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君
摘 要:课堂中的提问,是一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在教学的整体结构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可以减少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促使学生的思想集中。课堂提问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上,更应建立在对主、客体进行的具体分析上,使教师可以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数学学习需要个体的理解与体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参与的积极性越大,效果越好……”。在数学教学的结构中,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研究重点不单纯是教材,还必须包括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更应研究学习方法。作为沟通教与学中介的课堂提问,便成了教师们普遍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善于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一系列情境当中,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具体地说,教师提高课堂提问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有需要性
教师有时经常会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不对?”“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过后想想,这些问题实在没有提问的必要。课堂中的热闹、动态都是表面的,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我也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让学生养成懒惰、被动、依赖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提要有趣味性
针对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或小品,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为什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
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以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的运气如何。”
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只需给对方5元,嘿,有门!”
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
结果一连投了5次,乙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
生活中经常有类似的骗局,把它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同时也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要贪小便宜,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课堂提问要有有效性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其潜能像宝藏一样需要开采和激发,“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孩子再调皮顽劣,也是可以教好的。”
想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就要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即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互动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子;
比:比较知识与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會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改变边,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表现出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发散了学生思维,摆脱了陈旧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