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
如果失聪了会怎么样?99%的人都不会像贝多芬那样身残志坚地写出传世之作,而是大脑变得越来越封闭和迟钝。别以为这种事儿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者离你还太远,实际上,噪杂的环境和多重的声音刺激让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早地开始损失听力。40~50岁的人中,有18%的人存在听觉问题,而这还远不到我们所认为的“耳聋眼花”的年纪。如果你常对他人说“再说一遍”“说慢点”“大声一点”,可能你已经损失了25分贝的听力。我们应该像爱护眼睛一样来爱护耳朵。
开篇
守护你的听力
听力损失是一种隐藏极深的疾病。在我们不易发觉时,听力损失便已经开始,然后逐渐变得越来越严重。必须从一开始就对各种可能损害听力的威胁严防死守!
如果失去了听力,就失去了一个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无法与人畅快地交谈,不能欣赏美妙的音乐,对危险变得迟钝,感觉自己与世界之间隔了一层玻璃。幸而,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和防聋团队专家谢莉·查达说,造成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预防的。耳部感染未能接受治疗是导致年轻人群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这在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明显。脑膜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是造成儿童听力损失的原因,而这些疾病是有相应疫苗的。
要特别注意,在各个年龄段,噪音都是听觉的最大公敌。内耳的毛细胞会把声音的机械力量(声波)转化为电力量(神经传递的电流),神经再将电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时我们才真正地“听到”了声音。可是,毛细胞十分脆弱,不论是短暂地听到很高分贝的声音,还是重复或者持续地听到较小分贝的噪音,毛细胞都会受损,从而逐渐造成听力损失。声音越大,造成永久性伤害所用的时间就越少。而iPod的耳机就足以造成损害你听力的声音。
经年累月遭受噪音、疾病的摧残,再加上身体老化,到了中老年,很多人就会开始耳背,甚至最终完全失聪。我们到了65岁时,其中1/3的人都需要助听器,到了75岁,有一半的人需要助听器。可实际上只有15%的人佩戴了助听器。一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助听器,一些人不习惯佩戴助听器,还有一些人不愿意佩戴助听器。任由听力减弱,老年人可能变得暴躁或者孤僻,接踵而来的可能是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
听力的损失在刚开始总是非常不易被察觉。大多数人在首次意识到自己“耳背”时,其实就已经损失了25分贝或者更多的听力了。比起听不见,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听不懂,因为他们无法清晰地辨别每个词,所以也就不能理解完整的一句话。你需要小心发现听力损失的迹象。
如果你最近发现自己在看国外电影时,要听懂外语对白比以前费劲了;在谈话中请求对方重复的次数变多了;需要朋友讲话时放慢语速才能够完全听清;在嘈杂的环境中很难听清对话等情况,你可能已经有听力损失。如果你发现家里的中老年人突然变得孤僻或者情绪化,在谈话时常常说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话,那么他们有可能有听力损失。这时,应该到医院检查,确定是否真的发生了听力损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听力损失0~25分贝,为正常听力;听力损失26~40分贝,为轻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41~60分贝,为中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61~80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大于80分贝,为极重度听力损失。如果听力损失已经不可逆,那么可以根据情况的严重性选择适合的助听器。
Part1 噪音,不容忽视的隐形污染
我们抗议PM2.5让蓝天蒙上了一层灰,抗议河水不再如小时候一般清澈,但是却很容易忽略噪音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尤其是给听力造成的伤害。有时候,我们甚至还主动制造噪音,殊不知听力正因此渐渐下降。
噪音已经取代年龄,成为我们听力的最大杀手。我们生活在一个嘈杂的世界中,而且它变得一天比一天更要嘈杂。对此,人人都深有体会。如果你想要和许久不见的朋友好好聚一聚,也许你在挑选餐馆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食物是否可口,而是环境是否安静。咖啡馆、餐馆、茶馆越来越多地收到“太吵了”的投诉,客人们希望店内的音乐可以调小一些或者请店员让隔壁桌的小孩不要大吵大闹,否则他们不得不提前离开餐馆。可悲催的是,走在道路上会听到绿化带上的割草机声;坐在办公室里,已经习惯不停响着的电话声和传真机声;回到家里,要忍受电视机、吹风机、抽油烟机、吸尘器等发出的声音……世界似乎没有一刻是安静的。
认识毛细胞
耳朵是非常精密且脆弱的人体“仪器”。当声波进入耳朵后,会引起鼓膜震动。接着,震动会传递给耳蜗中的液体。这时,液体的震动会转为电信号传递给耳蜗上排列整齐的毛细胞,从而刺激到其连接着的听觉神经纤维。然后,频率不同的神经信号最终由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信号在此被“解析”,我们知道了自己听到的是音乐还是谈话,或者是汽车正从我们身后靠近的声音,让我们知道应该回答别人问话还是立刻躲开身后的汽车。
不论是音量太大还是长时间忍受噪音,都会让耳朵这个精密的器官受损。也就是说,不论是在音乐震天响的派对待上半小时,还是每天都与嗡嗡作响的空调共处一室,耳朵都在遭受蹂躏。我们耳朵中的毛细胞非常脆弱,即使是不算太大声的噪音,可只要持续不断地“骚扰”我们的耳朵,原本整齐排列的毛细胞就会因此乱掉和受损。
我们出生时耳朵拥有最多数量的毛细胞,它们会逐渐减少。因为毛细胞并没有再生的能力,所以一旦毛细胞死掉,其导致的听力损失也是永久性和不可逆的。通常,对高频声音的听力是最先减弱的,然后我们会渐渐开始听不到说话时常用的频率的声音。
噪音无时不在
噪音对听力的影响是逐渐积累形成的。虽然在刚出生时,我们的毛细胞数量很多(超过了我们需要的数量),但因为反复受到噪音的侵害,其数量会最终锐减到影响我们听力的程度。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因为听摇滚乐而受损的毛细胞,其导致的结果最终会体现在中老年时的“耳背”。
声音的大小用分贝(dB)来计量,能够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噪音至少要85分贝。听起来很高,但其实吹头发的吹风机、家用的料理机或者食物搅拌机都能够发出85分贝以上的噪音。如果你连续在85分贝噪音的环境中待上8小时,听力就将受损。住在机场附近、公路边,你就有可能时刻听到85分贝以上的噪音,例如汽车急刹车的声音就超过了90分贝。
链接:噪音的其他害处
噪音不仅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造成我们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甚至是心血管健康出现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部门的报告,在欧洲,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的健康因为交通噪音受到损害,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为晚上的噪音而健康受损。我国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噪音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健康威胁,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学会尽量避免暴露在噪音过大的环境中,知道如何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耳朵不受噪音的伤害。
准备一对耳塞
美国密歇根亨利福特医院的耳鼻喉科专家Seidman医生建议,在吹头发或者使用割草机的时候,最好使用耳塞。走在街上,如果发出尖锐警笛声的救护车呼啸而过,我们也应该伸手盖住耳朵,在庆祝节日欣赏漂亮的烟花时,也别忘了堵住自己的耳朵。如果你骑摩托车上下班或者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使用电锯、气钻等“大声”的工具,一定要注意保护耳朵。耳塞并不只是在睡觉时使用,在白天还能够帮助你隔绝噪音。
耳机是大杀器
可除了那些我们急着逃离的噪音,还有许多我们极力追求的“噪音”,例如耳机里播放的摇滚乐,其分贝通常都超过了各种职业的噪音安全界限,造成的影响和飞机起飞时发动机的噪音能相提并论。如果你习惯用耳塞听音乐,而且音量大到使你听不到外面的人说话,那么你实际上就在直接杀死你的毛细胞。
从1979年世界上第一部“随身听”问世,我们的毛细胞就开始遭受到来自耳机的威胁。美国曾有全国性调查发现,在使用耳塞听音乐的人中,35%的成年人和59%的青少年都喜欢把音量调到很大。他们这么做可能是为了要盖住外部的嘈杂声音,例如在地铁中或者街道上的噪音,好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地铁中的背景噪音可能就已经达到了85分贝,所以在地铁中使用耳机我们可能会把音量调到100分贝。而美国国家健康中心所给出的“危险分贝”资料显示,如果将耳机声音调到接近100分贝,只需15分钟,听力就会受到永久性损害。
别觉得这是在耸人听闻,如果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在地铁中时同样大小的音量听音乐,你就会吓一跳并且感到耳朵受不了。因此,好的做法是,先在安静的环境中设置好自己能接受的最大音量,然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超过这个音量。
一般来说,如果其他人也能够听到你耳机中的音乐,那么音量就过大了。你一定在坐车或者坐飞机的时候遇到过邻座的人戴着耳机,但你完全能听到他们所听的内容,这些人的听力可能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
耳罩式耳机更好
在一定音量之上,入耳式耳机比耳罩式耳机带来的噪音要大。如果使用入耳式耳机,最好选择较松的耳塞,而且要避免耳机“塞死”耳道。如果你在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如身边没有来往的车辆,不需要靠声音来躲避危险),那么可以使用耳罩式耳机,这种耳机能够把背景噪音隔绝在外,这样你就可以用较小的音量听清楚音乐了。即使如此,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也不要超过60分钟。如果你习惯在音乐之中工作、做家务,那最好使用扬声器。
别选择吵闹的玩具
即使是幼儿玩具也可能制造伤害耳朵的噪音。美国演讲语言听力协会列举了一些会伤害儿童听力的玩具:玩具枪、会说话的娃娃、有喇叭和警笛的玩具车、对讲机、能发出声音的橡胶玩具,有的玩具能够发出90分贝的噪音,这跟割草机发出的噪音差不多大。所以为孩子挑选玩具的时候,除了查看其材料是否环保无害,还要注意其声音是否过大。如果已经为孩子购买了不少此类“吵闹”的玩具,不妨把电池拆卸下来,让它们做“安安静静”的玩具。
Part2 保护听力是一生的任务
听不见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问题,我们从出生时就必须开始细心呵护我们的耳朵。年轻时对听力的任何透支,例如大肆享受摇滚乐,都会让你在中老年时付出昂贵的代价。一旦听力受损,你的大脑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弥补先天听力障碍
有人天生就有听力障碍,如果能够在出生时就发现这一点,并且在学会说话前就接受正确的干预和训练,那么就有可能和平常人一样生活。
人生的第一个听力检查
正常新生儿中,出现双侧听力障碍的几率为0.1%~0.3%,其中重度听力障碍出现的几率为0.1%,如果是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出现听力障碍的几率将会提高到22%。因此,有的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听力损失,如果没人发现,那么他/她就将失去最好的干预时机。幸好,现在我们可以在新生儿还不到1个月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听力损失筛查。先进的仪器可以检查宝宝给大脑传递声音的神经电信号是否正常,这是完全无痛的。即使明确诊断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如果在他们出生后6个月内开始进行科学的干预和康复训练,那他们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过完一生。否则,他们可能面对语言发育、教育、就业和婚姻中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工作。
链接:胎宝宝在妈妈子宫内时就有可能因为宫内感染或者药物导致听力受损。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梅毒、弓形虫病等感染有可能损害胎宝宝的听力;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接触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耳毒性药物,也有可能伤害胎宝宝的听力;另外,辐射也有可能伤害胎宝宝的听力。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如果有以上情况,那么在宝宝出生后,应该特别注意检查和观察宝宝的听力状况。
妈妈需要对宝宝进行观察
如果宝宝没有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那么妈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注意观察宝宝的听力是否正常。
宝宝0~28天:当听到平缓的声音时,会睁大眼睛、皱眉、微笑,活动减少,表现安静;听到突然出现的较大声音时,会出现颤抖等受到惊吓的动作;听到亲切或熟悉的声音,会停止哭闹,喜欢听高音调的声音和妈妈的声音。
宝宝1~3个月:当大人用语言引逗时,宝贝能够听到,并做应答式的回答,如发出“哦”、“啊”、“唉”等声音;听到柔和、悦耳的音乐时,会开心地笑并安静下来;听到刺耳的声音,如噪音、打击乐等,会躁动不安。
宝宝4~5个月:即使看不到妈妈,但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他就会安静下来或笑起来,把头或眼睛转向妈妈发出声音的方向;如果遭到呵斥或责骂,宝宝会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对发声玩具很感兴趣。
宝宝5~6个月:能感知习惯的语音,并知道自己的名字,爸爸妈妈叫他的名字时,会转向呼叫者,并通过微笑表示应答。
宝宝越大,对声音的反应越大、速度越快。如果在宝宝背后一米发出声音,例如摇晃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拍手或者叫宝宝,他都没有反应,那么他的听力可能有障碍,最好能够立即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
对耳朵温柔一些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幸运的,天生拥有完好的听力,其任务就是保护听力不受损,这跟减肥一样,应该是所有人“一生的目标”。哈佛大学的耳鼻喉教授Rauch医生认为,除了噪音和老龄化,损害我们听力的两大因素是:耳朵卫生习惯差和耳朵的健康突发事件。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温柔和正确地处理耳朵问题。
安全地清理耳朵
耳垢,学名耵聍,其实是一种能帮助我们的耳朵对抗细菌的保护性物质。分泌耳垢的耵聍腺位于外耳道的软骨部位,这让耳垢能够阻挡可能进入耳道的灰尘、细菌和小虫。但是如果它堆积过多也会妨碍听力或者造成疼痛,所以需要定期清理。大多数医生都告诉我们不要把耳挖勺或者棉签捅到耳朵中。首先,掏耳垢会刺激耳道分泌更多的耳垢,所以适得其反。其次,掏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损害外耳道的皮肤或者鼓膜,让细菌可以趁机进入外耳道,导致耳道炎、中耳炎和鼓膜穿孔等,这会造成听力损失。
那怎么清理耳垢呢?你可以去医院的耳鼻喉科请医生帮忙,如果觉得太小题大做,也可以从药房购买洗耳液。这种产品能够让耳垢软化,从而使你能够在淋浴的时候轻易地把耳朵洗干净。当然,在第一次使用这类产品前,最好能够让耳鼻喉科医生给你做一个耳朵的检查,确定你的耳道、内耳没有任何问题,可以使用洗耳液。耳垢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实际上没人能没有它,所以每周使用洗耳液清理1次即可,没有必要天天使用棉签将其赶尽杀绝。如果是油耳,用干净的棉棒清理外耳道即可,千万别把棉棒伸入中耳内。
处理耳朵进水
如果耳朵在洗澡或者游泳时不小心进水了怎么办?进水有可能导致耳垢体积增大,从而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污水还有可能造成感染,所以应该尽快清理干净,但也不要慌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吸水法:将头偏向耳朵进水的一侧,用手掌压紧有水的耳朵,屏住呼吸,迅速把手拿开,反复做几次,能把水吸出来。
跳空法:将头偏向耳朵进水的一侧,原地跳动,使水从耳内流出。
灌引法:将头偏向没进水的一侧,然后用干净水灌进已进水的耳朵,再迅速向进水的一侧摆头,将水倒出。
吃点耳朵喜欢的美食
科学家发现,任何能使内耳小动脉血流量减少的因素,如高胆固醇、高血脂、过量的咖啡因等,都能导致听力损失。为保持听力健全,应少食高脂食物,如含脂肪多的全脂乳、肥肉、动物油等,但可吃脱脂乳,以获取对耳骨有保护作用的钙和维生素D。
德国的听力研究人员发现,听力损失还与血液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锌的含量低有关,这些物质能给内耳的听觉神经细胞和中耳的上皮细胞提供营养。据美国一医学家称,适量补充锌,听力会明显好转或改善。但是,高剂量的锌可造成铜缺乏及缺铁性贫血,因此补充前,最好询问医生安全剂量是多少。
镁元素的缺乏也可导致听力减退。噪音能使耳动脉中的镁减少,从而影响动脉的功能。所以,经常接触噪音的人应常补充含镁的食物以提高听力。
英国的专家认为,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保护鼓室内的小骨骼,可避免患类似骨质疏松的耳硬化症。因此,补充一些钙和维生素D能防止骨骼损伤。
可见,饮用脱脂乳可以增加耳骨骨质,也可净化耳动脉;常吃胡萝卜、南瓜、西葫芦等蔬菜能补充β-胡萝卜素;啤酒、酵母、花生、牡蛎、贝类和牛羊肉等含锌较多;从深绿色叶菜和坚果中可以得到镁。
以上食物应常吃,特别是老年人和听力减退的人更应该常食以增强听力。
耳背可能毁掉老人的神智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会因为老龄化而下降,刚开始,我们自己并不易察觉这种变化。当我们自己认识到听力问题之前的一年甚至几年,我们身边的人可能就已经注意到了。因此,如果别人问我们“你耳朵有问题吗”“你不觉得电视声音太大了吗”“我能够听到你耳机里的声音”时,我们就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听力是否受到了损害并去医院接受检查。当听力损失不可逆转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佩戴助听器。
从耳朵到大脑
有不少中老年人认为戴助听器不美观或者降低了自己的自信心,可实际上如果放任听力丧失不管,他们将会逐渐退出社交,变得孤僻又抑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弗兰克医生警告我们,“听力损失并非微不足道的部分老化”,不少研究都显示,它在我们的大脑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听力损失会加速老年人 认知能力的下降,也就是说听不清别人说话,甚至有可能让我们患上老年痴呆症。
当老年人每损失10分贝的听力,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就会增加20%。与那些听力没有受损的老年人相比,仅有轻度听力损失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会翻一倍;有中度听力损失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会翻三倍;而有严重听力损失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会翻五倍。听力损失除了会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还会让老年人的血压升高和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增加,而这些都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占用过多大脑资源
对于听力损失为什么会造成认知能力下降,解释之一是,耳背的老年人在费力听清别人说什么时浪费了太多大脑资源。大脑在进行资源分配的时候,给了听觉很多的优惠。当听力下降时,我们听到的词语模糊不清,大脑接收的信息也模糊不清,所以就会分配更多的资源去努力听清,而这势必会占用其他大脑功能的资源。当我们大脑的某些部分失去了功能时,那其他健康部分就会来接管这些工作,备用的大脑资源就好像是以防不时之需的“认知储备”。然而,因为听力损失,用力“听清”的大脑可能会失去一些“认知储备”。这显然不利于大脑工作,会导致认知能力的下降。
增加老年人的孤独感
听力损失带来的心理影响也会造成认知能力受损。当听力损失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老年人就会越来越少地参加社交活动,并因此变得阴晴不定。他们不再去电影院、话剧院、棋牌室、老年活动中心,甚至不愿意跟朋友聚会或者吃饭。
减少社交活动会增加孤独感,而老年正是一个人全方面功能都在下降的特殊和关键阶段,可以说是很脆弱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孤独可能比年轻时所经历的孤独造成更多的打击,不仅是精神上的,还会让老年人身体中的炎症增加,从而导致心脏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Part3 助听器帮你听得更清楚
目前还没有方法能够修复受损的毛细胞,也无法恢复永久性的听力受损,但是助听器可以帮助听力受损的患者放大那些细微的声音,让他们不再孤独地徘徊在寂静的世界中。
助听器不是神器
如果已经决定佩戴助听器,那么需要事先对这种设备有一些了解。在听力障碍的人群中,只有不到15%的人佩戴了助听器。然而,这些佩戴了助听器的人中还有人可能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助听器。
助听器只是一种听力辅助设备,而非治疗仪器,所以佩戴后并不会让患者的听力恢复到受损以前。但是,助听器能够通过放大较小的声音和降低背景噪音来改善佩戴者的听力。助听器中的迷你传声器能够从环境中获取声音,其微型电脑芯片会将这些声音转化成数字信号。然后,根据佩戴者听力损失的情况、需求和当时的背景声音,助听器会做出分析并且调节这些声音。最后,数字信号被再次转化成声波并且传送到置于耳朵内的扬声器。
首次佩戴助听器的人一般需要几周甚至数月后,才能够真正习惯助听器。所以,刚开始佩戴的时候,最好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使用,然后多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这种听力辅助设备,这样才能够知道如何有效地调节助听器。另外,当声源和佩戴者的距离小于2米且背景噪音较小的时候,助听器的效果最好,所以佩戴者有时候可能需要走几步寻找最佳位置。
助听器不是解决一切听力问题的神器,正确地看待、耐心地了解和学习使用它,才能够从中受益。
最好双耳都佩戴
很多双耳都有听力损失的人,只选择单耳佩戴助听器,认为只要有一个耳朵能听到就好。可这样,当若干年后,另一只耳朵也戴上助听器时,佩戴者会发现这只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却听不懂。长年以来,没有戴助听器的耳朵分辨语言的能力已经下降,大脑也逐渐忽视了这只耳朵所传送的声音。因此,在多年后戴上助听器后,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康复和训练才能够恢复这只耳朵的语言分辨能力。
不同种类的助听器
所有的助听器工作方式都类似,有一个部分能够从外部环境“抓取”声音放进你的耳朵里,然后将这些声音放大。不过不同的助听器的价格、尺寸、特色和佩戴方式都各不相同。常见的助听器有以下几种:
完全置于耳道内的助听器(Completely in the canal, CIC):这种助听器尺寸很小,能够完全被放置在耳道内,适用于有轻度到中度听力损失的成年人。
●尺寸小、不易被发现
●不易“抓取”风声
●使用的电池很小,所以使用时间也较短
●功能较少,例如无法调节音量、没有定向传声器
●可能会导致耳垢堵塞耳道
耳道内助听器(In the canal, ITC):
这种助听器根据佩戴者的耳道定做,有一部分在耳道内,适用于轻度到中度听力损失的成年人。
●尺寸较小,不是那么显眼
●比CIC助听器多一些功能,但是因为尺寸小,所以可能不好调节
●有可能造成耳垢堵塞
耳内助听器(In the ear,ITE):这种助听器也是根据佩戴者耳朵定做,有两种;一种会填满外耳的整个碗状部分,另一种只填满这个部分的下半部。两种助听器都适用于轻度到严重听力损失的成年人。
●能够调节音量和有定向传声器,便于调节
●通常都很好掌控
●电池较大,使用时间较长
●有可能造成耳垢堵塞
●有可能比小型助听器“抓取”更多的风声
●与小型助听器相比,更显眼
耳背式助听器(Behind the ear,BTE):这种助听器像一个钩子挂在耳朵上和置于耳背后。一个由导线连接着助听器的扬声器被置于耳道内。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程度听力损失的人。
●是尺寸最大的助听器,但现在的设计已经比传统款小了很多
●与其他类型的助听器相比,调节能力更好
●“抓取”的风声较多
耳道内接收助听器(Receiver in canal,RIC):这种助听器和耳背式助听器类似,有一个传声器和一个置于耳道内的接收器,由细导线连接。
●挂在耳背部分的装置很小
●有可能造成耳垢堵塞
开放式(Open fit):这是另一种耳背式助听器,能够让耳道露出一部分,使自然的低频率声音能进入耳朵,而高频率声音会经过助听器放大。适用于轻度听力损失的人。
●不那么显眼
●不会堵塞耳道,佩戴者能够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
●尺寸小,所以掌控起来可能有困难
●缺少可调节的功能
链接:定向传声器
能够集中“抓取”佩戴者前方的声音,并且减弱背后的声音。有的助听器的定向传声器能够只“抓取”特定方向的声音。这使得佩戴者能够在嘈杂和多声源的环境中更清楚地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声音。
链接:助听器的好帮手
当声源距离太远或者环境中的背景声音太嘈杂的时候,可能助听器效果并不是太好。而现在有一种公共设备能够帮助佩戴助听器的人听得更加清楚。这种装置被称作Hearing loop。如果在音乐厅安装了Hearing loop,它可以直接将交响乐团发出的声音转化成电信号传递给助听器,这样完全忽略了其他杂音,有听力障碍的人即使坐在最后一排,只要佩戴了助听器就能够听清楚交响乐演奏。在电影院、话剧院、机场等公众场合,Hearing Loop都将是助听器的有力帮手,能帮助佩戴者听清对白和广播等重要的声音。现在还有家庭用的Hearing loop,能够让佩戴助听器的人更清楚地听到电视、手机、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助听器以外的选择
如果实在不愿意戴显眼的传统助听器或者不适合佩戴助听器,也可以选择其他辅助设备。例如,现在有所谓的“隐形助听器”(IIC助听器,invisible in canal),整个助听器只有耳塞般大小,而且完全藏在耳道内,从外面不见其一丝踪影。可这种助听器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非常昂贵,例如InSound Medical of Newak公司生产的Lyric隐形助听器仅每年的使用成本就超过了3600美元。除此以外,你还可以选择中耳植入式助听器,就是将一个小装置植入到中耳,从而刺激中耳结构,获得高频声音的感知。未来可能还会有越来越微型和功能齐全的助听设备产生。
植入人工耳蜗
对于那些先天就失聪的人来说,也许可以选择人工耳蜗植入,即将一个电极装置植入到耳道深处。那些上了年纪才损失听力,且助听器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的人,也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美国纽约大学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主任Waltzman说,99%的听力损失都是因为内耳的毛细胞受损造成的。外置的传声器将声音信号传递到植入内耳的电极上,人工耳蜗可以代替这些毛细胞工作。助听器只是放大声音,而人工耳蜗是直接向听觉神经发送信号。对于大多数失聪者来说,人工耳蜗的植入能完全改变他们的生活,当然,效果有时也会因人而异。
人工耳蜗虽然效果比助听器强大,但也有其本身的问题。虽然植入人工耳蜗的手术十分安全,可仍然有损伤听觉神经、造成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另外,植入人工耳蜗后,如果需要做核磁共振扫描,必须要先做手术取出人工耳蜗。在游泳、洗澡或者下雨天时,还要小心人工耳蜗不要因为进水而坏掉。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将人工耳蜗用于1岁以上的人群,并建议,在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话以前植入,这样效果最好。研究显示,在18个月大以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先天失聪者,语言、听觉和学习能力是进步最大的。纽约大学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也曾为93岁高龄的老年人植入过人工耳蜗。对成年人来说,失聪后直接植入人工耳蜗的效果,比使用了一段时间助听器后再植入的效果更好。人工耳蜗就和其他高科技的义肢一样,能够代替原来的器官进行工作,但是并不能够治好失聪或者引起失聪的疾病。
编辑·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