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一个解释:“我在”

2015-05-30 19:53郑奕珂
俪人·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命观张晓风

郑奕珂

【摘要】生命具有丰富独特,有限短促的特性,著名散文家张晓风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本质,不断探索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珍惜真情,享受当下以及挑起用心写作的责任便是她对生命的回答。

【关键词】张晓风 生命观 叩问 回答

正如大陆文学评论家楼肇明先生所说:“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 张晓风总是能以亦秀亦豪的淋漓健笔,充满诗意的语言,生动典雅的比喻,对生命的本质不断叩问,对灵魂不断思索。生命是美丽独特的,又是短暂易逝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她不断地问自己,该做什么,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应有的价值。本文以《从你美丽的流域》中的部分作品,试析张晓风的生命观。

一、为生命描容:张晓风对生命的叩问

(一)生命是一场借贷

张晓风认为,生命是一场借贷,所有都是别人借你的,你的啼声、脸颊、气息、秀发、红唇、胸、腰、四肢、子宫、激情、智慧……(《幽明二则》)当有一天生命走向尾声的时候,钱财等身外之物,包括自己的肉身,都带不走,所以总有一天生命要还这笔借贷。虽有不舍,但这是生命的属性。

生命是有限的,要如何认识生命,认识自我。这是张晓风对生命的叩问,人生在世,又能够留下什么。如果遭遇不测,在特征栏里,也许只留下赤裸的“一记疤痕”或者“半枚蛀牙”,“学历、经验、头衔、土地、股票等都不相干了”(《描容》)其他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用什么为自己描容,这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生命是告诉世界,我在

生命是一场“同在”的缘分。“‘我在意思是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一种生命存在感贯穿着张晓风对生命的理解,小时候上课点名,面对山川、天地浩淼,面对上帝、历史人事,她勇敢地喊出了“我在”,这是一种出现在特定时空的“同在”的“饱满的幸福”,“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体现了她对生命的客观存在的珍惜。(《我在》)

生命又是独特,具有神性的。个体生命面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虽然渺小卑微,但是生命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恰恰嵌在适当的天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生命是不能用“三言两语胡乱描绘的”,是不能被填在表格里,不能被编号归类的。张晓风还认为,生命本身就是“生生不息的小宇宙”,是自己的神明。(《描容》)所以,生命卑微,但是作者又不断在叩问自己,要留下回忆,留下文学艺术作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建立学校,保护环境,自由思索……(《我在》)字里行间都体现作者的人性关怀。

(三)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伟大,美丽的。例如黑夜,是一种“极其娇贵的颜色”,“文明把黑夜弄脏了”,山水的“赫赫天威”,宇宙的无穷无尽,历史博大精深……都使自己“心甘情愿地卑微起来”,这种被征服的喜悦溢于言表。(《矛盾篇之二》)而作为人类本身,是渺小的,是自然的拼图的一个部分,所以在自然面前,作者渴望挫败。

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她不断在寻找一种“山水与我互相诠释”的风景,以一种“物我无间的思维”,“在自然中发现了‘神,也发现了‘自我 ,自然即是大化的我,所以“爱我少一点,我请求你。”因为生命是有限短暂的,爱“我”少一点,爱“自然”多一点,因为自然也是“我”,在这里自然与“我”完美地融合。(《矛盾篇之一》)

二、毅然挺立为天地的花蕊:张晓风对生命意义的回答

既然生命如此短暂、珍贵,那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什么才不致于虚度呢?在张晓风的文章里,她给出了回答:要珍惜真情,积极进取,毅然挺立为花蕊,为天地立心,对自己所做所为无憾无悔。

(一)购置一份真情

爱情,在张晓风眼里,也是一种“同在”的缘分,生命仓促,世间一切都带不走,如果命运注定的相遇相知,那么她会用自己的“孤注一掷来购置一份深情”(《矛盾篇之一》),从《地毯的那端》到《爱情篇》都倾注了她一往情深的爱的渴望与歌颂,作为一个女人,希望被爱,渴望自己的完美爱情并为之付出一切。

对于亲情,亦是如此。从《母亲的羽衣》到《初绽的诗篇》都是张晓风对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即使死神降临,当明白了人世间这一切都带不走的时候,还是“因为有憾”而祈求上天,再爱儿子一次。亲情是最让人牵挂不舍的,在灵幔前的孩子,亦是祈求再次轮回,来世再做母子。(《幽明二则》)可见,张晓风对于真情的细腻、感人诠释。

(二)珍惜当下,无悔于所做

当一个生命终止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是借贷,可是,留下的利润却是自己的,人生在世,留下的儿女、歌、笑、悲、爱、仁慈、美丽等回忆都是自己的(《幽明篇》)生命太完美,“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那不如宽下心来,“无论诚恳地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因为也许你认为自己浪费的“或读书或玩,或作战,或打渔的时光,恰恰好就是另一个人叹气所遗憾没做成的。”(《只因为年轻啊》)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张晓风看待事物的两面性与乐观的人生智慧。

(三)挑起写作的担子,为天地立心

张晓风不断寻找为自我描容的方式,她不断地问茫茫大荒,漠漠今古:“谁是我,我又复是谁呢?”终于,她找到了一种方式,“艺术和文学,从某一个角度看,也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描容吧。”(《描容》)所以,她决定要留下自己的文学作品,尽自己的所能,为自己描容。

而事实上,张晓风正是在自己的写作历程中一直保持着这种责任意识,似乎自己便是“为天地立心”的人,作为自然的“花蕊”,“我们会在这张纸上写下属于我们的历史。”(《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张晓风在她的散文中无不贯穿着对生命的思考,对灵魂的叩问,她能够看透生命的本质,虽然生命短暂易逝,充满不舍,但是她还是淡然接受,寻找与自然交融,与山水互相诠释的境界。所以她不是悲观伤逝的,而是感恩生命,珍惜当下,毅然背负起写作传世的责任感,以一种生命的观照把山川草木,生活百态都融入了生命哲理,“使其散文呈现出一种女性作家‘柔中有‘刚的少有的壮阔境界。” 正是这种乐观进取的热情与忧患意识使得张晓风的作品能够广受读者欢迎,不愧为大家。

【参考文献】

[1]张晓风 《从你美丽的流域》,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楼肇明 《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生命观张晓风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的羞愧
如果我看不懂
坠星
打翻了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