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伟
【摘要】作为传统媒体的对台广播,应从平台建设、制播流程、传播内容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对接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要求,走实、走稳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对台广播媒体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对台广播能否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新媒体实现融合,这不仅事关发展,就某种意义而言,更是事关生存的重大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媒体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对台广播应树立新的传播理念,从平台建设、传播流程、传播内容等方面寻找新的舆论引导力增长点,力争在传媒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以平台建设为依托,统筹内外多种平台
媒体融合战略,说到底是平台战略。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内容决定渠道的理念,如今,“受众对信息平台的选择并不完全受内容的支配,而是更多地受到环境、习惯和心情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从用户的角度看,其消费的不仅仅是内容,还应该包括内容的形式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服务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传播渠道已经上升为和传播内容一样重要的地位。”
对台广播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其根本目标是提升新形势下的对台舆论引导能力。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战场。台湾岛内调查也显示,台湾人每天手机上网时长达197分钟,比全球平均值高出55分钟,高居第一。台湾民众的注意力指向也是对台广播的媒体融合方向。对台广播唯有主动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加速移动互联平台建设,方能抢占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融合意味着边界的模糊或消失,对于对台广播而言,这决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自身的平台优势,而是要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将自身优势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嫁接,更好地统合既有成熟平台和新建平台。
(一)借船出海
对台广播具有较强的受众指向性,传播范围相对小众。个人认为,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对台广播应以打造内容为主,通过第三方成熟平台分发、推介原创信息产品,“借船出海”,拓展内容的传播范围。当前,强化关系的社交软件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闻客户端,是两岸民众沟通联络、接受资讯的入口平台。对台广播应用好微博、完善新闻客户端、微信,突破声音传播的单一模式,以全媒体内容吸引目标受众,扩大受众体量。积极借助蜻蜓.fm、微电台等音频应用改造现有广播,尤其是发挥应用软件(App)的语音互动功能,丰富传统广播的互动形式,打造线上、线下两种传播方式。同时,秉持“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理念,鼓励编播人员开设个人账号、节目公共账号、频率认证账号,利用矩阵技术实现信息的统一推送。
(二)造梯上楼
在改造“存量”的同时,要做好“增量”建设。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对台广播的资金、技术人才不占优势。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应以台湾民众为目标用户群,秉持“适度”原则稳步建设“小而专”的新兴媒体平台。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为例,近年来,海峡之声适应媒体发展趋势,按照台网联动、台网融合、改造计算机(PC)互联平台的步骤分步推进媒体融合。2012年打造全新流媒体平台,形成融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于一体并集资讯、服务、交互于一身的立体化网络对台传播平台;2013年海峡之声开设大陆第一个以台湾受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网络电台。传统广播与计算机(PC)互联平台的融合,既丰富了对台广播的传播渠道,又为移动互联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增量”建设的“对接口”。
(三)多方联动
广播本就是电子媒体,具有与新媒体融合的先天基因,但其核心竞争力是内容生产,而非技术创新,因此内生式的平台建设会因缺少用户视角、市场要素、管理基因等而无以致远。对台广播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转型,应在技术、运营、管理上打开通道,与主管部门、用户、市场形成良洼互动,尝试引入社会资金、人才、内容资源,探索与岛内用户黏性较强的新媒体平台开展内容合作,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一次内容采集、多平台精准推送。
二、以流程再造为重点,打通融合关键环节
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平台的拓展,更是编播流程的创新。媒体融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编播流程能否适应新媒体运作规律。对台广播的政治要求高、政策性强,在内容生产、播出上有很强的闭合性,这与新媒体的开放与共享存在很大差异。本世纪初起,各对台广播媒体纷纷开通网站,但网站仅作为广播内容的互联网载体,广播并未藉此全面转向“网播”,更未引领内容生产流程的创新。
对台广播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不断探索与媒体发展趋势、岛内舆情特点相适应的编播流程。
(一)建立扁平化采编机制
逐步打破广播与新媒体的“两张皮”现象,建立广播与新媒体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受众需求为中心,驱动内容采制、编审、发布的快速运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减少编播决策与内容采编之间的冗余环节,避免传播意图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滞后。改变等级式内容审发流程,精简内容发布前的管理层次,转以前置编审、加强策划等手段增大管理幅度。不断挖掘单个人员的新闻生产力,提升音频、视频、图文等采写能力,达到“一次内容采集、多平台发布”,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变人才管理模式
媒体融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人才的使用与管理。对台广播从单一媒体跨向多媒体,需打破传统的人员身份管理模式,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加快人才更新,推动现有人员业务能力升级。此外,随着媒体平台拓展,广播这一“主业”与图文、视频等“副业”客观上对单一人员的采编业务构成零和竞争。解决专与多、精与全的矛盾,需要对台广播打破人员身份界限,改变部门分隔、记者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团队作战的合力。如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积极尝试按报道任务需求和平台需求组配采编人员,在历时三年的《闽台走亲乡镇行》大型报道活动中,全媒体采编组区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四个方向,按广播、网站以及岛内合作平面媒体《台湾导报》的要求采制、刊播,组员既有专攻又相互协同,丰富了报道类型,创作出众多精品佳作。以重大报道任务带动人力资源整合,极大激发了内部活力,有效调动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创新内容生产流程
广播作为诉诸听觉的单一媒体,也是线性传播中不以注意力独占为目的媒体,而新媒体注重“视觉传播”,以“争取注意力资源”为目的。在网络围观的社会心态下,人们不再习惯只使用音频传递情感和表述观点,而倾向于使用文字、图片、符号等。这就要求对台广播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应紧贴这些传播生态的变化,建立全新的内容采集加工生产流程,在成熟的音频采制的基础上,适度开展图文、视频等视觉文本的采制播工作,增加传播内容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此外,积极推动音频采制从目前的专家生产内容(PGC)为主转向P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并重。
三、以内容重构为基础,创新信息表现形式
内容是传统媒体的核心资源。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对台广播,在五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稳重、大气”的文风和“亲切、自然、清晰、优美”的语态,获得台湾岛内民众的一致认可,并在两岸培育了庞大的收听群体。然而,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文风语态的沉稳与移动互联时代的节奏并不十分融洽,同时,平台的拓展带来内容需求的扩大,原有的广播受众并不会自然平移为新媒体用户,需要对台广播围绕用户的需求,重新建构内容。
媒体融合无论走向何方,受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始终不变。“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意味着对台广播不仅要在平台上与岛内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对接,更要在内容的贴近性、表现形式上与台湾用户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当前,对台广播对内容的聚合和多重利用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由硬变软
改变以政治宣传为主的基调,不断降低对台广播题材的“硬度”。凡是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增进台湾民众对大陆正确认知、有利于推进两岸民众情感交流的题材,都应列入报道范围。加强信息的整合与深度挖掘,积极使用网络语言阐释核心事实。寻找传播意图和台湾用户关注点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尝试将用户生产的原创内容、大数据融入日常报道中,这样既能有效打破现有内容与形式的僵化,又可增加报道广度与厚度。
(二)由远变近
媒体融合时代,用户可自主生成内容,信息接受方式也由用户掌控,对台广播与受众“我说你听”的传受关系已经难以维持受众的收听黏性。传受关系的变化也意味着语态的更新,要改变对台广播高高在上的“大喇叭”腔调,在语调、语气等表现形式上塑造出与用户平等交流的姿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展开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紧密融合传统媒体的“理”与新媒体的“情”,以优质内容、平等姿态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由整变零
对台广播以节目为表现形式,但大时段、板块化处理方式与当前碎片化阅听趋势存在较大差异,信息内容的简单搬迁也无法适应台湾岛内用户的分众化、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对台广播尽管有内容和品牌优势,但在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要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仍需根据新媒体平台的运行特性进行改造,将现有节目碎片化处理为内容产品,通过化整为零,降低信息接收门槛。同时,以短小精炼的信息产品提高传播速度,加快内容更新频率,抢占对台舆论引导的第一落点。
四、以舆论导向为命脉,打造主流声音平台
对台广播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要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命脉,牢固树立导向意识和底线思维,处理好传播与导向的关系,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一)明确安全底线
对台广播实施媒体融合,始终要以提升对台舆论引导能力为目的。因此,内容安全在对台传播中十分重要。实际上,无论未来媒体融合如何发展,对台广播的价值要求、内容标准始终是不会变的。实现媒体融合,是如何将主流声音向移动互联平台延展,以正确言论抢占传播空间。我们要牢牢守住政治底线、道德伦理底线,“既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新技术、新平台,又坚持舆论引导的正确立场、运行规则,努力寻找二者的契合点、结合部”。
(二)强化导向意识
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对台广播要坚持把巩固壮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思想舆论作为首要核心任务。当前,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进入巩固深化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将逐渐显现,并体现在两岸的舆论场中。这需要对台广播加快媒体融合进程,主动介入网上舆论争夺,以媒体融合成果引领舆论流向。同时,加强与台湾岛内媒体交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如何让台湾基层民众“有感”、压制“台独”分裂言论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