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雄伟秀逸的飞云楼,宛如山西一个靓丽的盆景。
这座晋西南的名楼,给它脚下的万荣县城带来了世代的荣耀和骄傲。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的辉煌和厚重让匍匐在它背上的我情不自禁地一阵阵的颤栗。因为,我们民族的这艘大船就曾经在这里启航。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后土”,这巨大的足印灯塔一样照彻了后来子孙的路,战国时代的张仪、隋末的王通、唐朝的王勃、明朝的薛煊皆从这里冉冉升起,一代代的鲁班也将巧夺天工的名楼从这里亮遍神州。飞云楼,正是这地杰人灵的代表作。
此楼相传始建于唐代,后于公元1506年(明正德元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们重修。与国内外名楼迥异有别的是,它的身上没有一块砖瓦,也没有一个铁钉,完全是纯木质结构,所有接口,均为榫卯锁之。它高有十余丈,巍峨雄伟,耸入云霄,上下分为五级,可是外面只能看到三级,给人一种特有的幽静感和神秘感。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独具一格的形态和细节,所产生出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美。每个层檐下,都是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姿态传神的斗拱,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绽放在云海之间。出檐挑角,角翼起翘,宛如一只只蓄势待发的鸟儿,极目苍穹,展翅欲飞。每个翘角尖上,都站立着一位顶盔束甲的武士,威风八面,雄视四方。楼角之处各悬有好看的风铃,微风拂过,清脆悦耳又饱含岁月沧桑的声音,直抵人的内心,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久久驻足,想起很多很多东西。楼顶尽着精美的彩色琉璃瓦,宛如巨龙的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飞云楼,真是名不虚传。其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创意之奇绝,整体之和谐,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堪称我国古代楼阁建筑之奇迹。
这座名楼仿佛有着极大的魔力,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地挪不开脚步,进而深入它的内心,与它做精神上的亲吻。
我抚摸着它,审视着它,用心去读懂它。它告诉我,它之所以能够以这样的面孔与天地对话这么多年,还是拜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所赐,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一边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民不聊生,一边是群雄逐鹿,流血漂橹的连年混战。当时执掌这方天地的是太原留守李渊,他和他的儿子李世民,采取和隋朝中央政府截然不同的政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维护社会治安,因而,深得渴望安定的百姓们拥戴。可是辖区内的薛举、薛仁杲偏偏发动了叛乱,黎民百姓纷纷逃命而走,李氏父子毅然从这里起兵风扫残云一样将其平定。
可是,还未来得及喘口气,以刘武周为首的叛乱势力,乘虚占领了太原,并与其他反叛此呼彼应,俨然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形势十分严峻,叛军以逸待劳,并成烽火之势,既占天时,又得地利,从兵家角度考虑,李氏父子没有丝毫的优势和胜算。李渊看透了这步棋,便打算放弃这里退守长安。关键时刻,李世民表现出了惊人的胆略和气魄,他率领手下履冰渡河,向叛军发起了一个个致命的反击,由于战略战术对头,措施行之有效,又有百姓的大力支持,因此,很快就扭转战局,最终取得了这场平叛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命运攸关的战事,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就在原来屯兵的张瓮、解店、左城三处分别建造了东岳庙,以感谢天神的助力和佑护,飞云楼就这样来到了这个世间,幸运的是它的命最长,一直到今天还这么年轻。
它还告诉我,它是王业的象征,也是血写的史书。它之所以顽强地矗立在这里,就是要告诉后来的人们,战乱之残酷,和谐之可贵。惟有和谐才能进步,惟有进步才能促进和谐,这是两条通向光明的铁轨。
夕阳下,和风中,一阵富有质感和磁性的风铃声将我拉回到现实中。凝望着这充满智慧的慈祥“老人”,让我真地有一种天地洞开,豁然彻悟的感觉,那么轻松,那么惬意,那么舒泰,我想,这大概就是和谐的那种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