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明清时期盐商与扬州文化的关系

2015-05-30 17:52刘月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士盐商盐业

刘月

内容摘要:明清时期,扬州作为一个商业和文化大都市所产生的集聚效应以及扬州盐商的大力赞助和支持成为扬州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部分扬州盐商本身文化素养颇高。此外,扬州文化中文学作品尤为突出,盐商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些文学作品也对我们了解当时扬州盐商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两淮盐商 扬州文化

“扬州繁华以盐盛”,盛极一时的两淮盐商,在扬州历史上写下辉煌而厚重的一笔。扬州盐业的发轫期远可追溯至西汉吴王刘濞时期。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扬州也迎来了继汉唐以来的第三次繁荣。与扬州盐业重镇的地位息息相关,盐业贸易不断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扬州商业经济中的龙头产业。伴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政府盐业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明代万历年间盐制改革,纲盐制的推行,大量盐商进驻扬州,具有地域特征的扬州盐商群体开始形成。据朱宗宙《扬州盐商的地域结构》一文所论,扬州盐商非扬州当地人,而是由多个地域性商帮组成的群体,其中既有徽商和赣商,也有江浙商人和湖广商人,还有来自西北的秦晋商人。至清代,除了沿袭明制,还给予了盐商种种优惠,故而扬州盐业和扬州盐商群体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鼎盛时期。

伴随着两淮盐业的兴盛,扬州不仅迎来了经济上的大发展,同时也迎来文化和文学上的大繁荣。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扬州文化在文学、戏曲、经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影响的学者和文人,孕育了阮元、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以郑板桥、金农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流寓扬州的文人更是不胜枚举,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众多的诗词、小说、戏曲等,诸如《学福斋诗文集》、《沙河遗老诗集》、《莲花庄集》以及文人雅集之后的结集《瑶华集》、《城南?诗》、《秋禊诗集》等,名篇佳构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扬州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文化成就呢?除了其本身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传承等因素外,首先就在于明清时期扬州作为一个商业和文化大都市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江省繁丽,莫盛于苏扬”(黄钧宰《金壶浪墨》卷一)“扬州富庶甲天下”光绪《江都县续志》卷十一),两淮盐业的兴盛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消费产业、手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盐业的兴盛为重要助力,扬州经济实现了良性循环反应。“商业依存于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以商业为条件。”[1]这些都促使扬州成为商业大都市,甚至跻身于世界十大都市的前列。优良的经济条件和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地吸引着大量的人才和文士向扬州涌来,使得扬州在成为一个商业大都会的同时成为了一个人才和文士的渊薮。“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清·黄慎《维扬竹枝词》)“广陵据南北之胜,文人寄迹,半于海内”,扬州一时成为文士治生或者游居的首选地之一,并由此带来了扬州文学的大繁荣。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有梅文鼎、朱彝尊、阎若璩、查二瞻、朱筠、钱大昕、王昶、王鸣盛、袁枚、卢文弨、邵晋涵、钱陈群、曹仁虎、蒋士铨、王步青、金农、方贞观、陈章、陈撰、郑燮、黄裕、戴震、沈大成、江立、金兆燕、吴献可、郭尚文、厉鹗、杭世骏、全祖望等众多文士居于扬州,多达近百人。

其次,扬州盐商的大力赞助和支持成为扬州文化和文学繁荣的重要动力。“盐商们揽才、引才、养才、济才,在他们的罗致下,使各地文人如鱼之趋水。云集扬州,使扬州成为引聚人才的高地,为文化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人文环境,这无疑为清代扬州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诚如徽州学者许承尧所说的那样:扬州盐商“其上焉者,在扬州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贫乏;下焉者则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2]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不可争辩的事实是扬州盐商与当时的文士交往甚密,他们不仅直接向文人提供资助,还组织了大量的文学活动,如扬州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文人雅集”活动。扬州盐商中“上焉者”,尤其是其中一些喜爱和擅长文学艺术的盐商俨然兼具商人和文士双重身份,成为文士、书画家、藏书家、慈善家等。他们为文人提供经济资助,有的还直接邀至自家园林居住,保证他们舒适、安定的生活,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文学艺术的创作。扬州八怪中的黄慎、金农、边寿民、高翔、陈撰等都曾在盐商巨富江春、马曰琯等人家中下榻。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也与盐商程晋芳以及两淮盐运史卢见曾有交游。除此以外,盐商资助学者刻书更是风行一时。朱彝尊《经义考》后33卷因子孙无力续刻,推迟半个世纪,马氏兄弟出千金玉成之。书法家蒋衡历时12年完成的13部经典著作80余万字,由马曰璐费千金为之装潢。

部分扬州盐商本身文学素养颇高,如汪懋麟、江春、江昉、汪楫、马曰琯、马曰璐、许承宣、许承家、孙枝蔚、程晋芳、安岐等等。他们不仅与文士交游甚密,甚至招致门下,待为上宾,吟咏酬唱。出身盐商的汪懋麟,曾师从王士禛,于康熙六年中进士,并授内阁中书,参修《明史》。乾嘉年间,在扬州经营盐业积资巨万的马氏兄弟皆有诗名。马曰琯在扬主持诗坛数年,素有“南马北查”之称。马氏兄弟所建街南书屋,一时成为文人名士云集之地,当时著名学者与文士符曾、杭世骏、厉鹗、、陈撰、金农、全祖望、陈章、姚世钰都曾馆于此。二人与文士们借邗江吟社,或酬唱吟咏,或文会,流觞曲水,堪称一时之盛景,可与元末的“玉山雅集”相媲美,最后结集为《韩江雅集》。这在当时的扬州是具有代表性的,正如林苏门在《续扬州竹枝词》中说:“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红情绿意朱门满,不尽诗工境便穷。”一时之下,扬州洋溢着浓浓的读书作文之风。乾隆年间的总商江春“工制艺,精于诗,与齐次风、马秋玉齐名。先是论诗有南马北查之誉,迨秋玉下世,方伯遂为秋玉后一人。”[3]他不仅雅好交游,且自己也热爱创作,其诗曾博得袁枚的称赞,其家设有专门的“读书楼”。两淮盐商中,程晋芳更是俊杰。据清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程氏“独好儒术,购书五万卷,招致天下高才博学,与其讨论,四方宾客游士辐辏其门,由此交日广、名日高,而家日替”。甚至“下焉者”的盐商们也表现出了对文化和文学的热心:以“汰侈”出名的大盐商汪石公的太太也热心书院事业。“扬州有安定、梅花两书院,绌于经费,太太独捐资数万,以为之倡”,正如启功先生所说的,扬州盐商“收罗了许多文化人,供养文化人,而文人们也正是凭借着盐商们提供的无虑的物质生活,可以专门从事自己的文化活动”(2002年4月29日《扬州晚报》)。

明清时期,随着两淮盐业的兴盛,盐商以其雄厚的资本引起世人瞩目。在盐商群体的大力推动下,扬州文化和文学繁荣发展,文人墨客集聚扬州,扬州盐商与文人之间的联系十分亲密,扬州文化也因此迎来了继汉唐以来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参考文献

1.苏保华:《扬州文学镜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李斗:《扬州画舫録》,中华书局,1997年。

3.朱宗宙: 《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文人“雅集”》,《盐业史研究》,2001年,第02期。

4.许承尧:《民国歙县志》卷一《与地志·风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注 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410页。

2.许承尧:《民国歙县志》卷一《与地志·风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3.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261页。

猜你喜欢
文士盐商盐业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金永爵与清代文士的文学交流研究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论玉山雅集与元后期文士群体的追求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臻于“纯粹”的布衣文士:洛地先生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