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恩
摘 要:高中物理知识覆盖面大、难度深,教育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开放性思维和利用多媒体四个方面探索开展多元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多元化;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师的职责阐述了非常明确的观点:“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表面上浅显易懂,实则意味深远。教与学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教”并不是只简单地传授课本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认知事物的学习本领;“学”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单要学习课内知识,还应当掌握学习技巧、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乃至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高中物理学从高一开始相对初中跨度就比较大,一是知识的覆盖面大,二是知识点难度加深较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入门较慢,犹如一级较高的台阶,要上去就得花点力气。一位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教就要用最有效的方法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去教学生。
1 借助肢体语言、丰富幽默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所以在传授学生课本知识之前应当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渴望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影响到学生,所以多借助肢体语言,不但可以使教师自身在上课期间更有激情,而且也可以使讲授的内容更形象丰富有趣,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就是尽量利用身体的各个肢体,尽量做到把所有的能量都发挥出来,虽然每每汗湿衣裳,但却感觉我的课颇有激情,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也可以察觉到。比如在讲授力的时候,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所以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因此讲解时要注意把无形的力尽量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举一个简单例子,在讲解什么是力概念的时候,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力呢?”停顿了一下,然后朝门走去,用力地在门上敲了一下,告诉学生:“这就是力!”这个例子其实很浅显,学生马上对力就有了一个形象的概念。所以有的时候肢体语言所能表达的比口头表达更加形象到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概念往往比较难理解,直接解释可能不容易让学生直观地记住,这时如果用形象有趣的例子加以解释效果就会更好。比如:在解释动量p=mv这个公式的时候,分析动量p与什么因素有关,直接讲授可能效果不一定很好,这时可以用一个形象的例子加以解释。如提问学生:如果一个速度为5m/s的球向你飞来,能否用头把它顶回去?学生回答:可以。分析:如果是一个足球以5m/s的速度向你飞来,顶回去是可以的,因为足球对头的作用效果不大(m不大);但如果是一个铅球向你飞来,你可以用头顶回去吗?学生哗然。接着给出结论:一个物体的作用效果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即:p与m有关系)。如提问学生:如果一个20g的物体向你飞来你可以用手去接吗?有的学生回答:可以。但有的学生马上就反应过来:不一定。分析:如果是一个20g的粉笔头向你飞来,接住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一枚20g的子弹从枪膛射击出来就没法用手接(v太大)。给出结论:一个物体的作用效果和物体的速度有关(即:p与v有关系)。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动量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善于利用形象的例子或者幽默或者笑话加以解释,其效果不言而喻,有的甚至可以让学生终生难忘。
2 利用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究讨论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所学知识成为自身研究讨论的结论,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感觉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体会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兴趣个性的发挥而不该是一种沉甸甸的包袱;同时还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亦有所用。比如我们在讲授“电磁感应现象”一节,在探究电磁感应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为两个组:第一组用如图1所示装置实验,实验前提示学生把条形磁铁分别快速、慢速地插入线圈中;第二组用如图2所示装置实验,实验前提示学生:(1)通断电键S;(2)快慢拔插原线圈;(3)快速、慢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组讨论,各组得出自己的结论,再由教师总结,由此得出本节结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还可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主观能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体协作的精神,可谓是一举多得。
3 运用特殊方法,培养开放性思维
关于教学,教师不但应传授学生系统性的知识,还应当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何“解惑”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了大量课本知识后要应用于实际,去解决疑难问题。这其中方法的应用尤为重要,用不同的方法所花的时间可能相差很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方法的讲授。回顾2011年福建高考理宗物理最后一题选择题,用常规方法固然可以解得最后的答案,但是要花较多时间,结果会影响后面的考试进程,但如果考生能应用一些特殊解法比如“极限法”解题,效果立即不同。我们可以取两物体的质量m1=m2,排除其他选项就可一步到位得出正确结论。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方法的应用,要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是教学的重点问题。
3.1 作图法的应用
在解一些物理题目时,用常用的解题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些特殊方法比如作图法。例如:如图3所示,用一个力F拉动使小球沿光滑半球面缓慢上升,问支持力N怎么变化?此题如果用常规方法解之不易,我们可以通过作图。对小球受力分析然后合成N、F,找到力学矢量三角形和一个几何三角形,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解题会比较快。
3.2 极值法的应用
解题关键不在于把哪个题目解出来,而在于解题方法的应用,有时候先找出几个特殊点的值,然后以点带面寻找相关的规律,就能对整体的形式掌握的很好。例如:如图4所示,要分析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可以首先找到B、O、C三个极值点,分析B、C两点速度v=0,加速度a最大,而O点速度v最大,而加速度a=0。然后从这三点出发总结规律,即从C到O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从O到B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
当然,物理学解题方法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很多,想把一个题目解出来本身是不难的,但是要把一个题目解好解全解精,就要花苦功下大力气,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要把解题过程讲解全面,更要把解题精要教给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一题精解、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4 利用多媒体加强课本知识的直观性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学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采取实物、标本、模型、幻灯片、动作、表情等手段”。实际上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形式,对于一堂物理课不一定全程使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对某一个或几个教学片段采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动画特点来弥补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上“离心现象”一节时,学生对离心现象只是停留在一个概念性阶段,如果教师拿出几个实物展示,然后介绍它的工作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下其工作过程,学生就对整个离心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人初步作了一个小小的统计,一个班级有94%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更加形象生动,6%左右的同学认为效果差不多。所以多媒体教学因其特有的动画特点,总体来说在有些章节的片段教学中还是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教与学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教就要尽量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用各种可用的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多元化教学,多种形式多点开花。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除了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还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是教学的主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