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兵等
摘 要:山东省摒弃过去农户联保随机组合的不稳定要素,引入了有产业利益关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有血缘关系、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户成年子女作为贷款担保人,实施农户贷款增信工程,为缓解农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户贷款;增信;联结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3-0062-05
针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村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金融冲突,正规金融机构往往选择要求农户提供抵押品或者担保。如此,那些缺乏银行机构所要求的合格抵押品或者不符合银行要求担保条件的农户便遭遇了金融排斥。尽管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了组织多元化,以期通过金融竞争来强化农村金融的创新,但总体来看效果一般,农村正规金融在信贷供给上的同质化问题突出,供需错位现象明显。尽管已经有机构推出了诸如生物资产抵押、土地林权抵押等新型抵押贷款,但总量仍微乎其微,大量的农村信贷仍需倚重于担保关系而建立。目前来看,传统的农户贷款互联互保模式由于其外生性特征,在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上并不总是有效率的;而在市场条件变化等系统性波动作用下,互助担保的传染性和脆弱性又往往造成农户贷款质量的整体下滑。农户贷款担保方式能否有效创新突破,成为农户信贷市场扩张的约束条件。山东省沂源县以信用联结模式的创新为突破,以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沂源联社)为主体,借鉴农村民间信用关系等农村金融市场内在机制的经验,开展“农户贷款增信工程”,为农村贷款担保提供了新的可选择途径。同时,农村信贷市场担保模式仍有许多改进空间,银行如何更好地主动求变,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值得深入思考。
一、案例始末
(一)贷款户艰难还贷事件成为发端
1. 五户联保贷款农户还款困难,联保有名无实。2012年4月,沂源县遭受了一次历史少见的阴雨雪、低温、大风、倒春寒和霜冻天气,据不完全统计,该县苹果不同程度遭受冻害面积超过0.37万亩,预计直接经济损失5360万元。沂源县某村是一个苹果种植大村,此次灾害导致全村经济损失600多万,果农损失严重,大部分经营亏损。该村的收储大户老张预计全年要亏损20万元左右。他在农村信用社由其他4位农户联保的60万元贷款当年5月末就要到期,即使把所有的家底都算上,还差15万元左右。老张的贷款是五户联保贷款,一般在授信额度内相互调剂使用,本笔贷款老张使用60万元,老王使用10万元,其他三户无贷款,出现问题均承担联保责任。老张的贷款出现问题后,老王10万元贷款也即将到期,由于灾害亏损近3万元,还款形势也不容乐观,其他3个农户的经营状态、经济能力和他都相当,同样面临严重亏损,其中1户还因车祸导致家庭困难,五户联保流于形式,更为严重的是,亏损缺口这么大,如果勉强还款则担心信用社不再续贷,老张就再没机会东山再起;而如果不按时还款,自己多年来的农村信用社“信用户”金字招牌就会付诸流水。
2. 贷款农户兜底亮牌,力保诚信。 为保住“信用户”招牌,老张召集全家商量信用社的贷款归还,在县城工作的儿子说,现在信用记录对一个人的各种活动都很重要,所以不管有多大困难,还是应该坚守信用归还贷款。于是子女们共同筹资10万元,又向在外省工作的亲戚借款5万元,按时归还了信用社的贷款。同时,他主动说服本村的苹果收储户,全力还清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本息,维护良好信用。在老张的带动下,联保组中的老王用自己的汽车做抵押向亲戚借了4万元按时归还了信用社的贷款,也为其他三户解决担保的后顾之忧。
3. 农村信用社雪中送炭,助力诚信。农信社从老张归还贷款得到其子女大力支持受到启发,因此增加了农户贷款的成年子女追加担保,把资金代偿上的“亲情关系”施加“法律效力”,借款人为子女信用记录和前途考虑,履约自觉性大大增强。2013年农信社通过为老张追加成年子女担保,继续为其发放苹果收储贷款50万元。在经过1年的市场变化之后,具有20多年苹果收储经验的老张重新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实现利润10余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正所谓信用坚守换来了“金融活水”。联保组中的老王由于子女正在求学阶段,没有担保能力,沂源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为其在信用社担保了10万元贷款,保证了他的苹果生产资金需求。
(二)信用社以案为证开启农户贷款增信工程
1. 以案为证,引出信用担保改革命题。在为老张办理贷款后,沂源联社对老张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老张追加成年子女担保完成贷款只是众多苹果收储户中的一类,还有很多苹果大户没有成年子女为其担保,但是他们的持续经营发展也需要农信社的贷款扶持。老张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反映的是当下小额农户贷款担保关系的保守与僵化,亟须改革突破。农户贷款担保关系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形式上的信用联合,而是应贴近农村借贷市场的实际,探索符合农户实际的金融信用关系模式。
2. 设立顾问,引入民间诚信道德约束机制。在对以往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时,沂源县农信社发现,对借款户了解不足是农户贷款出现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信用社想到的是借助外力,经过反复摸底和可行评估,信用社在辖区各行政村聘请了3—5名“诚信顾问”。“诚信顾问”由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负责接受农信社对农户真实情况的咨询。“诚信顾问”的意见将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依据。为调动“诚信顾问”的积极性,沂源县农信社对其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10%以上的奖励政策,同时,对其“诚信顾问”身份保密。至2014年6月末,沂源县信用社通过签署协议的方式,已在42个行政村设立了149名“诚信顾问”,通过“诚信顾问”参谋作用的发挥,及时预防和化解潜在贷款风险,为贷款决策提供第一准确信息。
3. 归系管理,推广紧密型担保信用模式。沂源县农信社认为,原有的“撮合型”联保体小组贷款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户和信用社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更为紧密的信用联合模式。经过认真的调研后,沂源农信社推出了“2+N”信用体系贷款模式。“2+N”就是“信用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农业致富带头人等社会诚信力量以及成年子女叠加担保等亲情力量)”,将与农户有直接经济关联的群体整合为一个信用体,归系管理。沂源大华永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2+N”模式的一个代表。大华公司为社员贷款提供担保,并监督资金使用,使社员贷款全部用于改良苹果品种、购置有机肥料,以现代技术从事农业生产,苹果品质得到了保证。同时,大华公司与社员签订苹果收购合同,既避免了果农的市场风险,也保证了农民的还贷能力。“2+N”模式,通过利益链条将农业龙头企业等N方社会诚信正能量撬动起来,实现有效担保,化解当前农户“单打独斗”面临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截至目前,沂源县农信社共开发“大华系”、“沂蒙山花生油系”、“越水系”等信用体系68个,涉及农户3152户,沂源县联社涉农贷款有效需求不足、“难贷款”问题逐步得到改善。自2013年5月份沂源农信社“增信工程”实施以来,该社所涉及贷款风险点由原来的346个减少到68个,新增农户贷款实现了“零不良”。
二、沂源农贷“2+N”模式的创新及优势分析
信息不对称、缺乏适宜的担保以及由此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是限制正式金融扩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在沂源案例中,农村苹果收储大户老张艰难还贷的事件使信用社认识到了联保贷款的脆弱性,面对已到底线的还款能力和持续的贷款需求,农村信用社对担保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农户贷款担保的转型优化,其主要优势有:
(一)有机担保关系
传统农户联保关系的无机特征已成为农村信贷供给进一步增长的瓶颈。沂源案例表明,农户间联保小组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农户联保模式的发展已进入瓶颈甚至倒退期。从沂源农信社通过老张案例反思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可以看出,一方面联保小组的实质是外生作用力(金融机构)推动下的撮合化组织体系,联保体内部成员间缺乏道德之外的约束力——“担心联保小组的人不讲信用连累自己”,为取得信贷资金而撮合的信用体内部并非如期望的那样存在信息的高度对称状态。另一方面,从风险收益配比的角度看,联保小组内农户往往在融资过程中并非完全的对等且共同进退,因此每个农户面对的风险收益组合是:自身相对确定的期望收益和整个联保体各成员不确定的风险。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也是联保贷款发展遇到瓶颈甚至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市场波动条件下,即使是彼此较为熟悉的农户也缺乏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联保关系组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相对随机且不固定的,其无机化的组织架构使得组织运作效率不具确定性,担保关联不能实现长期稳定。
“2+N”贷款信用体系摒弃了传统联保模式的无机因素,挖掘了内生关系的有机化优势。沂源农信社所创建的“2+N”贷款信用体系,就是通过“信用社+农户+农业‘龙头(合作社、农业致富带头人交易关联体)”,将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及与其有直接经济关联的客户群整合为一个信用体,进行归系管理。“2+N”模式实现了农户贷款由单户管理向“系”、“别”管理的跨越,将原有无机的联合信用关系优化为具有产业关联、亲情关联的有机信用体,并依托其内生性的关系(或亲情或生产或二者组合),形成组织化秩序,有效的组织化制度设计不仅提高了贷款管理效率,而且还节约了金融机构的契约执行成本,增强了扩展农村信贷市场的能力。
(二)风险管理
一般意义上,农户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户的履约能力、履约意愿以及自然灾害影响、市场变化等。其中,让农信社最为担心的还是道德风险问题。观察农户联保体系组织模式,从银行角度看,就形式而言,农户联保贷款通过债务的连带责任,把原本银行承担的识别和监督借款人等职能转移给了小组的各位成员,对识别和控制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发挥作用。然而实质上是联保模式过多依赖联保小组成员间的道义约束,忽视了其实际担保的软弱性问题,联保贷款的风险控制本质上已偏离银行风控的初衷,极易形成道德风险软约束。同时,这一模式下,银行也无法在交易中动态获取更多有效的信用信息,弱化了银行信用评估、风险控制和贷款管理的能力。从农户经营角度看,贷款主要通过与其他同类农户联保保证担保方式取得,由于保证人和借款人一样,都要面对自然灾害、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当面临风险压力时,其保证履约能力并不高,在持续市场压力下,往往成为实质上的信用贷款。而农业的显著特点是生产经营小额、分散、规模效应和抗风险性不足,这就决定了针对这类客户群体所设计的农户联保贷款实际上风险巨大,市场的波动、自然灾害或借款人、担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意外等因素都会导致农户、担保人丧失履约能力,而个别贷款的违约又容易传染成为整体小组甚至更大范围的违约。
在新贷款增信模式下,信用组织架构由农户信用联盟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道德相关体系和经济链条联盟体系转变,经济利益制约更加紧密,信用合作由经济关联和血缘关系而内生并长期稳固。贷款增信工程充分借鉴了农村民间借贷的信用机制和流程,从声誉、亲情和利益三个方面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提高了贷款人、担保人的履约责任。组织结构更加科学,组织制度更加合理,形成了控制和防范道义违约的强约束。同时在成本控制上实现了系统化优势,表现在贷前审查加入了诚信顾问,把控源头信贷风险;加入了成年子女担保,有助于提高贷款人还款责任,控制担而不保的风险;建立龙头企业担保信用体系,增强贷款还款能力,降低了贷款风险成本,避免了农户联保模式违约传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三)保证人实力
在本案中,沂源“2+N”贷款模式的实施,还反映了农信社对农户贷款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偏好的转变和优化。传统农户贷款主要通过联保保证方式发放,由于保证人和借款人一样,都要面对自然灾害、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保证人存在实力的不确定和履约意愿不确定的双重问题,导致其保证履约能力的不稳定,大量同质化互保关系中因诸多不合格保证人的存在而弱化了整体担保效力。农业的显著特征是生产经营分散、难以产生规模效应,生产经营项目利润空间狭小,抗风险能力弱。这就决定了针对这类客户群体设计的农户贷款的风险巨大,市场的微小变化、一场自然灾害或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意外伤亡事故等都会导致农户丧失还款能力,联保贷款保证人的选择采取同类贷款户的做法在方向上就存在问题。
沂源贷款增信工程修正了错误的保证关系,通过对农户经济关联关系的再梳理和再认识,彻底转变了传统贷款保证人选择的方式,循着利益关联的方向挖掘亲情价值和生产合作关系价值,从而筛选出了真正有实力的合格担保人,并以灵活合理的制度设计构建新型担保关系,保证人的履约能力、监督效力都大大提高,实现了担保关系的良性构建和长期稳固。
(四)诚信机制
农村金融市场中,贷款交易双方用借贷合同契约规定了双方的交易内容,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契约是连接借贷双方的纽带。银行信贷是有时间跨度的非实物交易,是典型的信用行为,借贷双方正是以契约为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利益体,各自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只有双方认真履行契约规定的内容,才能保证信贷行为的完全实施。信用反映了一种有效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当人们都认同并遵守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时候,社会信用环境就会优化,失信的行为就会减少。沂源农信贷款增信工程把唯技术的契约合同与道德约束相结合,避免了用经济逻辑简单代替道德逻辑,促进了农村担保新文化的形成。从经济学角度看,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人们可以借助它完成交易,实现各自的利益。诚信能够促进博弈中合作解的出现,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形成交易便利,是一种交易的润滑剂。随着法律制度内化为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最终塑造出诚信的人来才是制度的目的。仅仅依靠制度化的担保机制所维持的信用并非最佳的选择,毕竟任何制度化的信用都有其内在缺陷,信用的发展、道德的醇化、人格尊严和人心的廉耻是重要的担保,沂源农信农户贷款增信工程也符合了上述思路。
三、“2+N”农户信贷担保模式的发展空间与思考
(一)“2+N”模式发展空间
我国农村信贷担保困境主要表现为:信贷担保形式单一、信贷担保物缺乏和信贷担保实现困难。“沂源农户增信工程”实践表明,虽然农村信贷市场具有单户收益低、成本投入高、潜在风险大的特点,但如果金融机构能够主动求变,顺应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合理优化信贷担保制度,是可以突破固有担保瓶颈的。沂源农信社“2+N”信贷担保模式与传统农户联保模式比较,作为金融供给者的农信社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其自身的担保偏好,改变的是对担保组织关系的选择,“2+N”模式更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即农业发展由散点向规模聚集产业化方向的转变。“2+N”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对“N”的选择,其发展空间也取决于能够发展多少与贷款人具有紧密利益关系的合格的“N”。沂源模式在方向上包括了“亲情关系”和“产业链”关系两个主要选择方向,并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两类担保关系的融合。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户贷款担保所能够依赖的紧密型利害关系人也只有这两个方向,除非有新型经济关系人的出现,否则“2+N”模式在方向选择上已没有更大空间可以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2+N”模式发展空间的有限,沂源案例所能够揭示的是当前和未来农户贷款担保的选择必须要改变卖方市场模式,遵循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条件。沂源案例中“亲情担保”的介入是迫不得已条件下的应急措施,其在“N”中的地位相对较弱且发展空间有限,但作为“N”中重要组成的产业链关系人,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为农村金融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合格担保人,且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新的农村经济关系还将不断产生,为“N”的持续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2+N”模式的核心要件
农户生产的轻资产、不稳定特征决定了其金融需求要引入外部增信机制才能与金融供给进行对接,而现有条件下担保仍是主要解决渠道,其中合格担保人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农户联保模式只注重了担保形式的合格,却忽视了担保所本应具备的条件,无机担保关系的脆弱性得到了市场的不断验证。沂源农信社“2+N”担保模式的做法顺应了对信贷担保的本质要求,在选择保证人并构建担保关系的过程中,注重从利害关系人的角度考察,从亲情关系的强道德监督和生产利益链条的强经济关联两条主线考察选择保证人,并通过制度构建新的担保关系链条,不仅涵盖了现有农户贷款可选择的有效担保人,而且满足了担保关系中担保实力、信息对称透明、强监督约束力和担保关系长期稳定的核心要件。假如农户贷款担保要素缺失任何一件,都无法完整形成有机的担保关系,担保的效力也将大打折扣。沂源农信社“2+N”模式通过完整有效的担保关系构建,使得农户经营的风险被极大地压缩和内化,并发挥了对有效贷款需求的内部筛选作用,降低了信息筛选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引入合格担保人发挥了共同治理的协同效用,使得担保契约的有效性和效率显著提高。
(三)“2+N”模式的约束条件
从目前来看,约束“2+N”信贷担保模式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另一类则是农村金融供给的状况。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固然影响信贷担保规模的扩张,但同时也影响信贷需求总量,因此并不构成主要因素,最为重要的仍是金融约束条件。从金融供给角度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地缘性、封闭性、独立性、亲缘性等特点,必须摒弃用传统商业性金融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定势思维,构建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特殊规律的担保抵押模式。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其主动开展农村金融创新的约束因素较多。从客观条件分析,农业保险不够完善、农村经济要素变动大、农业生产的不可预测性等种种因素,都使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依托的基础不够扎实,给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的层次和效率带来影响,也在客观上束缚了开展金融创新的手脚。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其金融服务的相对垄断性,决定了对农民开展金融业务的单向性,目前农民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暂时形不成对金融机构的规模化“倒逼”。出于风险边际控制和业务开展效益等考虑,沿袭现有的、稳定的传统业务模式的路径依赖仍广泛存在,因此,从宏观经营战略到具体操作制度都对富于风险或不可预知的业务创新鲜有触及。
四、简要结论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趋势要求金融交易模式不断转变和优化,要求涉农金融机构心态与认识的转变。现有农村金融市场中,银行和农户的贷款交易仍然是强弱分明的形势,这就需要银行作为金融供给方发挥内生优势,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供给水平。沂源案例表明,当前农户贷款需求与金融对接的主渠道仍是信用担保,固守传统联保模式将面临发展空间的不断收窄,改革优化担保关系成为必然和可行的选择。新型担保关系的构建应重视合格保证人的选择与发现,并在担保制度体系中强化对担保人实力、担保关系的有机性和长期稳定性、担保关系中监督效力和信息透明度等核心要件的要求,依托现有农村经济的特点,发展亲情关系和利益关系型担保模式,拓展农村金融供给的区间。
参考文献:
[1]傅春风.市场经济诚信缺失因素与建设途径探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2]冯淑慧,魏振波.儒家诚信与现代市场信用体系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6,(3).
[3]韩东育.法家“契约诚信论”及其近代本土意义[J].古代文明,2007,(1).
[4]熊宗哲.论儒家传统义利观和诚信观及其现代转化[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5]牛文辉,亓永霞.抱团“增信” 破冰“三农”[N].金融时报,201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