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芬
一
芸芸众生,风情万种,情缘迥异。大千世界中,缘字贯穿我们的生活。与人结缘,尽情享受快乐人生;与食结缘,尽情享受美味人生。我与一本杂志结缘,也是情深意切。
那是2002年的春天,经朋友介绍开始上一个叫做“教育在线”的网站,由此认识了在网站上组稿的《莫愁·家教与成才》的编辑。一篇篇精彩的故事和编辑实实在在的点评引起了我的注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也贴了一篇文章《孩子,我也要吃肉》,写了我和女儿、侄儿、侄女共度暑假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没想到两天后,我收到了编辑的回复:“该稿件已经被采用,将被送审。”更加没有想到的是,9月份就收到了样刊。也就从那时起,我与《莫愁·家教与成才》成了好朋友,也跟编辑成了一对尚未谋面的知己!
二
至此之后,每一本新到手的《莫愁·家教与成才》都成了我的枕边书,书上各位老师的真知灼见,给了我很多指导。
2005年,我在《莫愁·家教与成才》上看到了顾忠良老师写的文章《对孩子说声“我不会”》,他告诉读者:“无论你是真的不会还是假的不会,也不管是你想为孩子的学习考虑,还是其他原因,必要的劳动锻炼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促进剂,唯有你的‘不会才有孩子的‘会,父母绝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包办代替,多给孩子提供一个尝试与锻炼的机会……孩子只有学会了生活,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初读这段话,便触动了我。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母亲,我包办得太多了,所以我的女儿在自理能力方面比同龄人要弱。
于是,那年暑假,我总是借口自己忙,自己累,自己做的不如女儿好,硬是忽悠着还在读小学的女儿学会了拖地、洗衣服,甚至学会了买菜做饭。从那以后,我比我的“小伙伴们”轻松了许多:当他们忙着为孩子料理一切的时候,我可以一个人轻松自在地逛街;当他们担心孩子在外读大学,照顾不好自己的时候,我却高枕无忧……近日,女儿放寒假在家,她在学习之余,负责了一切家务,每天迎接我的,除了她灿烂的笑脸,还有窗明几净的家和热气腾腾的饭菜。
还记得,2011年第二期上的《零分女孩成为美国双博士》,文中的孙佳凝同学因为胆怯,在刚刚上学时一天到晚不说话,数学连连考零分,后来在她妈妈的引导和帮助下,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变得开朗、活泼、阳光……而且从初中开始成绩突飞猛进,还获得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最终在美国获得双博士学位。她的妈妈是这样劝导她的:“当有烦躁情绪时,不妨把烦躁写在纸上,再撕掉,坚持用这样的方法调节情绪,就一定会让自己如释重负。”
我的女儿也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善于跟别人沟通,不管受了什么委屈都一个人扛着。一天晚自习结束后,她红着眼睛回家,我问了她很多次,她都不愿意告诉我原因。无奈的我只能把上面这句话转告她,并且递给她一叠便签纸。在我想来,此方法虽然很阿Q,但是此刻也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女儿一脸阳光地走出房门。虽然至今我都不知道她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难过,但是她靠这个方法消除了内心的雾霾,灿烂的笑容回到了她的脸上。
三
当在杂志上看到“我与《莫愁》共成长”的征文启事时,心中难免感慨万分:这十多年以来,《莫愁·家教与成才》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到月初,我就开始等待新杂志的到来。每次看到有意义的文章,我一定会分享给我的姐妹、我的学生以及家长,让他们与我一同去理解、感知。每当遇到育儿问题时,多能从中获得点拨:就在前几天,我们学习习作《制作名片》,许多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写不出新意来,一个家长主动在班级QQ群里分享了郎春花老师的《趣味名片巧习作》;近来一位朋友准备让孩子移民新西兰,我推荐了天天妈妈的《新西兰小学的数学课》和《新西兰:孩子也会被冤枉》这两篇文章,不仅让她,也让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之地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感性的认识。
未来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希望《莫愁·家教与成才》一如既往地陪伴着我。“遨游”于此,汲取着教育的方法,积累着成功的教育经验,学习着名人大家的教育睿智,我的心中充满了与它结缘的温馨与幸福。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