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探讨研究

2015-05-30 19:39张明王冠尧
2015年32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毕业生高校

张明 王冠尧

摘 要: 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围绕广东地区高校进行探索,指出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存在职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缺乏“全程化”、“个性化”职业指导等问题,分析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因所在,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提出建构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构建“全程化”、“个性化”职业指导等实践做法,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据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1]。这要求各高校务必响应国家号召,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素养。笔者围绕广东地区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分析,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提出实践做法,为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提供有效途径。

一、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东地区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需求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等,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地区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的教育理念仍单纯侧重于就业率的提高,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只是简单机械化的组织,未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不同类别(比如自主创业、升学考研)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二)职业指导缺乏“全程化”指导 。就广东地区的情况,各高校虽然在制订职业指导工作规划时,大都提及了“全程化”职业指导构想,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从时间上来说,职业指导开展的时间短,一般从大四才开始重视,没有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没有关注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没有与用人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从空间上来说,职业指导开展活动单一,没有将职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不能帮助学生把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相融合,使职业生涯规划扩展到人生规划。

(三)职业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稳定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现在的“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性格鲜明、心理敏感,存在就业心理素质较弱、职业发展意识不明确、就业期望值较高等特点。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只注重了群体性,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缺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忽略了分年级、分类别、分问题、分特殊性、分不同需求的“个体化”职业指导。

二、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难以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因是多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探索如何在高校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校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高校把办学宗旨的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而将职业指导工作仅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来做,没有提升到学校战略层面来抓,认为只要确保就业率就是将职业指导工作部署到位了,在师资、经费、资源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支持。

(二)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要求有一批专业化的指导人员。据调查,目前广东地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员和辅导员构成,大多数属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不具备高质量职业指导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化人员[2],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三)职业指导服务载体不健全 。目前广东地区高校职业指导服务载体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职业指导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多方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实效性,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广东地区很多高校都有校企合作,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双方认识不足,导致校企合作开展得并不深入,往往是企业“合而不作”,学校“关门办学”[3],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去,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三、实现职业指导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实践做法

笔者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提出以下五点实践做法。

(一)建构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 。首先,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将职业指导课程从季节性、临时性转变为常规性、稳定性,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依据年级设立相应的学分;其次,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讲座体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实施双导师教学制及企业导师进课堂计划,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实习基地,高校应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科学设计实习内容,带队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保障顺利完成职业指导实习的各个环节。

(二)构建“全程化” 职业指导 。遵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指导重点, 大一是职业探索期,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职业发展路径,大二是职业定位期,指导学生评估职业机会、了解目标职业、分解职业目标,大三是个人发展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能力训练、工作适应性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大四是职业选择期,开展就业技能教育与入职教育培训,例如求职技能培养、就业心理调适训练,在学生毕业后加强信息反馈,做好后续统计跟踪。

(三)构建“个性化”职业指导 。高校可以成立职业指导咨询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职业领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包括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通过求职择业训练选择职业目标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四)加强高校对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 。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校务必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加大职业指导经费、资源、政策支持,以及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每年会设置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指导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保障政策,把职业指导工作和个人评定职称、考核晋升等挂钩;开展“阳光就业支持计划”,为100名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就业能力系统培训和求职跟踪服务。

(五)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 。近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对“95后”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95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通过创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广东工业大学主动引入校友和社会资源,积极升级改造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业梦工场”, 2014年基地被评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学院和学生社团的积极性,主办或承办各类活动,如走访广工大创业足迹、创业沙、创业集市、创业新星评选等;申请并获得省财政补贴的SYB创业培训资质。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马永堂.我国网络创业就业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J].职业通讯,2013(1):76-78.

[2] 吴晓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J].职教讯,2008(5):217.

[3] 向阳.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报,2009(6):108.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毕业生高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