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敏
摘 要: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从中间需求率、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5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作用不足,制造业层次比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金融业、信息技术与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需求严重不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低,难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两个因素制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
1.引言
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0%,发展中国家达到55%。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带动了全球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1]。随着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其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二者呈互动发展态势。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日趋明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反之,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2]。Mukesh和Ashok (200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提升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降低其运行成本,促进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3]。Andersson(2004)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对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效果明显优于制造业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与发展[4]。Guerrieri和Meliciani(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加工制造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拉动作用,是提高经济效率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引擎[5]。顾乃华(2006)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DEA方法,探讨转型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我们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竞争力[6]。汪德华(2010)研究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认为加强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扩大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可以有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7]。余东华(2011)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8]。
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涉及31个市,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之后居第三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湖北现代服务业核心,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市的44%。总体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与发达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大大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创新能力的行业,与制造业呈互动发展趋势。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定量的关联分析,对探索如何协调“中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产业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实证研究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本章采用投入产出法,选取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关键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支柱产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
(1)直接消耗系数
总体来看,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支柱制造业对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占总消耗的比例分别为38.29%、23.91%、24.49%,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技术、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业的需求和拉动作用严重不足,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需求比较大,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需求的比例分别为63.99%、53.63%、80.34%。说明三省制造业均侧重与实体产品的生产,注重传统生产模式,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速度比较缓慢。其中湖北省制造业对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需求均高于其他两省,湖南省制造业对金融业与商务服务业的需求比较高,而江西省对技术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业需求严重不足,制造业主要两大支撑产业化工与冶金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直接需求极低,这可能是造成两大产业投入产出比低下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完全消耗系数
总体来看,完全消耗技术与直接消耗系数呈现出一致的特征(见表2)。其中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需求较高,这与制造业的特征相符。然而,江西省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消耗程度相当高,说明江西省制造业亟需进行产业升级。湖南省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需求高于其他两省,说明湖南省制造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比较高,正在进行产业模式的升级。
对比直接消耗系数可以看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的3.17倍,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的7.39倍。由此可见,知识投入带来的间接消耗远低于物质间接消耗,即知识效益更多地表现在直接效应上,间接的经济效应明显不足。
(3)影响力系数
如表3所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明显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其中最高的是冶金和汽车行业,远远高于技术性的生产性服务业,这与发达国家恰恰相反。从投入对影响力系数的回报方面来看,总体上生产性服务部门都高出制造业部门,特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两个典型的技术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高出其他部门10倍以上,由此说明技术的进步能高效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在食品行业,湖南省虽然表现出了高的投入产出比,但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而在纺织行业,湖南省在低投入的情况下对影响力系数的回报明显高于其他两省,说明湖南省在纺织业技术含量比较高。三省在冶金行业都表现出比较高的影响力系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比较高。然而,三省在冶金行业的投入产出比都比较低,对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需求严重不足,这说明政府比较注重高投入带来的GDP的发展而忽略技术进步对产业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投入带来的影响力系数的提升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最低,这说明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目前的技术含量比较低,还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4)感应度系数
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化工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而生产性服务业中只有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这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是制造业推动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足。
从表4可以看出,制造业中的冶金和化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比较高,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工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强,而食品与纺织业的感应度系数甚至小于1,轻工业推动作用不足。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感应度系数远远高出其他行业,说明物流业目前为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强。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最低,也说明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比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足,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层次过低,进而形成整个产业低层次的恶性循环。
3.总结与建议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作用不足,制造业层次比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金融业、信息技术与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需求严重不足;同时,低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满足不了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两者相互制约,导致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比较困难和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主要如下:
1)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技术含量低下,主要依靠扩大资本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亟需进行产业改造与升级。政府要鼓励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让 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同时制造业要优先发展核心技术,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运输与仓储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要鼓励物流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一批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性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提高一体化运作水平和规模化程度。
3) 目前湖北、湖南两省金融业处于高暴利时期,未形成完整、健康的金融保险体系,要构建功能健全、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4) 长江中游城市群商务服务业投入产出比低下,要提高商务服务业集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积极发展会计、税务、资产评估、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段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 乔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3] Mukesh Eswaran, Ashok Kotwal.The role of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 68:401-420.
[4] Andersson M.Co-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 Producer Services [J].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studies in Science and Innovation working paper, 2004: 1-24.
[5] Guerrieri P, Meliciani V.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5, 16(4): 489-502.
[6]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09:14-21.
[7] 汪德华,江静,夏杰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北京市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02: 15-22.
[8] 余东华,范思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 2011, 02: 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