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语言略谈

2015-05-30 10:48贺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39期
关键词:知识性激励性趣味性

贺军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课堂语言的恰当使用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素。具体来说,可以将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凝练性四个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初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习、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就是说,要在每一个45分钟之内,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份”,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进而引起他们对每节课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广大教师还需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力争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每一个知识要点。

二、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课堂语言仅仅具有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从客观角度分析,每天一堂接一堂的课,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观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而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性过强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地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三、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课堂语言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这样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比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这时,教师简单或粗暴的指责及烦躁情绪只会使学生更加紧张,甚至思维停滞。由此可见,教师课堂语言的激励性作用是大大有利于教学的。

四、课堂语言的凝练性

另外,无论是课堂语言所具备的知识性、趣味性,还是课堂语言的激励性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若过于冗长拖沓,都必然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的结果,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教师尚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凝练性,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比如,就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用语拖沓罗嗦、拐弯抹角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而用语简要精练、高度概括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可见,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用凝练性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教师应在备课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猜你喜欢
知识性激励性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