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5-05-30 17:50刘美静
俪人·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分式新课程数学知识

刘美静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习方式的改革,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让学生成为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有反思与批判能力。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数学的无限魅力被无情的分数遮盖了。数学的价值也只是体现在考试上,学生被动地听教师传授数学知识,进行大量的机械运算以巩固数学知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知识本位为以人为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就是说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人人发展

数学新课程理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是培养数学精英的教学,而是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素养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的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可以根据需要而任意加工的零件,而是一个个具有鲜活思想的生命个体。首先,教师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合作伙伴,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程理念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阳光氛围,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获得人格的和谐发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认识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应从课堂的权威、法官的身份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放大学生的创新之举。师生之间既有知识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确立发展性教学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造成了学生只注重数学知识习得的畸形发展,虽然成为考试高手,但综合素养很差。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摒弃单纯知识教学的简单做法。作为教育课程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是有本质的区别。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除了本身的数学知识之外,还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获得良好发展的重任,学生获得的不仅有简单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设立发展性教学目标:1.对数学事实的认识目标。要教育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学习和接受的数学事实,如全等三角形公理、定理等,同时还要掌握数学探索的过程、数学文化价值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情感目标。如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科学分析的态度和习惯,感受和欣赏数学美等方面。3.数学思考能力目标。通过课堂上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中的问题。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及演绎论证等方面得到发展。4.解决问题能力目标。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如《代数》第二册因式分解一章中,“提公因式法”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找到公因式的方法,从而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数学知识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数学事实,体会到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乘法配率的逆运算,了解到数学文化的丰厚内涵,掌握住探索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的过程。

三、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内容,这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演习过的习题成千上万,但留下的只有思想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我们把学生学法的指导与形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在知识系统化中形成思想和方法。数学知识虽然庞大复杂,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把学得的数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运用。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能够联系前后所学的知识,吸收、内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这样能有效地加强各部分基础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如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小学中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同样,分式的基本性质也是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大小不变。学生掌握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就会形成正确的学法,在分式的计算过程中就会避免出现很多错误。其次,指导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形成方法。数学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条最佳途径。学生只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会形成数学方法,提高数学素质。如学习了比例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练习测量大楼、旗杆的高度,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现实中运用数学知识,体验、探索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形成了数学学法。

猜你喜欢
分式新课程数学知识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认识分式
1.3 分式
拆分在分式题中的应用
例谈分式应用中的大小比较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