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明 雅淡之中,几笔欢快

2015-05-30 14:48李雪
投资北京 2015年3期
关键词:书画院国画笔墨

李雪

身兼包括中国华艺书画院在内的三个书画院院长职务,再加上一些行业机构理事的身份,相较于其他画家,冯春明的社会活动挺多。

前不久,华艺书画院在河北与保定市政府联合举办一个公益活动,作为院长,他带头拿出了小10件国画,又联络、组织了一批画家贡献出百余幅作品,用于慈善拍卖,救助贫困家庭和残疾儿童。

这是忙于画院事务、在圈子里有个好人缘的冯春明。

而每到一地,掏出钢笔写生,梳理、记录所看到的景色,再回到画室思考、创作,快则用时两、三个钟头,慢的话要好几天,“丈六、丈八”的大画用时更久,虽然画得膀子发麻,但是“感觉很过瘾”。

这是沉浸在中国画创作世界中的冯春明。

从北京的五塔寺、北海公园垂花门,到西双版纳竹楼、塞外贺兰山,冯春明以古建筑和古民居为创作题材,画过很多茅屋瓦舍、小桥流水、古镇民居。

而这其中,他画得最多的,还是江南水乡。

那份烟雨蒙蒙、归园田居的意境,在笔墨的一浓一淡,一虚一实之间传递出来,让人神往。画中粉色桃花、黄色枝蔓的星星点点,房屋远近、立体的透视关系,在古远之上,又多了些许现代的生动和趣味,这是冯春明所描绘出来的艺术语言。

飘渺自在中透着生机活力,冯春明的画就像他的人一样,既有传统国画家的一分悠闲,在善于交往中又透着开怀,无外乎连他自己也说:“艺术是个性的一种伸张。”

一番生活天地

在北京陶然亭的画室里,泡上一壶正山小种,玩着茶道,冯春明显得颇为自得。采访还没切入正题,就先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自己丰富的社会活动。

“保定这个活动,我可得跟你好好说道说道。”

花上两个月的时间,联络、筹集上百幅书画佳作,这还只是冯春明忙碌于书画事物的“冰山一角”。筹备书画展、慰问部队、出画册、搞活动,每年,忙于这些事物,仅在北京和外地之间往返,都要花上不少时间。

但他乐此不疲。

每到一地,拿出速写本写生,走到哪画到哪,积累创作素材,在现实生活和创作世界之间,切换自如。

每开展一项活动,总能号召一大批书画朋友,因为善于交往,跟谁都能聊到一起,这些社会交往同样让他感到充实而富有乐趣。

国画之外,他酷爱京剧,笔墨的点染穿插和京剧的唱念做打,被他称之为神似,冥冥之中,或有启发;他还喜欢收藏,书画、瓷器、文玩、玉器,几乎无所不好;一条棕色条绒裤、一双烟色皮鞋、一条格子围巾,冯春明对穿戴的讲究,既来自于对色彩的天然敏感与热爱,也是他出席活动时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小心机”

所有这些,看似和书画没什么关系,但都被他看做在国画之外,必不可少的修养。

“生活啊,艺术无所不在。”创作外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既为他收获了乐趣,也可以看做是,投射在他如田园诗歌般的水墨画上的那些欢快和跳跃。

一幅古建桃源

创作于2013年,《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冯春明“江南系列”之一。这幅画里,灰瓦白墙的层叠错落,小桥流水的娴静怡人,甚至房屋墙面上挥发不掉的水痕,和江南又淡又湿的雾气,都透过虚虚实实的笔墨描绘出来,有精到也有挥洒。水乡的那种氤氲之气晕染在纸上,按冯春明的话说:“给人感觉是湿的,实际是干的,就要画到这个份儿上。”

然而,穿插其间的绿色阔叶,渺小的人物背影,虚渺中点染上的绿色墨痕,用色和笔法都透着灵动,有点鲜亮,又不至于“太跳”。

这是冯春明画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地方。

古人作画以水墨为主,不管是石涛,还是八大山人,仅仅用浓、淡、干、湿、黑、白画出世界,而冯春明的画以笔墨为骨,色彩为辅,即便是最清淡的雪景,也有要点上赭色落叶。这是他口中的“物理要服从画理”,只要画面需要,传统的雅淡画面中添上几笔生机和跳跃,也并无不可。

把西画的色彩关系糅合在中国画里,在他的作品中很常见,而西画讲究的用光,冯春明也有所借鉴。阳光照在房屋上,画面显得清晰透亮,层次丰富,用中西融合的技法来创造新意。

在新作《晚归》中,同样是江南题材,小桥上的一个人影,画面左下角不起眼的一条船,就构成了一个悠远自在的归家画面。

这是在技法之外,冯春明所强调的中国画之情趣,即除了所谓的造型能力、笔墨功力之外,一幅画还要有情节和思想。

当然,除去这三者,在国画艺术金字塔尖儿的,是冯春明特别追求的意境。“一看特别深远,让人产生联想,说着容易,真要画出来,很难。”一幅画绝不能让人一眼看透,知道它“就是个山,就是个水”。而是要不断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技法,吸引看客站住了,投入了,琢磨味儿,这是冯春明想达到的境界。

按他的话说:“越看里边‘玩意儿越多,这就达到目的了。”

一条艺术之路

从小,冯春明就热爱美术,儿时描摹小儿书,后来研习中国画临摹八大山人、石涛、任伯年。在艺术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炙热的兴趣。

上大学时,在中央工艺美院所学专业是室内设计,绘画的基础、艺术的方法论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让他所得颇多。此后从事室内设计的二十多年里,对国画艺术不曾乏于修炼,笔墨不辍,把设计的理念融入国画,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正式转行做起了职业画家。

由于设计出身,冯春明理性地总结了自己不同于其他画家的三点:懂透视、懂建筑结构;对古建筑、古民居相对了解和熟悉;具备西方设计的理论和创造性思维。

“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对钢筋水泥看惯了,很自然地就想寻找世外桃源的净土。当你看到南方的水乡、云南的苗寨之后,就会觉得这些地方简直是理想的家园。”

既来源于对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理性思考,又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意图用田园的古镇风情净化都市人的心灵,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冯春明最终选择了古建、古民居作为国画创作题材。

早前,他曾经采用古拙的笔法,以北京古建为题材创作过不少作品,但随后他就意识到如果仅局限于北京,不免走进了“死胡同”。

此后,他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追寻各个地域,不同民族风情的的房屋民居,其中尤以南方的水乡为甚。在周庄、乌镇、同里、西塘,他一落脚就要住好几天,把自己浸染在古镇的闲逸中,用钢笔写生,梳理、记录眼睛观察到的建筑结构、形式和风格,再根据这些的景致,回到画室思考情感的把握和技巧的选择。

时至今日,冯春明仍然不断摸索,每每在技法的不断创新中,试图更好地传达出青瓦白墙的人文韵味、青山绿水的灵动诗意,让人们在田园雅趣的画面中获得心灵的片刻眷慕和幽雅。

冯春明

1952年生,北京市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术学院),曾受教于张仃,白雪石、吴冠中等名家。擅长中国画,主攻山水,尤擅长中国古典建筑及石栏楼阁、民居古镇、茅屋瓦舍、小桥流水。现为中国国学书画院常务院长、中国华艺书画院常务院长、中国国艺书画院常务院长、中国海峡两岸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等。

猜你喜欢
书画院国画笔墨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笔墨童年
国画欣赏
中国书画院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书画院·古陶瓷
关仁山
湖南省九歌书画院周年庆典暨九歌画会成立二十六周年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