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一、诗言志:他乡迟暮,借我一生
不是一年。征戍多年之后,一位解甲退役的征人孑然独行。道路坎坷不平,征人饥渴难耐;而乡关渐近渐清……
此刻,他遥望家乡,目之所及,不禁叹今忆昔,思绪纷繁。多年的军旅艰辛,终于在这一刻得到抚慰;激烈的战斗场景,只会是梦中的“铁马冰河”;无数次登高怀远的景象,一幕幕在眼前闪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悲凉慷慨、追忆唱叹之作。
山薇发芽,出生了,征人盼望着:“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所有的征人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征人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随时需要攻战!”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望乡之路,思乡之情,积久成城,忧心不已!当征人再次叹息的时候,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炽烈,但战事频繁,征人自知戍期难定。“谁能替我们带回家信?”
前三章显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征人“去时里正与裹头”,带着为国征战的荣耀和梦想;“归来头白还戍边”,谁知战争如此残酷,甚至消磨了所有的激情!于是,长期离家在外的士兵,哪个不是朝者自家的方向望穿秋水?哪个不是心中满蕴着思念?然而“燕然未勒归无计!”奔走于战场的征人,无论是日夜思寐还是登高望怀,心中的千丝万缕,也只能在心中独自惦念……前三章形式结构的井然有序和反复巩固,让描绘的景物形象极为具体。这种繁复而有选择的客观描景叙事,感情内隐不露;但征人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却也只有通过景物的微妙细致的比兴,才能客观传神地传达出来。
与心中惦念形成巨大对比的,是眼前的边关战争景象。
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以花之盛开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大:“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我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具体描写的是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
综观前五章,正如杜甫所言,“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征人具体所写是对侵略的反击和对国家的热爱,但征人心中对战争的厌倦、对升平的企羡跃然纸上。当这一切都成为过往,他乡迟暮,“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征人渴望回乡的情怀是不变的。
二、诗缘情:归来,梦寐以求的伤
战争“借”去了征人的一生,但归来却是比战争更残酷的心灵创伤。借去的,除了岁月,还有今生今世所有的证据,所有值得留恋的往昔!最令人断肠之处是“杨柳依依”。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正是悲伤的家园之思。征人从追忆中回到现实,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让他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征人将抒情融化到景物的描绘中,把久役将归,又悲又喜的情感表现得那么生动真切。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时空情境变化中,征人深切体验到了岁月的迅疾、生命的无常及战争对普通人生活价值的否定。“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这一章真情倾注,才华鉴影,今人读此四句,仍如亲历,仍萦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领会到了诗境深层的人生痛感。
王夫之评后二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此语中的!一唱三叹的语言形式、委婉悠长的深厚意味,更有因情而生的万般滋味。这种写法,明显更富感染力。诗缘情,“圣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悲夫!世人伤悲,“又多为逆旅耳”,不亦悲乎?
后记:本文写于教学《采薇》的同时,边教边写,得到的最大的启发是,寻找文本解读的限制和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是阅读教学中教师最需要把握的关键。《采薇》一诗,明写爱国忧时之情,实则包含复杂的情感:既有乡土情思,又含民族责任,还有一生征战、国在家芜之悲!我试着从征人的角度理解该诗,强调战争“借我一生”,并以此为契合点,和学生一起感悟诗中的复杂情感。新课程下,古文的学习是一个点滴积淀的过程,每一首古诗都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层面;而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有着深入理解的方面,其次才考虑学生能否产生兴趣、共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