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5-05-30 10:48卢婧婧
东方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

卢婧婧

【摘要】大学生面对着就业的巨大压力,产生了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从众依赖等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产生这些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四个方面的因素。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应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导向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平等的就业机会;高校需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家长要正面引导,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增加就业的机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分析

1.自负心理。是指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无法用客观的态度评价自我,社会定位不准确,在规划自己的未来时常常过于理想化。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好高骛远,对用人单位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一味地注重工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等。从未考虑自己是否能胜任此项工作,这种不掂量自己才学、定位不准确的自负心理,导致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难以和用人单位签约,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局面。

2.自卑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对自己正确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不敢加以肯定,找不到自身的“亮点”,在就业中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从而在用人单位面前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能力和水平。

3.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缺乏对自身价值的客观认识,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是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完全没有主见。

4.依赖心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全消除了以往针对大学生实施的毕业分配制。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差,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身边常常会有家人的陪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质疑。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及其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大与求: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聚增。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之后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 212万;2005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38万,而且每年仍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8年,规模达到 559万人;2011年达到了660万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以及农民工大量进城,同时军队裁军和每年正常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又如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结构的改革,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政府行政机关精简机构、国有企业简员增效,这些实际问题都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2)社会风气不正:尽管招聘单位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但是,中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情社会国家,“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普遍长期存在,大学生就业也难以“免俗”。有一些毕业生因为家里有背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轻松找到好工作。而对于那些来自贫穷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因为没有社会关系背景,找工作要靠他们自己的不懈努力。看到那些有背景的毕业生在和他们一起竞争时,他们的心理很难平衡。当他们遭遇招聘失败后,觉得不公平竞争给他们带来了伤害,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引发偏激行为。这样的现象无疑会加重了普通家庭出生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政府就业服务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就业政策方面,就业服务职能不到位,政府部门没能充分提供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比如就业培训、就业供需洽谈会、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在扶持自主创业方面力度不够,同样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2.高校教育现存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工作形式简单,内容单一,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不准确,毕业生对信息的有效运用不够。目前,就業指导工作主要是以讲授就业基本知识为主,采用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来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碰到的问题。例如简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介绍,单纯依靠公告栏发布招聘信息,提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见面的机会,而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就业需求,这必然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的缺乏。

(2)就业心理辅导的滞后性:目前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学生需要心理辅导,却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或是学校心理咨询配套设施与学生就业心理发展变化脱节,心理咨询手段滞后,心理咨询员专业素质不高,或其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仍沿用计划办学的思路,“重招生、轻就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市场经济也要有计划”。大学生招生要有计划,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就业市场的容纳能力来安排,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而有些学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各种途径一味扩大招生,不顾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没有出处,难以就业。在一些热门专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现学现卖,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不专,虽然就业岗位很多,但他们却无法胜任。

3.家庭教育有误区。如今大学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为了孩子的前程父母会尽其所有,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创造比较好的学习环境,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另外,孩子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影响,比如父母从事医生职业,他们就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从事这一职业。另外,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就是端起了所谓的“铁饭碗”,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无形中就给孩子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再者,有的父母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而特别溺爱子女,怕孩子受苦受累,不敢或者不愿给孩子施加就业压力,这也使孩子在校读书期间松懈对学习的热情。面临就业时完全依赖于父母,一但父母能力有限,没能实现愿望,便导致孩子理想被现实冲垮,他们便很容易一蹶不振,产生心理障碍。

4.大学生自身问题。我国的应试教育只追求热门专业,重视本专业课的学习,学校的目标锁定在升学率,家长的目标锁定在成绩上。为了高升学率,忽视对学生意志品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结果,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实际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差、情绪多变、意志力薄弱等。当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求职时,缺乏对社会就业现状的了解,缺乏就业心理准备,当遭遇挫折时就会退缩,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虚荣心理等等。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与对策

1.政府部门做好导向工作。第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成立专门的就业监督机构,健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第二,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大力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第三,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管理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网和各高等院校的就业网进行联网,构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第四,政府要坚持反腐倡廉不动摇,提倡“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制度,杜绝“托关系,走后门”等社会不正之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大学生无论到那里工作都无后顾之忧;第五,拓宽多种帮扶大学生就业的渠道。除了大型国企、事业单位以外,中小企业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

2.高校需调整相关专业设置,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指导。第一,高校课程和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按造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有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第二,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需要调整适应对策,由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转变到综合素质教育上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做好大學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的一种教育,它与非毕业班的学生无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中,使之成为常规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3.家长要正面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和终身老师,也

是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与孩子沟通,做好孩子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孩子舒缓紧张情绪,避免过激的言辞刺激孩子,不断劝解孩子适时地调整好心态。

4.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生应结合自身优势、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学习,如辅修第二专业,尽可能地学习各个领域的科学文化,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滋养自己心灵和情操,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就业是每位高校学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选择,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则是大学生就业时的普遍现状,只有明确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的不利因素,探讨研究出解决不利因素的相关对策,便可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利.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J].2013;22(3):60-64.

[2]张建新,孟文静.略论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及应对.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2011;26(4):79-82.

[3]王红伟.我国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1(4):75-78.

[4]黄敬宝.试析就业能力导向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130-13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