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角色概念 做好新闻传播

2015-05-30 20:07:18王学敏
中国广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真实新闻节目传播

王学敏

【摘 要】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媒体人的掉以轻心,混淆了一些常见的新闻概念,影响了传播效果。本文结合常态节目,就一些新闻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新闻概念的可操作方法。

【关键词】新闻节目 传播 真实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媒体“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使命,让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思想上也得到了明确的指向,媒体的传播效果无疑得到了强化。明辨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与联系,媒体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把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和因果关系呈现给受众,在树立媒体品牌的同时赢得市场。

一、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记者报道新闻,讲究客观性,忌讳主观性;主持人、特约评论员发表评论,则讲究主观性,忌讳纯客观性。这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差异。两者的这种差异尽管看起来很明显,甚至有些对立,但在实质上,两者又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在于其都是基于新闻真实性这个根本的前提。例如:影像资料和影像所拍摄的场景、人物活动之间就具有同一性。一方面,影像资料在实体上当然不是场景、人物活动,即便销毁了影像资料,对真实的场景、人物活动也毫无影响;另一方面,影像资料在性质上、意义上与真实的场景、人物活动具有一致性,它是真实的场景、人物活动的记录,可以成为确认真实场景存在、人物活动发生的证据。

如果说,记者报道的真实,是现象、表象、形象、感性、生活、现实的真实;相应的,主持人、特约评论员发表评论的真实,则是本质、抽象、理性、理论、逻辑的真实。如内蒙古电台《纵横118》2013年12月27日播出的《奶荒来袭》,两位主持人首先介绍当年8月下旬以来出现的全国性“奶荒”情况,诸如引发乳制品企业“喊饿”、奶价猛涨、出现不正当竞争等系列态势,随即发出疑问:“五年前,奶农们不得不倒掉无人收购的牛奶,今天却又闹奶荒,这五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留给我们哪些思考?来听内蒙古台记者的报道……”主持人即点出了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也自然引出了记者的报道:记者探访了“奶荒来袭”的现象,对客观事实进行多方面的报道,让听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奶荒”的形成过程与现实状况。而后,主持人插话进行串联,并再次发问:“这五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留给我们哪些思考?请听记者的报道。”接下来记者的报道就是通过多角度的采访,让听众了解各方人士对“奶荒”成因的分析和见解。之后,主持人还简要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乳业市场发展的曲折历程,顺理成章地引入权威专家关于乳业市场走出恶性循环出路的分析。最后,两位主持人轮番阐发了应当采取的政策引导和措施等建设性意见建议。这条新闻的播报,从主持人开头语到结尾,记者报道、专家访谈、主持人的分析评论,极具节奏感和层次感,严格操控着报道与评论的尺度、深度与高度,确保了节目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广播媒体的权威影响力。记者、主持人角色定位准确,各司其职,从而确立了极具个性与魅力的媒体形象。

记者报道的真实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真实;主持人、特约评论员发表评论的真实是主观的真实、思维的真实。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原理,决定了记者报道与主持人、特约评论员发表评论的同一性。同时,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原理,记者报道是感性认识,主持人、评论员发表评论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才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二者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客观存在与主观思维之间的同一性、统一性,决定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同一性、统一性,进而决定了各类新闻媒体不仅要客观报道新闻,还要主观评论、分析、解读新闻,同时确认了主观评论新闻完全可以和客观报道新闻一样,不失真实性。

当然,人的主观认识毕竟不是客观存在,有其特殊性。记者、主持人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的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带着先入之见,就会导致报道不客观,新闻失实;而且,主持人、特约评论员如果缺乏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也会发表错误言论,从而误导公众对新闻事实的理性认识,这时候发表评论无异于散布谬论,其结果就是舆论导向出问题。

二、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的个样性和趋同性

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作为媒体的两项功能,处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既有个样性又有趋同性。

新闻报道不是没有立场,但它的立场表述是在于报道的选择上,包括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从什么角度去报道新闻;相比之下,新闻评论就显得直白,它就是赤裸裸的立场表述,是观点、舆论引导。既然是对舆论的引导,那就意味着引导方即媒体具有前瞻性、主导性,被引导方即公众具有滞后性、被动性。而服务呢?接受服务方常常是前瞻的、主导的,提供服务方只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是滞后的、被动的。引导如果滞后,人家认为你见识不够,会不屑于你的引导;而服务相对来说不太强调超前的意识,而更强调体贴、细微、周到。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作为媒体的两项功能,处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必须分别进行,不能混在一起。如内蒙古电台的《纵横118》节目,其定位是新闻评论性节目,但栏头语是“追踪社会热点,透视新闻背景,评说百姓话题,服务大众生活”,这与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定位不相吻合。以2014年11月8日的节目为例,前两个话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将给我区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我区首家新闻道德委员会在包头市成立”,后一个话题才是“呼和浩特市将增加2500辆公共自行车”。然而,笔者以为,这最后一个才是“百姓话题”“大众生活”。以百姓话题为主打的节目,百姓话题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挤到最后一个位置,百姓要想明白“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内容,就必须先到“海上丝绸之路”绕一圈,再旁听“新闻道德委员会”。这样的节目安排,表明节目的定位飘移不定。

当然,在操作层面上,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的关系又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趋同的、含蓄的、微妙的。生活服务节目也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它同样具有导向性,只不过它的媒体引导是潜移默化的把握而已。而新闻评论节目在张扬舆论引导的同时,同样要切中听众的收听心理和兴趣所在,让听众获得类似接受服务的满足感。否则,人家不爱听甚至根本就不听,你說得再好也发挥不了引导的作用。因此,舆论引导与生活服务又有趋同性,即在服务的过程中完成引导,实现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上的相容性。

三、评论员与嘉宾同一平台身份各异

一些主持人总是把特约评论员当做嘉宾,进行访谈,这种现象有着相当的普遍性。其实,评论员与嘉宾虽处在同一平台(被媒体聘用),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特约评论员与嘉宾的差别,从规格上看,特约评论员是某台的特约评论员,而不是节目组的特约评论员,嘉宾才是节目组邀请的,二者的规格有高低之别。从身份看,特约评论员的言论代表着台的观点,其身份应当是主座;而嘉宾的言论不代表台的观点,如股评,其身份如同接受采访,应当是客座。

特约评论员与主持人也有明显的差别。从地位上讲,特约评论员是台“特别邀请”的,自然是上座;主持人是台“聘用”的,当然是下座。从职责上讲,特约评论员是直接代表台发表言论的,而主持人是代表本节目。

由此可见,特约评论员在节目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主持人虽然也是主座,其言论只能代表节目,不能和特约评论员的言论等量齐观。而嘉宾既然是节目邀请的客座身份,主持人当然处于主导的地位,要掌控节目的运行。

操作上,主持人不宜对特约评论员过多插话。访谈节目,主持人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主座,嘉宾是客座,主持人可以插话,或者对嘉宾提一些要求。比如,打断嘉宾的发言、要求嘉宾说话简短一些等。在评论时间上,主持人在简要回顾新闻后,可以直接请问特约评论员的观点,不宜做分析性引导甚至在表述自己看法后再请特约评论员发表观点。如果这样做,就是主持人的越位。

当然,如果特约评论员的观点有悖于常识时,主持人要用巧妙的方式救场,以维护媒体的荣誉。如内蒙古电台《新闻播报》2014年9月7日9:00~10:00这一时段,就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展分析评论。评论员说,传统节日的传承不应拘泥于仪式和形式。笔者以为,这一观点与人类学背道而驰。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程序化的语言和行为组成,没有仪式,所承接的文化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期评论中,评论员以全知的身份评说传统节日,而主持人以无知的听者给予附和,严重损害了电台和节目的整体形象。在这种情形下,主持人应假借第三者的口吻向特约评论员提问。比如说,“有的人可能认为仪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把观点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通常的做法是,或以特约评论员的评论直接作为话题的结束语,或主持人概述、强调特约评论员的评论观点后,征询特约评论员的确认,以特约评论员的认可性语言作为话题的结束语。主持人如果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些评论的内容,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样征询性的语句。

历史上,我党领袖的文稿多次以新华社评论、《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可见特约评论员位隆名赫,言高语重,不可轻忽怠慢,可谓评论员与嘉宾处同一平台而非同一性。

四、记者与主持人角色不同立场相同

记者与主持人都是媒体主要从业者,属于前台,而非后台,他们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的立场、观点和言语必须体现媒体的立场。但他们的角色极其不同,记者的身份是采访报道,主持人的身份是引导评论。

在媒体行为中,有时记者和主持人是分开的,而有时记者也是主持人、主持人也是记者,是同一人。后一种情况下在外采访新闻事件时,就是记者身份;在直播間引导评论新闻事件时,就是主持人。这样的情况,有时会发生角色混淆的问题。

2013年12月2日,内蒙古电台的《早间新闻联播》和《纵横118》节目分别播发了“呼和浩特市全力解决土默特左旗沙尔营煤炭物流交易中心违法占地案相关问题,妥善安置被征地人生产生活”的新闻。《早间新闻联播》播发的内容仅仅是此一占地案的基本案情和对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的采访(表达处理意见)。显然,案件的处理工作尚处于前期,真正落实“处理意见”的工作,如“妥善安置被征地人生产生活”等并没有完成。作为国土资源部挂牌督办的案件,结果如何,自然备受各方面的关注。紧随《早间新闻联播》之后的《纵横118》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纵横118》这期节目中,有记者的分析,如征地价格与出让价格之间的巨大差额,诱发地方政府征地、出让的冲动,从中谋取财政收益,这是造成许多地方政府频频违规操作的体制性原因。这样,新闻的价值与公众的关注度与关注点相契合,与主流媒体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的职责相匹配。而在这期《纵横118》节目中,本该由主持人承担的评论却由记者说出,尽管见地深刻,论述精辟,但出现了记者与主持人角色错位的现象。记者的工作职责就是客观报道,力求让事实说话,包括提出问题、呈现不同观点。记者的分析、观点,都是记者的主观认识,在报道中阐述,不符合记者的身份,同时也造成节目主持人无话可说。其结果是记者大唱主角,主持人形象矮化,节目出现结构性倾覆,不符合评论性节目运作的规律与规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记者把准备好的分析、评论让给主持人说。主持人说话,是节目的观点、广播媒体的立场,这能让节目有力得多。

总之,在信息繁杂的现代社会中,广播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澄清事实、辨明是非的重任,还受众一个清晰透明的新闻世界。为此,广播媒体人也有必要辨识清这些新闻概念,并在新闻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之,无限地接近真实,增强媒体传播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科研所)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真实新闻节目传播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00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从几种“真实”浅议《活着》的影视改编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2:13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12:05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3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