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三)科研能力增强
2007年以前,全院没有省级及以上教研科研项目或成果,教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仅20余篇,还没有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而近五年教师承担了140多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其中省级以上13项、省教育厅19项、市级52项、横向50余项、校级10余项),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近30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200篇,论文质量有了较大突破。获专利6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80多个(2010-1011年我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50名)。获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0余篇。
(四)学科条件改善
近5年建设了5个研究室、2个校级研究所、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共建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服务平台。获得纵向资助经费550多万元,学校投入500多万元。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显著改善,进一步推动了学科建设。
(五)学生培养质量更好
近5年,学生获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其中省部级30多人次。获江苏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奖6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60多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0余项。本科生发表论文60多篇,获软件著作权5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近10个。8位教师是其他高校外聘硕士生导师,作为第一导师已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人,其中20余人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发表论文20余篇,2篇获江苏省人工智能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以后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独立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建设带动了二级学院的全面发展,本科专业数量由2个增加到5个,建设了1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专业获批为省重点专业,3个专业获批为教育部或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获1个省教学成果奖,3门省精品课程,3部省精品教材,3个省级优秀课件。20多项教研教改项目(其中省级3项)立项研究,发表教研论文80多篇,出版教材20余部,校级教学类成果奖励20余项。
这样,确实形成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良性互动,走上了良性运行和发展的道路。
五、结束语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人文环境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是本科院校一切工作的龙头和核心,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层次和特色的重要标志。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的主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师资结构显著改善,师资水平稳步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好评。二级学院还需加大力度培养或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学科团队,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学科平台,营造创先争优、公平公正的环境,提倡严谨的作风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 注 释 ]
[1] 李益众.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转型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0-5-20.
[2] 王生洪.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学校整体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3(2):69-71.
[3] 吴宝瑞,邱小捷,王桂娟.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的从动与互动[J].教育与职业,2009(6):44-45.
[4] 段红红,徐权.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课程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9):168-170.
[5] 邓楠.地方新建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2(4):36-38.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