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超
摘要:从学校道德领导的角度看,当前许多中小学校领导和管理实践活动中还面临着不少的突出问题,如学校领导与管理的目的性价值迷失、过分倚重制度规范、人治思想严重、忽视精神性的人文关怀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回归道德领导和组织文化改造已成为现实选择。
关键词:中小学校 管理实践 问题 道德领导 组织文化
一、中小学校领导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领导目的性价值迷失
学校领导目标作为学校共同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体现着学校组织成员对理想的教育状态的价值追求,“让人知晓学校正往何处去、为什么、怎么往该处行进”。作为组织化了的教育机构,学校中的任何活动包括学校管理活动都不能偏离教书育人这一主旨,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并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良机。
学校领导目的的实现往往要通过诸如知识教学、制度管理等工具性价值的运用。但是,在当前的中小学校领导与管理实践中,工具性价值取代了目的性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许多学校忘记了学校最本真的目的和使命,更多关注直接的教与学,关注与升学相关的科目,以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和教师,盲目追求升学率成了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学生反而成了实现高升学率的工具,学校领导的目标价值严重异化了。“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而“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着力于教会是‘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当用于达成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其结果就是强调把事情做正确,而牺牲做正确的事情。
(二)过分倚重科层化的官僚制度和规范
科层制的实施对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规范学校组织成员行为无疑起到重要作用,但当科层制度惯用的统一要求、量化的数据、指标、形式化的条文等方式开始在学校被滥用时,学校便陷入了科层化管理的误区。科层制度的特征就是強调规章制度和规范,突出的表现为中小学校的整齐划一的要求、对教师的无视个性的强制性约束、对学生的标准化加工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俨然一部机器,而教师、学生则是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毫无自我个性可言,淹没了师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师生的创造性。
众所周知,作为专业人员,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有较大的专业自主权。然而,在重制度讲标准的“科学管理”下,在单向的“命令—服从”的关系中,教师的工作被限定为一种近乎机械、刻板、程式化的活动,他们把自己的大脑交给了学校领导制定的规章制度,丧失了个体的主体精神。更可悲的是一些校长不是靠制度去调动人的积极性,而是作为约束人、限制人的有力工具。
作为一种组织,学校必须具备健全的规范制度,以保证机构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专业组织,总是要给予组织成员一定程度的自主控制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的冲突(也有人称其为行政与学术的冲突)。萨乔万尼曾说过:“越是强调专业化,对领导的需要就越少;越是强调领导,专业化发展程度可能就越低。”正如张新平所说:“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正处在一个十分复杂、困难和要紧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是很多必备的基本制度、法律规范尚未确立起来,另一方面制度、规则、组织等又严重地束缚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前的学校领导实践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科层取向的过分强调淹没了专业取向微弱的声音。
(三)学校领导主体单一,强调人格胜于理念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活动,校长被视为当仁不让的唯一的领导主体,领导权力集于校长一身。当学校的专业化发展程度还比较低时,的确需要强有力的教学领导,指点方向、进行监督、提供反馈等,以促使教学工作恰当地开展。但是,这必然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容易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职工管理方面,大多数学校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等教学问题以及专业发展、学生管理等非教学问题上,很少征询或采用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造成教师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对学校的认同归属感不同的现象。在学生管理方面,重他律忽视自律,不注意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最致命的问题忽略学校共同体的愿景和共同信仰和价值的领导。
校长被视为单一的领导主体,实质上是一种“人治”思想,而学校是结构松散的组织,校长不可能依靠制度和个人权威去监督师生的所有活动,需要象征式的领导,即通过构建一种紧密结构的革新价值观和信念来把教师们团结在一项共同的事业中。这种理念式的愿景领导使学校领导活动获得了重要性和意义并为学校领导提供了明晰性和凝聚力。在这时,校长、教职员、学生同样依从于学校理念、价值观和承诺。
(四)重视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目前的中小学校领导实践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教师被视为受经济利益驱使的经济动物,教师的教学活动旨在获得物质利益,学校领导者就是要以经济利益刺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为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晋升等都与其在学校中的表现尤其是升学率挂钩。物质激励主要是外部奖赏。这使教师对工作的回应变得狭隘,越来越受奖赏控制,阻碍教师成为自我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群体的疏离,是造成教师只顾自己、不愿分享教学经验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很多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对教师而言,几乎没有超过来自与学生相处和来自工作本身的奖赏激励着他们。尽管教师在学校中遭遇种种困难,诸如低收入、缺少尊重、发展状况不好、缺乏行政支持、不必要的科层要求、有限的自主权以及管理决策缺乏发言权等等,但使命召唤、职业承诺已足以支撑教师。因此,学校既要重视教师的外在物质利益,更要重视工作对教师内在激励。
二、原因简析
(一)科学主义对学校领导的消极影响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关于学校领导理论是经过调查研究、实证分析以及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因而具有预测性和普适性的特点,人们相信在任何领导情境中,学校领导者都可以运用这些理论,并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领导中确实存在一些线性因素,但绝大部分都受非线性因素的制约,以教师激励为例,在某一时间阶段、某一情境下奖赏教师可能会提高其积极性,但是在另一时间阶段、另一情境下,同样的奖赏对教师可能会因其意义、价值不同而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激励效果。由于科学主义学校领导观忽略和否认了学校领导实践中的非线性影响,学校领导和管理的低效便在情理之中了。
(二)对学校组织的性质的认识不全面
对学校组织性质的认识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事实上,科层组织并不是学校全部、唯一的属性。
首先,作为学校的主体,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具有较强的道德自觉性、职业使命感和自我领导能力,因而学校属于专业性组织、学术性组织。
其次,学校也是一种道德的共同体,包括教师、学生、学校行政领导者在内的组织成员,基于一定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分享各种教育资源并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理念,完成共同的任务。
作为一种专业组织和道德共同体,学校不能仅仅通过一种事先详细制定好的规则来管理,需要通过树立目的进行领导,使人们透彻地理解学校组织的根本使命和目的。“我们必须能够为我们所做的工作赋予意义,”“要让人们知晓学校正往何处去,为什么、怎样往该处行进。”从某种意义上,学校是松散结构的,单纯的规章制度等工具性控制在很多方面是难以达到的,比如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都是难以监督的,这需要学校领导提供一种共享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进而唤醒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责任心,允许组织成员以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做决定。
(三)学校领导体制固有的缺陷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几多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委员会制,一是一长制。目前我国大多中小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学校的权力集中于校长一人。校长为了便于领导和管理学校往往会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当这些规章制度和规范文件无法与师生实际联系的时候,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对抗。校长负责制受校长个人素质影响比较大,容易产生遇到专断式领导,致使民主议事机构形同虚设,不利于学校内部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同时也会使学校监督机构消极疲软,易造成权力膨胀、贪污腐败等恶果。
(四)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当代我国的学校管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使学校管理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另一方面又明显地忽视了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压抑着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学校管理者更多的是要求人们表现出服从的行为方式,被管理者自己也被这种“沉默文化”所淹没。对人的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压抑,滋生了人的依赖意识、服从意识和奴性意识。这种对人性的压抑和对领导者个体的强调,使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形成了“集权”管理意识。这种“集权”式管理,在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上表现为学校组织缺乏办学自主权,无法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进行改革创新;在学校与教职员工关系上就是,教职员工没有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力,被动接受着学校领导的管理。
三、对策与建议
(一)要正确理解学校组织的使命,遵循“对学生来说是好的”的决策
对学校组织使命的正确理解,是做好学校管理与领导的前提。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在管理决策中要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在面临冲突的选择中,应当考虑学校本质上是一个育人机构,考虑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责任。学校最为重要的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致力于学生发展、身体、社会需要的一切事情,学校领导者对任何妨碍学生学习的环境,无论其缘起何物,都应被视为问题加以解决。
(二)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领导应当尽可能是“去控制”式的
教师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教育组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教育使命,即促进未来一代人全面成长发展的组织。但进一步说,作为一个专业组织,学校也是一个教师不断成长的地方。因此,学校领导要将学校工作目标与教师的自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教师的自我实现看得同等重要。尊重教师的需要,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赋予教师一定的自主决定权并唤起其参与学校领导事务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个体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学校作为一种松散组织更具备非线性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动态的环境、多元的目标、不确定的行动后果等,应当具有相对自主权,特别要由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来支持的。这就要求学校应当是由愿景、理念和专业规范来引领的,应当是去控制式的。作为专业人员,出于对学校理念的信奉、对学校愿景的追随、对教与学一系列信仰的承诺,而不是遵守规章制度、物质激励等这些外部因素,教师会全力投入工作中去的。在学校领导实践中,校长应更多关注学校理念的建设,用理念去领导教师。
(三)完善学校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的历史功绩是社会公认的,由于责、权、利的统一,增强了校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能。但是,也存在不少弊病,比如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薄弱。此外,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法律赋予的权力,但是对校长权力的范围并没有作具体规定。根据吴志宏等人(1999)的研究表明,校长仅在执行国家计划中对学校内部有比较大的决策权、指挥权,教師参与学校事务的机会不多,学校决策参与机会则更是微乎其微。这项研究同时指出:虽然我国的中小学校都有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但它们并没有在学校管理中起实质作用,只是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这些都说明,必须改革和完善校长负责制。领导应是学校所有成员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某人扮演的一个角色。
(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
当前学校领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制度的缺陷所致,也部分归因于学校文化的方面。学校文化由师生员工共享的信仰、种种期望、价值观以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所组成。一般而言,学校领导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对于不确定,不能仅仅通过规则、工作描述和一种事先的详细规定来加以组织,还必须运用诸如共享的前提、文化、坚持不懈、宗派控制、即兴创作、记忆和摹拟等方式来加以组织。”学校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内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心理动机、努力程度、表现策略,并进而影响学校领导、教学及学习的效果。通过建构学校文化,形成一种促进教师、学生的道德人格以及组织本身的道德性不断向优秀发展的文化,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学校成员能够对学校教育目标、管理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他们在日常行为中将表现出强劲的内化意识。由此,这种强势文化将对学校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意义上,现在的学校领导十分强调建立学校文化,进而影响学校成员的工作态度及表现。“卓越学校拥有强势文化及清晰的目标,而辅以自主权的强势文化则可提高成员对学校的承担感,令成员更热衷并忠于学校。”
学校组织成员心怀共同目的,可以借着共同勾画出来的轮廓,共同找出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出对团体或组织的向心力。学校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任何一个学校的情境都是独特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只有从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而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德)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3]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
[4]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