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霜
摘要:文章基于日本农林水产省官方网站上综合农协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整理,对农协的一些有悖于合作社核心原则的异化趋势,从政治法律、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农协法的不断修正是导致农协发生异化趋势的直接动因、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农协发生异化趋势的最深刻动因;而农民的传统观念也左右着其所在组织的发展方向,也是农协向着与独立自治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日本农协;异化;原因
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当它传入世界其他国家,必然会受到该国家或地区特殊环境的要求而发生某些异化,即体现出某些不同于经典合作社原则的特征,以适应环境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农协在日本之所以会发生某些异化,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所致,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自然资源环境等。通过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发现,影响农协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一、政治法律环境
农协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政府主导下设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政治法律环境对农协来说尤为重要。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是农协设立、发展及运行的最基本法律,对农协的性质、原则、管理、事业范围等等都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从而使农协各项活动都有法律的护航。
所以对于日本农协来说,它有两个合法性约束:一是经典合作社原则,二是农协法。通过对1947年颁布的农协法与经典合作社原则对比可以发现,当时的法律制定确实是以经典合作社原则为准绳,即非营利性、自治独立、民主管理、资本报酬有限、按惠顾额分配盈余等。然而在以后对农协法的修正中,却出现了和经典合作社原则想违背的某些条款。
如在2004年的农协法修正案中,加进了关于经济部门改革的内容,并规定综合农协应该在全中的指导下对其组织、事业内容和经营管理进行改革,并且这种改革是强制性的,这里过分强调改革的强制性而忽略了社员自主性的发挥,违反了农民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原则,可以说妨碍了合作社组织优越性的发挥。
又如在1996年12月的农协法修正案和2001年6月的农协法修正案中,都提到了关于信用事业强化的条款。其中,在96年修正案中的具体表述为:以信用事业为中心的业务执行体制的强化,包括有选择的引入经营管理委员会制度等;在01年修正案的具体表述为:信用事业在编强化,包括授予信用事业指导权限、对于“问题农协”农林中金将从“JA银行”系统中将其除名等。信用事业不断被提到战略高度得到相当的重视,但作为合作社的农协本来的宗旨和定位在于农民互助组织,与农民直接相关的生产指导、销售、购买事业本应成为法律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农协法修正案中,大多是关于信用事业强化条款,致使其离农协“农民互助组织”的初衷越来越远,成了“金融机构”。
因此,可以说农协的异化是日本农协法不断修正的结果。
二、内在经济环境
日本农协从社员的便利性方面出发,实行经济事业、信用事业以及保险事业等的综合经营,为社员提供营农、生活相关的服务,使分散小农与统一市场联结起来。
(一)購买事业
2010年与1993年相比,营业额从52533亿日元下降为29849亿日元,下降比率达43%,其中生活物资的营业额下降幅度更大,达54%;而对农协系统的利用率也从71.5%跌至67.1%。也就是说,农协购买事业无论是生产物资还是生活资料的营业额都在下降,农协系统利用率也在不断降低。
(二)销售事业
农协营业额从1993年的59335亿日元下降到42262亿日元,减少28.8%,特别是大米营业额减少9198亿日元,减少比率达52.2%。另外,从农协系统的利用率来看,农户对农协的依赖程度下降,利用率不断降低,1993年至2010年,销售利用率逐年降低,从92.8%下降至81.7%,其中,大米销售的农协利用率下降更快,达20.7%。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脱离农协,自己销售农产品。
(三)信用事业
近几年来,农协的储蓄和贷款持续增长,储蓄从05年的791487亿日元增长至10年的855637亿日元,贷款从05年的212173亿日元增长至238080亿日元,都呈现的是缓慢增长趋势;而储贷率则一直维持在27%-28%左右的较低水平上。表明虽然储蓄和贷款在增长,但其资金的利用率却并没有提高。
(四)保险事业
日本的农业比较薄弱,极易受到自然和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农协设立了保险业务,以应对不利事件发生。以长期保险为例,2005年至2010年保险总额以及件数的变化情况:不论是总金额还是件数都呈现下降趋势。
(五)农协事业收益情况
2010年与1993年相比,事业总收益从23361亿日元减少到18866亿日元,特别是02年以来已经连续8年减少。就各事业部门收益来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是购买事业,其收益从6992亿日元减少到3463亿日元,减少50%以上。另外,在农协事业收益构成中,信用事业比重由34.9%%增长到40.7%,保险事业比重由22.8%增加到26%,2010年这两项事业收益总和远远超出事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比重达到66.7%;而与生产直接相关的购买事业、贩卖事业、仓储事业以及加工和设施利用事业的比重,则在30%左右。
总之,农协事业量的缩水以及农协事业收益的减少,预示着农协正面临不断恶化的经营状况。而且,农户对农协的依赖下降,以前的情况是农户依靠农协,而现在是“农协依靠农户”。农协面对经济萧条和本身经营不断恶化的状况,不得不尽力调整其经营方针,以保证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历来在农协各项事业中,都是用信用事业的收益填补其他部门的亏损,也就是说农协是“信用依赖型”经营结构,况且,在信用事业上,农户把存款存入基层农协、基层农协把存款存入县信连、县信连把存款存入农林中金,农林中金再通过运作资金之后,返利给县信连和基层农协,这种运作方式无疑加大了金融运作风险,因为如果农林中金运作出现问题,那么不但返利不畅、还会直接危及农户的根本利益。尤其是目前农协事业经营恶化的状况下,信用事业的资金保证更显重要。在这种形势下,农协经营目标发生异化,向着有利于资本增长的方向迈进,以聚集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长期以来,日本农民对农协的看法、参与甚至决策都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农协法的制定,到农业会的解体及农协的成立,都是在政府指导和号召下进行的,农協的设立实际上是自上而下的设立,即是在政府领导下设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设立起来的,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设立是因为有战时农业会这个组织基础,战后农协继承了农业会的机能和财产,被称为“农业会招牌的改变”,如果从其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就是说战后农协只不过是农业会招牌的改变而已,实质内容并没有改变;当然,战后日本农协与战时的农业会在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农业会是政府统制下的一种强制性团体组织,而战后农协则可以说是自由、民主的组织机构,只不过战后农协的“政府辅助机构”性质特征的形成可以说是源于农业会,而所谓“行政辅助机关”,实际上表达了农协与行政的一种相互关系,即农协在机能上辅助、支援行政,如直接执行政府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协助政府实施“减反”政策等,作为回报,行政又从政策及财政上支持、辅助农协,为农协发展壮大铺平了道路。从农协成立至今,农协和政府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日本农民已经习惯于自己所在的农协组织作为他们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所以,农民在农协与政府关系上的自治独立意识较为薄弱,虽然在农协成立之日起就有“自治独立”的口号,却缺乏真正自治独立的意识和传统,从而为作为合作组织的农协一直未能从政府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埋下了隐患。
四、结论
通过日本农协相关文献理论分析和相关法律政策及数据描述分析发现,农协异化原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农协法的不断修正是导致农协发生异化趋势的直接动因;90年代开始泡沫经济崩坏后日本经济进入萧条期,农业面临多重困难,致使作为农民组织的农协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找新方向,可以说,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农协发生异化趋势的最深刻动因;另外,农民的传统观念也左右着其所在组织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日本农民通过农协依赖于政府的保护和补助,也是农协向着与独立自治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古江晋也.2010年度の農協経営の動向[J].農林金融,2012(09).
[2]石田正昭,高纹,陈彰德.日本综合农协的危机和改革方向——合作组织优越性的发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1).
[3]李晶.日本:政府荫庇下的日本农协——仙台秋保町的人类学调查[J].开放时代,2011(03).
[4]于秋芳.战后日本农协发展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