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语文界对语文教育的学科属性看法不一,走过两段弯路。一是五六十年代,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人们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脱离课文,“挖掘”思想意义,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二是八十年代,《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重新阐明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于是在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过分注重知识性的状况,使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课。
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王先霈先生说:“中学语文应该给21世纪的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我认为,应该教给他们两个:一是灌输一些传统的更富有人性的东西;二是教会他们民族的语言。希望教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显然,注重人文知识的教学,弘扬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持此类观点的专家和学者愈来愈多,而苏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正是应此出台的,这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就语言方面,选文具有高妙的形式美、意境美,时代风格显著
1.古雅萧清。古雅在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审美范畴中,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文字显出古朴典雅的特色;二是讲究运用古典,即修辞中典故的运用。《离骚》、诸子的言论,幽深古硬,意味隽永;陶潜的田园诗,追求“雅”的境界,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还有李白的诗、辛弃疾的词,运用典故浑化无迹,古雅萧清之味游于字里行间。
2.悠扬悦耳。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就是诗乐一体的。爱读古代文学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声律使古代文学作品的音韵,重复呼应,悠扬婉转,节奏鲜明。对偶的工整更使这些作品朗朗上口,如同歌谣。
3.词清句丽。清丽意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清秀工切、雍容华贵的姿色,这一语言特色的形成,有赖于汉代辞赋家的努力。因此,两汉以后的选文大多能找到如此特色,如,《琵琶行》《阿房宫赋》《赤壁赋》《长亭送别》等。
4.气韵生动。“气”与“韵”,是从语言文字的格调方面而言的。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一方面是作者才情、个性的流露,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的气势;韵,则指人的风神韵度。细阅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可以轻而易举地体味出其中从主体生命的有节奏、有规律的运动中展现出来的主体精神美,也就是展现出来的“神明之律吕”,使主体的个性、气质、才情之美获得一种音乐性的表现。
5.虚实相生。《赤壁赋》《雨霖铃》等作品,以实写虚,以虚映实,或直接叙述、描写,或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通过创造意境,化景物为情思,创造了潇洒、活脱的神韵。
6.情景交融。这是古代文学作品选文中涉及最多的语言艺术,只要作品内容有关景致,势必有情抒发。它们真正达到了“情中景,景中情,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的境界。
二、从价值观角度,古代文学作品蕴涵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体现的是外界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价值观表示的是“社会的人这个主体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它具有“行为导向的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某种观点、某种价值趋向,古代文学作品亦不例外。
第一,作品展示了作者价值观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正如人们所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质兼美的作品往往留给读者多种感触,而这又与作品本身息息相关。以《离骚》(节选)一课为例,既有以香草美人自况,表达自己不愿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意愿,又有渴望实现理想,报效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怀。从这个例子中,还可以发现作家对周围事物的态度是由低到高的,呈现出阶梯式递进的层次性。古人早就懂得,“我”只是社会中一个小小的细胞,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依赖他人的支持、国家的安定,在“大我”之下,“小我”显得无足轻重。因而,古代先贤的眼光并未仅仅定位在自我上,而是高瞻远瞩,定位在人民、国家之上,像司马迁、李白、陆游等作家,都是典例。
第二,古代文学作品体现的价值观具有浓郁的时代性。有人认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作品选多了,会削弱教材的时代性,容易导致食古不化。其实恰恰相反,能够流传至今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单从其价值观而言,无论小到为人处世,学习实践,还是大到治国安邦,对今天的现实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作家以其独到的目光、精深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创作,其作品在语言、价值观等方面树立起了人文精神的高峰。因此,善于借助古代文学作品,张扬人文精神是中学语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