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走进低年级语文课堂,你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拖声拖调,一字一顿,毫无节奏可言。你也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对,这儿应该重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于是在老师的指挥棒下,学生统统用一个调子,貌似抑扬顿挫,实则根本无视文章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美,毫无个人的情感体验,语感的培养自然沦为空谈。怎样培养学生对言语的初步感知能力,让他们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其由衷的热爱呢?
一、巧用“向师”,仿中有我
朗读起步教学面对的是毫无朗读经验的儿童,在其接触正规的语文教学的起初,如果教师能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其感受到汉语的节奏和韵律美,产生向往与崇敬之情,培养语感就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范读很容易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只管读,学生只管模仿,一味单纯地模仿,会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薛法根老师在范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一段文字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示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插话)“喷着响鼻”,你见过吗?
生:我见过,马会发出这种声音。(学生模仿马打响鼻,众大笑)马在看不起别人,或者认为别的动物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会发出这样的响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的?
师(赞叹他):老师都没有看到过的。
师(继续往下读):你的脚掌又大又厚。(插话,自言自语地)看看我小红马的脚掌,轻快灵巧,跑起来“得得得”,多好听!(继续读)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插话)两层眼毛好看吗?(继续读)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插话)你们背上有个肉疙瘩,会怎么样?
生:羞死人了!
师:这么一想,再这么一读,你是不是好像看到小红马和小骆驼了?你会像老师那样读吗?
(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得绘声绘色)
在这里,薛老师在提出要求以前巧妙地把范读与插话结合起来,学生跟着老师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经过感受后的朗读,语言就不光是从口里说出来的,还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因此,老师不光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字以及诵读功底,还要让自己的示范莫使学生迷失自我才行,让学生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心灵共鸣,创造形象
1.移情于文
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他们把周围的事物视同自己一样,老师可以利用这种儿童特有的体物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朗读,体验文中角色的情绪、思想及活动,从而在朗读中产生相应的情绪化反应。比如教学《沉香救母》时,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沉香,站在烈日或寒风中有何感受。
生:“寒冬腊月”,北风刺骨,冻得人浑身发抖,“盛夏酷暑”,骄阳似火,衣衫湿透了,还在习武练功,太不容易了。
生:“寒冬腊月”,我们在操场上跑一会步,我都能听到自己牙齿打架的声音,可沉香整个冬天都在坚持着,他真勇敢!
学生移情于沉香,把自己个人生活经验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角色中,让自我与沉香共鸣,朗读时物我两忘,分不清是自己还是沉香。
2.勾勒画面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恰当地运用音乐、图画或者多媒体演示作为支撑想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中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从而在朗读中感受言语的形象性,体会言语之美,提升语感。例如教学《识字5》(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我想把学生引入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在读到“狮子”一词时,我设问:在无边的大草原上,狮子能让你想到些什么?
生:我看到狮子张开血盆大口,撕咬自己的猎物。
生:狮子用闪电般的速度冲向羚羊。
一番想象之后,话中有画,学生的朗读灵活又奇趣无比。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爱幻想、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天性,找准契机,创设语境,让心灵与自然共鸣,让其亲身体会到朗读的快乐和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对朗读以及对言语探索的兴趣。
三、指导评读,交流反思
评读也是朗读训练的一个有效手段,要求学生能够静心听他人朗读,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点评。这是积极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在点评他人的过程中,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也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意识,促进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在指导学生进行评议朗读时,应讲究方法,有层次,有步骤。
第一步应关注读的正确、流畅与否。思想家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可作为读书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步再来评情感的处理,可以引导学生从语音语调的恰当性、停顿起伏的合理性来评,还可以用自己的朗读与他人进行对照评议。
例如在评读《这儿真好》中“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这个句子时,小朋友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议。一个学生读完后,学生们议论纷纷:
生:他读得正确流利,但“一年,两年”中间有个逗号隔开,他没有停顿一下。
生:小树苗是慢慢长大的,我觉得“一年,两年”要读慢一些。
生:“一年,两年”中,小熊肯定种了很多很多的树,所以我也觉得要读得慢些。
学生在争议中细细地品,慢慢地读,体会着小熊的辛苦,自然把这句话的味儿读到骨子里去了。
作为学生朗读起步阶段的导师,我们要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用心感受。只有会读才会乐读,只有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心声,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