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晓骏
一
我女儿从小很守规矩:不属于她“势力范围”的东西,她一概不会去碰,例如,我认为弊多利少的电子产品。
女儿上五年级时,老师经常通过邮箱发布作业,同学之间也会通过QQ交流一些作业心得。出于对女儿的信任,我一口气给她配齐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与iPad。
然而,事实证明电子产品的诱惑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经常发现女儿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女儿解释说,这学期作业多,而且有难度,所以做得比较慢。因为希望孩子的睡眠更充足,所以我向学校反映,希望能适当控制作业量。然而我得到的反馈是,女儿所在的班作业量并不很多,学校为此还专门进行了作业量测评。这让我很纳闷。
期中考试,女儿的成绩有点下滑。我并不特别重视分数,只是担心她是不是不适应高年级的学科教学。与女儿交流时发现,她仍信心十足,说是自己考试时太马虎,不少简单题做错了,老师已经与她做了分析,应当会好起来的。
直到一天晚上,我在家里赶写一个稿子,大约11∶30从书房出来时,发现女儿房间的灯一下熄灭了。这么晚还没睡?我推开门,发现女儿还坐在写字台前。她说睡不着,开电脑查资料。此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天我的情绪有些失控,感觉自己的信任被女儿无情地践踏了。我把女儿叫到客厅,大声训斥。也许是因为我很少这样发怒,女儿不敢再隐瞒什么,在哭泣中把她这一阶段的状况和盘托出。原来,她已经成了电子产品的“俘虏”。
女儿迷上了电子绘画软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动漫图片模仿着画。电脑文件夹里,可以看到她创作的不少作品。她写作业的时候,往往习惯开着电脑,与不少同学一样,喜欢“挂”在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或者互相讨论一下作业。不仅如此,如果遇到难的题目,她会去网上百度一下别人的解答,甚至对自己的解题方法或结果没有把握时,也会百度一遍……
二
我猛地想起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女士在一次讨论中的忠告:青少年时期,大脑前额叶的发育陡然提速,这意味着孩子往往将问题复杂化,看问题理想化。这导致不少孩子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这个时期,孩子对奖赏反应的回路逐渐发展到成年的水平,但控制情绪还处于儿童水平。他们往往难于控制冲动。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当人面对一切能带来愉悦感的刺激物时,大脑中所谓的奖赏回路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导致行为成瘾。记得当时韦部长开玩笑说,她也打“连连看”,打累了就能不打。但是孩子经常停不下来,因为容易上瘾,控制不了自己。
于是,我冷静下来。女儿在特殊的时期碰到了特殊的诱惑,而这个诱惑是我亲手交给她的,我应该帮助她解决。父女俩在一次深入的沟通后,约法三章:一是属于她的电子产品全部上交给我托管;二是每天的作业提前定好计划,努力按时完成;三是只要做到以上两条,我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在小学毕业后会送她参加工艺美术的专业课程,学习基础技巧。
我还专门把自己喜欢的《教育与脑神经科学》中的片断,读给她听:“一心多用”是个神话。大脑一时只能关注一事,中断任务时需要多花50%的时间,而且多犯50%的错误。一边做作业,一边发短信,一边下载歌曲……一心多用好不好?做作业时任何一次中断都会使大脑重新调整。通常30分钟能做完的作业,则可能需要3个小时,而且充满粗心大意的错误。
“哦,难怪我这个阶段感觉不对劲,差一点要对自己失望了。”女儿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放心吧老爸,我会重新开始的。”
后来,女儿再也不刻意关上房门写作业了,而且做作业的效率明显提高。周末或假日,她也愿意和我们一起外出购物、运动或旅游了。一个自信开朗的女儿已经走出了小小的阴影,走进了明媚的阳光里。
作为父母,如果心存太多焦虑与恐惧,是很容易投射在孩子身上,进而干扰他的成长自主权。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首先应该打理好自我的成长,接纳真实的自己,才不会在孩子身上延续各种不合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