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芳
语文课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主要任务是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本质要义是通过师生、生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达成阅读的终极目的。但这种对话,不仅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教师与编者的对话。但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反映出来,对话的中心人必须是每一个学生。只有激活课堂上的“三重对话”,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一、有效激活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同作者、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无声语言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在作者身上、在作品中人物身上吸取一些精神营养的过程。主要做法是: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或文字的方式,在文中的空白处记录下来,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评价。这样做既改变了教师繁琐分析的教学方式,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回归生本课堂,同时又使我们的语文课本也真正从“教本”变成了学生的“读本”。
例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教师抓住“变色龙”一词,让学生先理解题目字面意思,再思考文题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奥楚蔑洛夫外貌、语言、动作和反复无常的变化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给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争相讨论不同寻常的“这一个”角色,从而理解沙皇统治下的这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形象。
二、达成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又要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展开交流。这种对话不仅是彼此接受文本的意义,而且是通过“对话”,升华情感,真情表达的过程。
例如,笔者在教学《背影》一文,要求学生在讲课之前,先讲一讲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文中父爱的理解。
生1:我认为父亲的做法有溺爱儿子之嫌,作者自己都说:“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师:是啊,作者都这么大了是可以照顾好自己的。
生2:看完父亲买橘的经过,我太感动了。上了年纪的父亲不但为我翻过栅栏去买橘子,还要再提着重物返回来,如果不是强烈的父爱,又怎会如此不辞辛劳。
师:真的很不错啊,你能体会到父亲对朱自清深刻的爱了。
生3:老师,我觉得作者当时并没能很好地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3:朱自清认为父亲的所作所为有点小题大做,他认为父亲根本没有必要托茶房照顾,更没有必要亲自去送,他认为自己是完全可以照顾自己的,实际上父亲所做的这些只是一个父亲对即将分别的儿子产生的十分依依不舍之情罢了。
师:是啊,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的父爱,我们每个人对父爱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父爱形式也都不一样。让我们来共同体验一下朱自清笔下的父爱。
师生齐声动情朗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以上片段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交流,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由地表达,从而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受到教育和熏陶。
三、积极促进生生相互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汇报交流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补充、评价、质疑的机会,这也有利于进行生生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理解文本,锻炼各种语文能力,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可以采用“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较浅的问题是可以读懂的,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形成差异的、主动的、全面的参与。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笔者让学生通过预习,回答诗中的关键词语意思,大家几乎把课文里边的词都讲了。然后老师说:把词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句子的意思,有谁读懂了哪些句子?教师又告诉学生,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有谁能把整首诗意思说出来?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交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对话”的素材,紧紧抓住“对话”的最佳时机,激活学生的“对话”欲望,培养他们的“对话”能力,演奏和谐曼妙的语文交响曲。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