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推动,同时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为的准则。
关键词: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生产力 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曾在南巡谈话中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指出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
要想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符合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我们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早在1985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求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积极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
按照层次阶段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划分为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模式三方面内容。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统一于整个社会主义当中。所谓社会主义模式,就是指各国根据其发展特点、建设道路和管理规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反映出来的具体特色。一般地,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各具特色,彼此不同。在一个国家内部,不用地区的社会主义模式可以不同。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的最主要标志,是其基本制度的理论总结和概括。社会主义特征不仅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特点,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共性特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社会主义本质从理论高度宏观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属性和特性,其层次较社会主义特征更高。在研究社会主义时,我们必须明确这三个层次概念的基本内容和关系,不可将其混为一谈,否则将会影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
二战后,许多国家尝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这就为社会主义特征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论证。我党在十二大第一次全面分析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就现阶段的工作任务进行了总结。对于这一论述,邓小平同志既没有否定,也没有重复,而是从新的实践出发,以新的视野,强调一些,调整一些,否定一些。强调的是生产力,调整的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其后加上“为主体”,否定的是计划经济。
邓小平同志一向重视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曾在其《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后,他又在其《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了这两大根本原则,其论述更集中、更具体、更明确,更接近社会主义本质。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上升至本质层面,他指出: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同时还将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十分简单精炼,但又准确抓住了关键,内容深刻突出。
首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出发,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在生产力发展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提升上升至社会主义高度,突出了发展的重要性。而在生产关系的改造上,他强调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开创性意义。这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时,应该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废除剥削制度。通过以上两种途径,我们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发展的理论观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就能完全体现出来,我们过去不够清醒的地方就在于把社会主义的实现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以为制度一经建立,它就是完美无缺的,错误地认为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它就会一往直前,向前发展。正因为如此,相当长时期内不思改革,甚至把搞改革视为异端加以反对。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社会,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方面,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将贯串社会主义的始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消灭阶级,消除两级分化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剥削制度的彻底消灭,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剥削制度消灭了,但剥削现象还不可能立即消灭,因为与生产力发展的低水平相适应,还应允许多种经济形式的同时并存。既然私营经济存在,剥削现象也就还会存在。但多种经济形式,又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前提下存在的,是在国家宪法、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存在与活动的。所以,它们是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不能因为它们存在,就认为不是搞社会主义了。但剥削是要逐渐消灭的,两极分化也是要逐步消除的,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必须从动态上,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理解为一个历史过程。
3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或理论支柱。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从理论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划清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第二,社會主义本质的思想,为我们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提供了依据和行为标准。可以使我们排除思想上的种种阻力,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为我们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发达国家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只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都可以借鉴和利用。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更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4 正确运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基础,“三个有利于”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反对唯心论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放松对机械唯物论的警惕,从而给形而上学以可乘之机,反之,在批评形而上学的时候,要防止唯心主义和诡辩论鱼目混珠。在理解和应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辩证地理解和应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正确把握“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应当注意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按照“三个有利”判断标准的本来含义,来把握这一标准,即要坚持唯物论的基本立场。第二,注意“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辩证本性,科学地把握这一标准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即要坚持辩证法。以上两个原则的有机结合,就是唯物辯证法的基本立场。
当前,在理解和应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问题上,有两种极端错误的认识和作法,一是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同社会主义原则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是只要生产,不要政治;只要物质,不讲精神。二是绝对地、片面地、简单地、庸俗地对待“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混同于衡量一切具体工作的具体标准。视为单纯的赚钱标准、数量标准,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把它理解为无所不包的标准,从而离开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本来含义。这不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有损于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所以,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选集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选集恩格斯选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朱传义.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探究的科学方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5]邸乘光.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6]何坤,王鹃蓉.论邓小平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