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2015-05-30 21:18:12师利涛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

师利涛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提出“培养素质”的要求,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从90年代中期的理论建设和改革实验的蓬勃兴起,直至90年代后期以来较为完善的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向素质教育转轨工作的全面推开,这不仅是反对应试教育的总对策,更是适应现代化建设,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评价制度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客观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的全面发展,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调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强调人的问题,强调人的现代化,强调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不能靠简单的引进和模仿,它主要是通过以提高人的各项应有素质与能力为方向的素质教育实现的。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与战略抉择。素质教育以其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的教育内涵,必将对教育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大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僵化的做法,让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失落,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目的是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具体来讲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现有的学校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有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如“指导纲要”明确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帮助与辅导”。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操作性强的评价依据。又如:对教育质量类的指标设计,“指导纲要”中选择了品德、智育、体育、能力等多个维度,但缺乏可操作性的行为衡量标准。对如何客观地和可重复性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文明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指导纲要”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有的评价制度信度和效度不够。各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时,常常采用各年级全科合格率、高中会考合格率、毕业年级毕业率、按时毕业率等指标。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国家法定层面的和规范化的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所以这些指标所采集的数据多来自于学校自身的测评和考核,不同学校、不同区域间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统一的分析框架,不能进行横向比较,得出的相应指标值在信度和效度上也就大打折扣。

部分涉及教育发展绩效的指标未列入评价制度范围。学校工作的绩效是学校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学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指标都达到标准或很好的情况下,学校工作的绩效更能体现学校的努力程度,同时,它也是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共服务绩效进行问责的基础。而这些指标在现有的学校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很少见到。

二、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机制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另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具有有效性。评价标准要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要具有可行性。

2.要抓准评价的重点内容。改革评价制度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教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学生应该是评价的中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当然,内在的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整体,新的课堂观主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学生与同伴合作中的表现、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源于课堂活动的情感体验、表现出的探究兴趣、思考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它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当然,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内蕴,它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和熏陶才能养成的。对课堂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必然要关注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因此,评价不仅应该成为对教师工作状况的反馈,更应该成为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力推动;不仅成为对教师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与途径,更是让教师从评价反馈中获悉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要改革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不拘泥于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做灵活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科学的历史观;研究教学过程,不仅要看到处理的关键,对教师把握知识结构的困难,更要看教师如何“导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要改进评价模式和评价策略。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日常教学情况,是否适合学生,学生有最多的话语权。在评价教师,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观点。当然,让教师的学生评价,有一个科学、细致的运作的问题。其次是定量统计和分析描述评价策略的合理使用。量化统计的评价策略重数据、重实验控制,表述精确,但难于全面地评价教育效果的丰富内涵。比如评价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况,光用活动的时间和发言的人次显然不能说明实际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描述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描述性的评价带有综合性,能够准确表达教学活动的意义,但没有一定的数据也会缺乏说服力,特别是在评比性的教学评价活动中,量化指标有时是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而教育的内化过程是教育评价的核心,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而不是限制其发展。评价应在强调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诊断和反思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各种反馈渠道,强化教师群体参与评价,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信息,使所有教师都能获得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改革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0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