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平
[摘 要]小学是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日后的学习才能轻松。学生的数学能力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如何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课堂,让他们爱上数学,学好数学呢?下面就我个人所做的一些思考与尝试、实践与体会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开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如果开场白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用“取经路上吃西瓜”的故事导入新课: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又累又渴,路过一片瓜地,得到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沙僧,你把西瓜平均切成4块,每人吃1块吧。”猪八戒立刻叫起来:“每人才1块,太少了。”唐僧又道:“那就平均切成8块,每人吃2块吧。”猪八戒还嫌不够,说至少也要吃3块才够。唐僧只好叫沙僧把西瓜平均分成12块,每人吃3块。猪八戒于是高高兴兴地吃起了西瓜。老师接着出示问题:同学们,大家想一想,猪八戒吃3块与原来吃1块相比,他真的多吃西瓜了吗?这样的设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他们在一笑之余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善于把生活问题引入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有用、有趣,成功的东西才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为他们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喜欢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尝试让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感受统计的必要。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两个小组的同学依次报自己的年龄。报完后,教师问:你们知道7岁的有多少人?8岁的有多少人?9岁的有多少人吗?同学们面面相觑。教师追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有人说再报一次,有人说分年龄段数人数……大家觉得都不是很好,最后一致认为需要在每人报年龄时作记录,于是让学生每人再报一次,其余两组认真做记录,做完后,教师抽几个同学的展示,有画“o”,有画“、/”,有写“正”字的。显然,这几种记录方法都是对的。怎样把学生引导到“正”字统计法上来呢?教师接着问:这些记录方法中哪种能很陕知道各年龄段的人数呢?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发现:数符号要一一地数,慢!而一个“正”字五画,快且简便,很自然就接受了新“正”字统计法。再让学生根据记录制统计表,根據统计表提数学问题。然后再利用投玻弹比赛再次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巩固“正”字统计法。最后,再根据各组今天的表现所得的小红旗数制成统计表,并问:你们看到这个统计表想说些什么?整节课,学生都在一步一步产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指引下,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的,这样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学习效果当然不错了。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四、注重游戏教学,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游戏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使用教具,让学生直观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一些定理性质的认识、抽象知识的理解,都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新知识。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获得良好的直观效果,运用直观教具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时,我让学生用火柴棒先摆出10个正方形,然后再摆出5个三角形,并指导学生摆的时候从左边摆起,使正方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这时我问学生:“哪行摆得多呢?第一行的正方形哪一部分与三角形一样多吗?你们用手指出来,同桌再互相检查检查,然后画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多的部分。”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必须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巧妙地发挥教学艺术,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参考文献:
[1]孔慧英,梅智超.现代数学思想概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张岚.美国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模式[M].职教论坛,2003: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