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伟
[摘要]目前,产业转型、旅游消费模式变迁等一系列因素正在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旅游业带来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旅游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种宏观形势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肩负着艰巨的重任。如何培养具有較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环境;旅游管理;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86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市场主导、持续深化的当代旅游发展新阶段,体制转型、国际经济一体化、管理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旅游消费模式变迁等一系列因素正在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旅游业带来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外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而且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既熟悉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惯例。这也就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学一线收集的信息及企业走访、毕业生调研的反馈信息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注重生存、忽视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
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开放性强的产业,因此,旅游教育也要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实践。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前来看,旅游高等教育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弱,从而限制了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受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限制,“专”科不专,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成了 “压缩饼干”。课程设置及教学运行缺乏应有的专业灵活性和自主性,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教学规律和企业的运营规律不一致,当企业处于消费旺季需要储备大量实习生、毕业生并组织岗位培训时,学校的学生正在校上课,不能及时输出。当学生准备实习或就业时,企业相应岗位已处于稳定与饱和状态,这样如何调解这一矛盾已迫在眉睫。
2旅游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师资和教材仍是制约旅游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这也使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质的飞跃。同时,专业教师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大多又不能及时进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的实践理解明显不足。部分有本地特色的专业课程在教材选用上,一是可选教材少,有些甚至无系统教材可选;二是专业教师自编教材缺乏资金、时间、工作量等方面的支持。这也限制了专业课的顺利开展。
3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缺乏技术提升
旅游管理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又必须特别重视该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实践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仅仅挑出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他一些专业课程如管理性课程基本上是纸上谈兵,且实习大多安排在最后一年,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在校一年或两年对实践知识非常欠缺,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极为不利。同时,也出现了有理论知识时,无实践强化;有实践强化时,理论巩固学习的时间已过的矛盾。而直接后果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毕业后到旅游单位工作,遇到实际问题手忙脚乱,产生思想障碍,畏惧本职工作或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深入
高等旅游教育要通过与行业包括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等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不断的调整教育教学,以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与行业的实际接触仍然较少,有些方面尽管和业界有些合作,但并不紧密,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科研方面,大多集中在了理论研究方面,较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应用型研究。另外,不少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仅仅是作为一种学术范围内的交流材料,得不到业界的认可和支持,更不用说影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决策了。同时,本专业教学也没有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培训资源优势,发挥行业间的培训作用。
5毕业生就业去向与专业培养目标相悖
旅游界还普遍存在着对大学教育的误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也存在矛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据辽宁省旅游局副局长一维介绍,辽宁省去年旅游行业收入达1740亿元,已成为辽宁省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每年辽宁省旅游行业的人才缺口约9万人,虽然辽宁省旅游专业每年毕业生达10万人,但大学毕业生不足2万人,其他为中专毕业生。从近年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人才市场供求呈现出非均衡态势,其表现之一是业界普遍认为本专科生不如中专生和职高生“好用”,表现之二是面试时,企业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工作或实习经历,总希望毕业生一报到就可以使用,企业不必再培训。殊不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企业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只能是一种“近视”。但我们的高等旅游教育还是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人才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旅游业人力资源结构上尚存在着不容乐观的客观现状。以辽宁省首届旅游行业人才招聘会为例,企业所招岗位中,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岗位2个,本科以上学历的岗位176个,大专以上学历的岗位1287个,中专以上学历的岗位1081个,学历不限的岗位268个。第一线服务员大多数是文化素质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业外人员,如何使这一行业的服务素质提高到一流的水准?旅游服务的实施型人才供方市场生意兴隆,成绩可人,但就在其他专业的学生因为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发愁,最后转行进入旅游行业时,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其心态又是怎样一番情况呢?出乎意料地,他们在择业时,只有不到20%左右的同学真心实意地到旅游业或酒店中去,品尝其中的苦与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发展旅游业时,所需求的人才结构中存在着一种潜伏的危机,大批的第一线优秀技能选手正悄然流向其他领域。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观念影响,对服务行业的工作缺乏持久的荣誉感,进入岗位后则距离管理层又是个未知数,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信心;二是学习过程中,专业教材的内容及科目编排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三是实习生活与想象偏差,这是产生逃离该专业心理的最直接导火线。因此,“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应当是旅游教育和业界携手首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亟待解决问题进行的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本专业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动态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希望通过有益探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4(7).
[2]董鸿安关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3]刘颂书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