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梅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这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符合当前的语文课改精神。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提高写作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凭借课文,读中悟写,相机训练。
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抓住训练点,设计好各种形式的练笔,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习得的写作规律,在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
1、仿写 仿写就是根据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仿写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在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2、补白 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限制,某些地方写得非常简略,甚至在情节发展过程出现了跳跃的情形,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因此,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运用个人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进行合理构思,或把简略的部分具体化,或补充省略的情节,进行再造想象。
3、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
4、续写 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喂出来》一课记叙了一个村子经过一次台风以后 发现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这个洞有多深不知道,有人喊“喂出来”没有回声,有人扔了石子进去也听不到任何反应,经过调查而无果,就被人们当成处理垃圾的地方,各种垃圾、死尸、核废料等都被扔了进去,世界貌似因此而变得干净了…但是当一段时间之后,一个工人好像在房顶上工作时好像听到了“喂出来”的声音,有人走在路上,天空突然落下一颗石子。文章就在这里结束了,我就让学生想,小石头飞出来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续写。石头飞出后,接着原来那些扔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哟、机密文件哟、动物尸体、流浪者尸体哟等等都会接连不断的飞出来砸在人们的头上,让人们知道破环自然环境的后果。
5、写读后感 有的课文或感染力强,或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能力,都有很多帮助。如《信客》一课哲理性强,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也领悟怎样做人,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一说从中受到的气氛和教育,并写下来。
二、指导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注重语言积累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靠在广泛地阅读中习得的。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更关键的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品词析句,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获得美的体验,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为今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做好表达的准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如现代一些名家余秋雨、毕淑敏、龙应台等的作品。中学要求学生读的经典典名著、科普读物。好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小小说》等。为了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方法:如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摘抄好词妙句并熟读成诵,每周写读书笔记,组织读书汇报活动等。学生阅读面宽了,语言积累也相应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