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工业发展增长潜力研究

2015-05-30 01:55李维李文华
中国市场 2015年34期
关键词:绵阳工业

李维 李文华

[摘 要]工业是绵阳的支柱产业,对于绵阳而言,加快工业发展是绵阳经济发展的主线。绵阳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新常态下的绵阳工业也暴露出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根据绵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把握绵阳工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挖掘绵阳工业增长潜力、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具有较强产业集聚力、自主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西部工业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关键词]绵阳;工业;增长潜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4.113

1 绵阳工业基本情况

绵阳在2008年地震后,工业经济增长迅速,赶超业绩令人瞩目。一是总量规模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289.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93.8亿元,总量扩大2倍,年均增长15.4%,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速1.1个百分点,规模优势逐渐显现。二是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9%提高到2013年的4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较2008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绵阳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有力地带动了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三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企业715户(含九洲、灵通电讯、烟厂),注册上市公司12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79%,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的“2+4”优势产业占全市比重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2%,新产品产值率达54%,建有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各类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四是工业效益明显提高。从2008年开始,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综合效益指数等经济指标逐年上升,2013年利税总额达到160.8亿元,工业税收年均增长26.3%,增长了2.21倍,呈现出产、销、效三环节同步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

2 绵阳工业增长潜力分析

2.1 潜力优势

一是区位发展优势。绵阳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的腹心地带,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已成为四川省西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加快建设,绵阳机场开通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拉萨等22个城市的航线,运输旅客量不断增长。同时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出口加工区,加上铁路成渝经济区、天府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有利于绵阳在产业分工协作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二是中国科技城优势。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素有“西部硅谷”和“智慧之城”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研发与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和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务院专门成立科技部为组长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先后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和两个五年发展规划,并在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中突出强调支持科技城建设。绵阳享受的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有关政策正在“落地”实施。绵阳科技城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已增加到18个,召开了11次协调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到目前已下放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支持新规划建设总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核心区77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区域概念和政策优势日益凸显,科技城新区将在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力提升、高端重大项目引进落地等方面获得顶层的优先支持。

三是技术人才优势。作为“两弹一星”的摇篮和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绵阳科技城科技资源富集,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建有西南科技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0个,建成了包括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技术交易所绵阳工作站等一大批创新平台,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达到180多个。包括25名两院院士和86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内的21.7万余名科研、工程技术人员,构成了中国西部中等城市最大的智力密集区,在许多重要研究领域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

四是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优势。全市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21户,4亿元以上企业达59户。其中长虹集团入围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进入中国品牌千亿元阵营;九洲集团荣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20位,较去年上升6位;长虹、九洲、新华、富临、铁骑力士5户企业列入四川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长虹、九洲、富临、银河化学、新晨动力5户企业跨入“2014年川企100强”,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作用日渐凸显。

五是军民融合发展优势。作为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先行先试地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特色鲜明。绵阳科技城经过长期的创新探索实践,构建了军民融合互动交流、院所发展保障、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和军民融合促进“四大机制”,成功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四种军民融合模式。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17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3项,实施了各类科技计划2500余项,“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加快建设,一大批军民融合项目相继建成。现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已覆盖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等300余个专业领域,军民融合企业已超过260家,产值达到12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一半以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国防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

2.2 不利因素

一是外部环境趋紧。国际环境不断改变,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需求下降,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发达国家峰回路转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各尽其能争夺产业转移,由此对我国工业造成双重“挤压”;低碳经济引领发展方式,成为国际新规则;传统产业在过剩的同时,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上情况正逐步向绵阳工业传导,市场开拓难、成本消化难、企业融资难开始显现,绵阳工业下行压力明显增大。

二是总体水平不优。总量仍然偏小,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21个市州中为第4位,在西部地市以上城市(含1个直辖市、11个省会城市)为第23位,与成都、德阳、泸州等工业强市的差距不断拉大,与鼎盛时期的全省第2位形成强烈反差;对全省的贡献优势在不断弱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1998年的10.25%下降到2010年的5.44%,创建市以来的最低水平;发展速度偏低,2009—2013年历年增幅在全省排位多数时间段在第10位左右。

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从布局结构看,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式发展水平不高;从产业结构看,高级化特征优势不突出,新兴产业比重低、贡献小,支撑力较弱;从企业结构看,大中小企业规模分化明显,百亿元工业企业较少、仅2户,2010年全省“7+3”产业前10强企业中仅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4户上榜;从技术和产品结构看,技术创新投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投资效益不高。存量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特征明显。2008—2013年技术改造投资由不足90亿元跃升至287.2亿元,年均增长26.4%,分别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同期增幅19.0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点,对其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29.8%和43.8%,见下图。与技术改造的快速增长相比,近年来增加值增幅却在全省市州中处于中等水平,表明投资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投资效益相对不高,基于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重大项目引进乏力,内源式增量难以维系工业持续增长。

绵阳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变化图(单位:亿元)

绵阳工业投资上不去有诸多原因。一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好项目;二是土地制约突出,发展空间受限,且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三是国内外战略性投资较少进入,即绵阳较少被大型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及台资企业定为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没有高质量投入就没有高质量产出,“十二五”时期绵阳工业投入明显不足,“十三五”时期的工业发展压力增大。

五是转型升级速度慢。绵阳工业以低端产业和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结构特征明显。由于工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工业增长潜力受到较大制约。高精尖加工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设备制造能力薄弱,高端装备领域难见绵阳身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缺乏核心能力和重要增长点等突出问题已成为绵阳工业增长的瓶颈压力。

3 绵阳工业增长对策及建议

综合前面的分析,绵阳工业增长潜力及优势突出,困难和问题显而易见。如何突破瓶颈压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实现工业经济稳步增长,需要全方位发力,多方面参与,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转型升级发展为重点、军民融合为特色,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开放合作、做大增量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促发展。国务院批准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论断、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因,并指出推动转型升级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增长点,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战略方向。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绝不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又回到粗放发展的老路上,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使创新驱动的着力点落实到新产业、新项目上来。

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提升到创新驱动,实现从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转变。同时,加快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解决当前绵阳工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长期积累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绵阳工业原有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再沿袭原有工业发展方式,不加快转型升级,绵阳先发优势将进一步削减,工业发展路子将越走越窄,不仅难以走在全省前列,而且存在不断落后的可能。

(2)加快做大总量促发展。制约绵阳工业发展的瓶颈仍是总量偏小,产业不强。因此,在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倍增计划”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注册组建绵阳工业投资公司,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和园区承载能力不强两大难题。二是坚持鼓励集中、集聚发展的支持原则,加快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推动优势产业和园区加快倍增。三是全力扶持现有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下大力气做好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工作,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不遗余力地支持企业抓人才、抓创新、抓产品、抓品牌、抓市场,努力造就一大批梯次跟进的大企业大集团。

(3)充分利用科技城优势促发展。科技城是绵阳最独特的品牌和优势,也是支撑绵阳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动力。必须着眼于科技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对西部的战略功能、对四川的战略影响,深化科技城体制机制改革。学习借鉴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做法经验,着眼于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对科技城体制机制进行创新。贯彻国家和省上支持绵阳科技城的政策优势,配套完善各项政策,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进一步抓好交易展示平台的打造,借助每年举办的科技博览会,进一步提升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坚定各方支持科技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释放科博会宣传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力度。

(4)加快军民深度融合促发展。军民融合是科技城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要加快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主动作为。加强与国防科研院所、企业的配套协作,建立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及平台,促进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共建共享,争取十大军工集团在绵阳设立军民融合示范点或建设科研生产基地,探索“民参军”服务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特别是要着眼于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先行先试政策的研究,争取国家赋予绵阳更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点政策,争取国家将科技城作为国防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区域。

(5)突出开放合作促发展。受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绵阳工业更多走的是以依靠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重大工业项目落户较少。在继续挖掘存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引进增量。一是要加大以企招商力度。鼓励企业走资本扩张之路,主动与国内外的优势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展开战略合作,鼓励战略投资者控股、参股、并购企业,整合重组和改造提升现有资源。二是敢于把企业推向对外开放第一线,帮助和指导企业梳理重点产品招商目录,制订有针对性的企业招才引智奖励办法。三是将加快军民融合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重要手段,千万百计促成一批在绵科研院所与企业携手合作,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转化基金,对一定期限内实现重大合作和项目建设的予以相应奖励。

(6)大力营造良好氛围促发展。坚持推进工业强市,是绵阳市委、市政府正确把握全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兴工业、重工业、抓工业的氛围渐已形成。要赢得发展先机,就必须以最强的力量、最好的政策、最大的投入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形成领导力量向工业集中、生产要素向工业倾斜、人才资源向工业聚集的发展局面。建立领导干部工业发展绩效个人档案,重点考察考核在企业、产业、园区和项目等重点工作方面的实绩;建立健全“帮企业、包项目”工作机制,由市级领导牵头,并在部门抽调一部分干部,以每人包干一个5000万元以上新落户工业项目,为项目落地提供全程服务。加大财政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奖到企业、奖到项目、奖到人头,实现支持政策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统计局.四川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绵阳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3]陈文君.绵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4]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研究,2011(8).

[5]绵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总体规划[R].绵阳市经济委员会,2009.

猜你喜欢
绵阳工业
四川绵阳卷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四川绵阳卷
绵阳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
不断优化的“绵阳解法”
绵阳为中医药“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