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物价的持续增长,老百姓普遍感觉是“钱不值钱了”,其实说白了,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我们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透支了我们的资源与财富,再加上常年来的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国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说到通货膨胀那就不得不说货币超发,因为看上去只有货币供应过量过多,才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本文就近些年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货币超发;银行存贷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根据顾成军(2014)的分析,国内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分别为:货币超额供给、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沉淀快速扩大和价格泡沫日益显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流动性过剩的表现进行分析。
1.货币超额供给
可以用超额货币变化率来描述流动性过剩这一现象。
超额货币变化率=货币供给增长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
如果货币供给增长率减去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的值为正数,那么说明货币供给存在着超额供给的现象。下表分别用M1和M2表示了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下的超额货币变化率。
除2008年上半年EM2为负值外,从2009-2014年上半年都为正值,因此反映了我国存在着流动性过剩。
2.银行业存贷差不断扩大
一个国家银行业的流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状况,因此对于银行业流动性的分析对于研究我国社会中货币流动性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流动性简而言之就是银行的负债与资产的差额,粗略的说也就是银行存款与贷款的差额。从图表中可以发现,从2008年开始,我国银行界的存贷差一直在扩大,死活说明银行的流动性很充裕,但是为什么还会发生2013年中下旬的银行系统的“钱荒”呢?我个人认为这样来说明银行的流动性是不合理的,这次钱荒也许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一次压力测试,或者说是给我们的商业银行敲响了一个警钟,因为在这之前,我们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银行信贷主要都是投向了央企国企这些信用很高的企业,因为它们几乎不需要承担这些企业的违约风险,最后政府都是要兜底的,所以银行宁愿把这些钱投给国企央企,但是这些钱的来源却不是主要依靠存款的投放,而是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这样的话每期理财产品到期时,会产生错配的问题,那么银行一般会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来打这个时间差,但是问题是一旦中间的一环出现问题,那么银行的整个资金流就会出现问题,这也就是“钱荒”最初就开始与同业拆借市场,然后蔓延至整个金融市场,所以说流动性充裕,并不是说银行流动性很充裕,而是说他们把充裕的流动性都贷给了这些国企央企,而这些国企央企用这些流动性创造了大量的产能过剩,最终是资产的流动性过剩,而不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这样解释钱荒似乎可以说的过去。
本质上来讲,银行业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指大量存款资金因未被用于发放贷款而沉积在银行系统内部的过剩,同时,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因为在发达地区,城市、大型工商业、大型企业的资金市场上,资金供应相对过剩的同时,农村、中小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以及县域经济的资金又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3.M1与M2的“剪刀差”持续增加
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M1被认为是与实体经济增长相联系的货币供给量,而M2则还包括虚拟经济产生的货币供给,它们之间的差额被称为准货币。当(M2一Ml)上升时,表明居民和企业持有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意愿增强,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部分转变为流动性较弱的部分。这说明资金的活跃程度降低,用于交易结算的货币需求减少,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以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形式滞留在银行的资金过多,说明货币的需求降低,即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差额扩大。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狭义货币供给量M1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明显的“剪刀差”现象。
就M2与Ml的增速而言,从2011年年的Ml增涨率均高于M2增长率,从绝对值来看,M2与M1的差额持续增加,体现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1.外汇储备总量大
自从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连年表现为顺差,虽然在2011年、2012年顺差特别是2012年顺差程度有大幅度缩小,但我国仍面临着国际收支顺差数额大的问题。
我国经历过了近2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经常项目盈余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流入,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会导致央行需要不断买入外汇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国内国币流通增加;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会导致对人民币未来升值预期的加强,而预期的出现会马上反应在现货市场上,所以会有大量的国际游资想方设法进入国内,虽然我国现在资本项目管制,但是它们还是会同其他方法或多或少的进入国内的资本市场,这会助推资产泡沫的聚集,进一步加剧国内的通胀压力。再加之常年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2.内部经济结构失衡
流动性过剩表面上是货币问题,但究其实质原因则是我国经济结构本身问题的综合反映。
2.1投资和消费的失衡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初期,都是要靠政府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为将来的经济发展铺路。中国也不例外,我们进行了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年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我们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政府的投资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铁路、公路、桥梁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相关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玻璃等相关产业成本,但是政府的投资不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要结合经济的发展程度,强行的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带来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透支,同时也会带来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这也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
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说,我国投资率从2008年开始至2013年一直不断上升,至2013年达到78.6%,而消费率从2008年开始一直处于维持在48%-50%之间,而国际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消费率平均为75%远低于国际经合组织成员国要求,所以说国内需求不足加上产能过剩,剩余的产品只有向国外出口,这样不但压榨了国内企业的利润而且加大了贸易顺差。
2.2金融市场结构失衡
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资本市场可以说只是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主要还是通过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但是我国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其实是有着国家隐性的担保,所以它们的风险意识很差,而且自己的发放主要是带给了国企央企这些几乎不需要承担风险的企业,而中小企业确实很难从银行融到资金,而资本市场它们也是没有机会获得融资,这会导致资源的配置效率很低,这样的资源配置反映到实体经济中,会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最终这些风险还是会转移到银行,导致银行系统风险的加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对于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与银行创新的缺乏,金融产品的单一也是金融市场现在所面临的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超过了金融所能够支撑的限度。
3、“4万亿”刺激
中央政府为应对20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而向社会投入的4万亿流动性,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化。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为了刺激经济,中央政府正在一步一步的进行“后4万亿”的货币刺激,更加剧了流动性过剩,通胀严重,“国进民退”问题引起热议。
三、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进一步约束政府“有形的手”对市场运行的宏观干预。当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配置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是实体经济领域利润空间变小和融资困难;另一方面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沉淀规模快速扩大。于是,国内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的关键在于保持合理经济增长水平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进一步约束政府“有形的手”对市场运行的直接干预,从而扭转资本配置的结构性失衡。通过市场机制的资本配置功能激发社会的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活跃起来实现市场繁荣,实现扭转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失衡和充分加以利用推动经济继续发展。
(二)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从长期来看,持续扩张的货币政策的边际政策效果已经越来越小,其产生的正向经济效应(如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性越来越短暂,而产生的负向经济效应(如物价上涨导致的泡沫风险)的危害性越来越大。从短期来看,要丰富中央银行宏观货币调控体系的工具箱,防范突发性、非系统经济金融事件衍化为全局性、系统性经济金融剧烈波动。完善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货币调控工具的运行机制,从而建立宏观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抑制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渗漏”效应。(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左小蕾.通货膨胀的最大威胁来自流动性过剩[J].上海国资,2010(12)
[4]张军.该怎么理解流动性过剩[N].上海证券报,200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