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雅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这是朱德同志于1960年10月30日,写的一首贤文诗。
勤俭节约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美德。朱德认为每个中国人必须发扬勤劳俭朴的传统,他一直推崇和践行辛勤劳动和勤俭节约。朱德勤俭持身,几十年如一日,并以“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来勉励自己,教育人民。
朱德曾说:“我们的国家还是落后和贫穷的。要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成一个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依靠全中国六亿人民的一致努力,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切实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才能达到这个伟大的目的。我们应该在全国人民中造成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日常生活、一切婚娶和人情往来,都要力求简朴和节约。只要我们全国六亿人民和一亿多个家庭都觉悟和团结起来,勤俭建国、勤俭持家,那么,我们建设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祖国的美好将来和人民幸福的生活,只能靠艰苦的劳动来创造。”
朱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号召大家要勤俭节约,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一定做到这一点。1962年春节,朱德把孩子们召集到家里,对他们说:“平时大家都要工作,现在借节假日团聚的机会,讲讲家史,让你们知道为什么穷人要革命。”他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还特别重点讲述了自己拒绝大军阀杨森邀请他去当“师长”的一段事情,告诫孩子们革命不是为了做官,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更不是为了追逐个人的名和利。最后,朱德说,现在国家遇到了暂时的经济困难,大家的生活应当艰苦一些,要多想一想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的困难。1963年12月26日,朱德给朱敏亲笔题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这里面的三个“勤俭”体现了朱德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儿女们的要求。
朱德的嫡孙朱和平回忆道:“在爷爷的生命中,有两样东西是他的深爱:一个是书,一个是土地。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带领我们一伙孩子一起耕耘劳作。我们家地里种的蔬菜和杂粮,由于精耕细作,照料及时,总是丰产丰收。当时,星期天食堂只吃两顿,中午我们就在房前屋后摘点东西,自己做顿饭加餐充饥。”
朱德的外孙刘建从小就生活在朱德身边,他感觉朱德元帅凡事都身体力行,从小就教育孩子们要自己做事,从洗衣服、洗袜子小事做起学会独立生活,不能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在刘建的记忆中,当时在家穿衣服都是按照大小来排的,大的穿新衣服,小的穿旧衣服,大的穿完小的穿,旧衣服爷爷从不忍心扔掉。提起吃饭,刘建就想起了朱德元帅自己种的菜地,他说,爷爷自从住进中南海就在自己住的地方开了一片菜地,在种地的时候,叫上家里所有孩子,大的就拿锄头和铁锹,铲地挖地,小的就拿塑料桶浇水,要求我们要知道人民群众和劳动的概念,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在59年到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爷爷就用自己种的菜来补助家庭,解决生活的不足。
刘建曾动情地说,爷爷的勤俭家风为后代的成长做了很好的榜样。我长大当兵以后,有一次回家到爷爷的办公室,我看他正在提笔练字,他就写《勤俭》这首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联想起和爷爷在一起的生活和他整个人生,感觉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这是他的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家庭的要求,更要求我们后代和大家都要知道共产党领导就是要艰苦朴素,领导一个国家的发展就是要艰苦朴素,不能搞奢侈。
朱德的生活非常俭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里,他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一贯倡导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好家风。朱德临终时嘱咐:“我是无产阶级一员,我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只有我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我只有两万元存款,我死后把它上交给组织,作我的党费。”朱老总生前没给子孙留下更多的财物,但他却给后代留下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贵品德,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朱德的诗篇反映了他的崇高思想境界、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对我们后代人深具教益,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