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琼
内容摘要: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相同的词语反映在不同的文化中,在语言上表现的就有所不同。汉英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习语在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简要分析了文化和习语的内涵的基础上,我们以习语的不同内涵为主要切入点来阐述他们所代表的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文化差异 习语 汉英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这些历史和背景又造就了各自特定的文化,正是这些文化繁衍出了各自不同的语言形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历史。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先要明确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主体和客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语言中最质朴,最令人心动的一部分。L.p史密斯在《词汇和语法》一书中说“我们最好的习语和最好的词一样,不是产生于图书馆、会客室或华丽的剧院,而是在工厂、厨房和农场里产生的。”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彩的一部分,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和文化表征。在内容上,习语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日常生活和生活条件密不可分;在形式上,构成习语的词句通常很难被随意改变;在使用上,习语主要植根于人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
一.汉英语系的不同
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的不同之处多于相似之处,这是因为他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是曲折语。它的基本语言学特征是句子结构和词形的曲折变化。英语有16种时态形式和10种被动语态形式。英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曲折变化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意义。英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词的构成有词性转换、合成、派生、截短、拼缀、缩略等等八、九种方法,可是其中派生法构词用得最多。派生法构词的特征就是词尾形态的曲折变化,使得词有不同的词性和不同的意义。汉语属汉藏语系,是孤立语。它的基本语言学特征是一个个的方块字。这些字特定的组合、排列产生特定的意义。汉语里没有词语的时态形式,现在、过去、将来等时间概念在汉语里要么靠上下文文义隐含,要么加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来表达。汉语里有表示被动意义的手段,但没有表示被动意义的字形。汉语里被动的表示靠在句子里插入一个表示此意义的词,如:被、让、给、为、由、受、挨等,或者语言形式是主动,其意义是被动。汉语里被动的使用比较少,不像在英语里使用得那么普遍。以下我们将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所反映出来的差异。
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比如中国有很多著名的高山和河流,因此汉语中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有眼不识泰山;长江后浪推前,一代新人换旧人”等说法。而欧洲英语国家则是靠近海岸,因此他们有很多的习语与大海相关,比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A smooth sea never made.a skillful mariner”.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称其为“江南——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在英国,中世纪时,马便是皇家饲养,御用的动物,因此英国人对马赋予了很多的寓义。因此,说某人“壮如牛”,必须说as strong as a horse.说某人“像牛一样工作”必须说to work like a horse。同时,英国是一个岛国,与渔业有很大的联系,鱼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某人“牛饮”必须说to drink like a fish。
三.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交际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理解难题。
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理解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就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加注的方法: 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Tung shih was an ugly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这样才会使汉英文化的差异得到恰当的解释,从而消除疑惑。
四.风俗习惯
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我们就以成为为例来阐述汉英文化差异。汉语中,人名进入习语,从而使人名具有普遍意义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这一点与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所反映在的内容由于各自的历史或风俗的差异而截然不同 汉语中张三,李四,王五”可以代指普通人。人名引申为普遍意义的成语在汉语中还有很多,如:
(1)助纣为虐:纣是商朝末年暴虐无道的昏君,这里引申为无恶不做的恶人。
(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喻制造内乱的人。
(3)愚公移山:愚公喻品质坚毅之人。
在英语称谓中,有一些姓名引申出其它意义,这些姓名或出自俚语,或出自小说和戏剧,在西方社会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一瞥。并且这些姓名已经嵌入了英语习语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Jack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名,在英美国家,很多男子都叫Jack。它的意义后来就转化为“普通人、男人、男孩”等,出现了很多由Jack组成的习语。
五.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宗教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笃信基督教,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传人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汉语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如“一尘不染不二法门”“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回头是岸?‘借花献佛”“大千世界?顶礼膜拜? 道高一是,魔高一丈等等。道教也曾在我国流行过,但其影响远不如佛教。不过,汉语里仍然有一些来自道教的成语,如“灵丹妙药 ‘脱胎换骨‘回光返照”等等。
基督教对英语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相当数量的英语成语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如:go to the church意思是“(去教堂)做礼拜或结婚”;power of thekeys(权利的钥匙)喻指“教皇的权力”,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做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诅咒语go to the hell“下地狱去”等。
六.结论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汉英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背景成为外语学习和稠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成功的译者,“精通两种文化甚至比精通两种语言更为重要”,这话并不言过其实。
总之,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迪克·壹卡锡,苏时.《美国成语俗语》,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罗震山,莫颖.从英汉谚语对汉语的影响看中西文化的异同[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3]邓炎昌,刘满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5]冯翠花.《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