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崇君
摘要:耗散结构论研究开放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趋势,作为一种方法,对执政党建设具有启发意义。执政党作为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要求系统具有开放性、内部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关注涨落等,这可以引申出执政党建设应从党员进入退出机制、意识形态更新、发扬党内民主、战略转折点把握等方面不断推进和完善,以保持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耗散结构论;执政党建设;开放;党内民主;涨落
执政党即掌握着政权的政党,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如何拒腐防变,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维持自己的执政地位,是所有执政党的目标,没有不想执好政的执政党,但事实上有大量的执政党没能执好政,丧失了执政地位,甚至政党本身也解体消失了。究其原因,是执政党没有掌握执政规律,固步自封,没有因时因地,抓住时机及时调整,以致积重难返,丧失了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耗散结构论的角度来探讨执政党建设规律,可以使我们对执政党的发展、演化、得失成败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系统开放是前提性要求
所谓耗散结构就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在某些变量达到一定阀值时,通过涨落,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论研究的系统是开放的,这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只有和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且外部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大于系统内部消耗,即形成所谓负熵流,才可以保持系统的稳定,维持其新陈代谢,促使其演化。执政党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从外界汲取相关资源,输入人员、物资、思想等,通过消化、整合形成纲领、政策输出,以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目前围绕着“怎么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发展党员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经超过8700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党。但人数多,不代表力量就大,关键要看党员是否具有广泛地代表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否真正把最优秀的分子吸收到党内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公民社会的孕育和成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工农商学兵”的简单划分不再适用,阶级分野趋于模糊,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工人、农民都出现了分化,中间阶层越来越多,真正的无产阶级趋于减少甚至消失,日渐边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些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面对这些变化,必须做出及时调整,在坚持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前提之下,逐步从阶级党向全民党转变,把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使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现在原则上虽然做了规定,但具体制度措施并不完善,如怎么衡量新阶层是否达到党员标准还存在争议。另一大变化是出现了代际分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已历经十几位领导人,党员也经历了新陈代谢,如何继承革命传统,保持政党年轻化,这就要增强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加强宣传和组织,使更多优秀的青年人加入党的队伍。但当今社会多元化趋势明显,青年人自我意识增强、个性突出,不问政治、政治冷漠呈蔓延之势,出现了非政治化倾向。这就要求党进一步增强开放性、打破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营造机会均等、规则平等氛围,加强对青年人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创新与青年对话的方式,以争取青年的支持,扩大社会基础。
思想上,要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力。政党是具有共同政治信仰的人们自愿组成的政治组织,意识形态是政党形成的前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根据一定的意识形态建立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但是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刚性”,如果不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就会僵化、教条,失去对现实的敏感性和指导统领作用,反而会成为执政的障碍。政党总是代表着某些阶级、集团的利益,作为非执政党尤其革命党就是要把所代表的阶级、集团的愿望要求整合起来,以与其他集团对抗,更多的是斗争的工具,而执政党则要相对超脱,不能仅仅代表一部分人群的利益,它必须至少表面上站在全民的角度,调和各集团的利益诉求,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更多的是整合的工具。不同的集团的愿望利益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有些是矛盾的,这就要求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不能太过于刚硬,必须保持一定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在坚持最基本的原则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做出符合实际的调整。这并不意味着淡化或非意识形态化,而是意识形态本身的进化。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发展之中,左和右之间的争论呈白热化,一些原则问题分歧严重,这恰恰为意识形态的创新提出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为意识形态进一步的突破创造了机会。在充分解读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大胆汲取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综合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融会贯通,这是意识形态创新的必由之路。最终目标是形成别具一格、自具特色、能被全民族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和信仰。
二、系统远离平衡态是基础性要求
“不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才能具有足够的势能差,吸收外界的负熵流,使系统呈现稳定有序的状态,如果是处于无差异的平衡状态,则倾向于混乱无序。充满活力的系统都是动态的,只有使系统内部差异明显、有序流动,才能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联系到执政党建设则要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制度建设,发扬党内民主,使党内党外各种力量良性竞争、协同作用,形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P543)中国共产党虽然从建党开始就强调党内民主,但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以及照搬苏联经验,一直存在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的问题,思想观念上、制度上、实际操作上都偏向于集中,表现为一元化领导,中央地方关系上权力过于集中中央,党政关系上权力过于集中党委,党委权力过于集中一把手,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而少数服从多数常流于形式,以至于出现了像家长制、一言堂等个人凌驾于组织、制度之上的变相独裁制,这实际上是封建人治的变种,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政党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自愿组成的推进民主政治的工具,另一方面,作为组织,它又必须上下统一,有铁的纪律,才会有战斗力。所以民主集中制是政党制度核心原则之一。但如何实现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却非易事,过于民主,会流于涣散,过于集中,则成为专制独裁的“寡头政治”。关键还是在于从制度上推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目前亟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突破口的是党内民主建设。首先要确保党员的主体地位。“所谓党内民主,就是一个党的全体党员在有关本党的一切问题上有最终决策的权利。”[2](p199)党内民主不仅是一种思想意识,更应该是一种制度框架。只有党员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才能激起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完整有效地履行党员的职责,才能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其次,要党务公开。党内用人、决策、财政、监督等方面事务应一律公开,至少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这有利于自下而上、全党性的监督,形成压力,防止遏制腐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失误,也有利于提高党的公信力,改善党的形象,夯实党的合法性基础。再次,逐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从单纯的委任制逐步改变为干部的选举制,尤其是在基层党组织,更应定期民主选举,规定任期,通过民意测验,信任投票等方式,加强群众监督。这是改变干部终身制,使干部能上能下的好办法。选举实际上是一个授权的过程,从来源上改变了权力流动的方向,是彻底改变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顽疾的根本办法。选举也能形成党内竞争局面,激发党内活力。
三、系统涨落是关键
在系统的演化中,开放性和非平衡性都是形成有序结构的外部条件,而来自内部的诱因则是涨落。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系统中的变量对平均值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因其微小但作用大而被视为“导火索”或“触发器”。因体系远离平衡态,此时的涨落不再是一般的干扰因素,而是对一个动态的体系起到触发作用,推动系统发生质的变化而跃到新的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耗散结构一般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小的涨落会回归到原初状态,但一些“巨涨落”则会使系统经过一定时期混乱后跃迁到一个新的状态回复稳定。涨落可以是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干扰作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划时代的事件如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等就是典型的“巨涨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说中国走的是“渐进式道路”,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市场经济的确立等一系列事件无疑是具有突发质变意义的“巨涨落”事件。目前,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高速发展,发生巨大、全面而深刻变化的同时,各种深层次、结构性、高难度的矛盾和问题也愈益凸显,并呈现出冲突化态势,从中受益者形成的新的利益集团,与广大民众对于中国的前途命运的观点分歧,愈益严重和扩大,巨大的阻力与抗力之间相互较量和博弈,使得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了危机的边缘,亟待以大破大立的勇气,积极回应成长起来的中国公民全方位、升级版的诉求,突破包括市场经济异化,利益、阶层固化,权力制衡弱化,公民权利淡化等在内的既有格局,以更具全面性、实质性、超越性的改革举措,开创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中国又面临着一次具有“巨涨落”意义的巨变,如何使涨落起积极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收集信息、分析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临界点、关节点、兴奋点及其可能改变,做出正确的引导,因势利导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开展预测和关注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或趋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患未然。因为“一个小的起伏可以引起一个新的变化,它将剧烈地改变宏观系统的整个行为。”[3](p228)(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政治参与视域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党建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8006)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6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王长江.理论纵横[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3]湛垦华,沈小峰.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普利高津.存在到演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6]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7]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