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摘要】“澎湃新闻”上线后迎来了短暂的“蜜月期”,“蜜月期”过后,质疑和挑战纷至沓来。半年过去了,澎湃新闻自身存在的三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包括:原创内容后劲不足、商业模式仍有待市场检验、新闻问答模式效果不明显。传统媒体是否真的缺少“互联网DNA”,澎湃新闻的今后实践与走向仍然是业界观察的好样本。
【关键词】澎湃新闻新闻App聚合发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澎湃新闻”短暂的“蜜月期”
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发布微博,宣布“澎湃新闻”上线,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
澎湃新闻的内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评也懂建设,听民意但不迎合,谈问题也谈主义。澎湃的意图就是:在信息纷杂的时代,由追问洗出真相,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
时政报道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借助《东方早报》原有数百名记者报道团队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澎湃新闻的时政报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事”的各个专栏,如“中国政库”“中南海”“舆论场”“打虎记”“人事风向”“港台来信”等,包揽各种时政热点,直击转型中国的各个舆论场,包括中央政令热点、反腐动向、人事异动、港台舆情等,全面满足公众对中国时政的好奇和期盼。
思想的争鸣也是澎湃新闻的着力点。不同于其他很多新闻App的娱乐新闻、社会新闻满天飞的情况,澎湃新闻对思想的关切非常到位,思想板块的很多专栏如社论、思想市场、请讲、专栏等非常具有深度和力度。社论几乎每天都有对最新热点时事的评析,专栏则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大家奉上的思想盛宴。在一个新闻资讯严重超载的时代,独有的观点和犀利的思想无疑是其最好的卖点。
澎湃新闻的出现,背后是上海报业集团投入3~4亿巨额资金、近400人精英记者团队长时间的准备,也是我国传统纸媒的又一次尝试和突围。此次尝试的大环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根据中国报业协会2013年度全国报纸印量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报纸印量呈现负增长的单位有90家,占被调查149家单位的60%。
澎湃新闻的上线,给业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一时好评如潮。其内容设置、特色专栏等受到大家的追捧,澎湃新闻和公众迎来了一个短暂的“蜜月期”。
二、质疑和挑战纷至,“蜜月期”提前结束
蜜月总是短暂的,对于澎湃新闻来说也是如此。从它诞生之日起,它的每个细节就被置于公众的“放大镜”下,被仔细地研究和品评。
2014年明23日,也就是澎湃新闻上线刚满一个月,《光明日报》刊发了_一篇文章,文中在对澎湃新闻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1)原创内容后劲不足。海量的原创内容给等各部门的运营、把控带来巨大的压力。(2)商业模式有待市场检验。对精英、政治类话题而言,吸引的受众数量不会太大,以这样的模式去售卖广告,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下去?存疑。(3)新闻问答模式效果不明朗。追问、跟踪等方面不能和其新闻产品实现贯通。
澎湃新闻2014年7月上线到2015年2月,已经运作了半年多的时间,上述问题有些已经解决,有些还没有找到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原创内容给内容、监管方面带来压力。澎湃新闻做的是时政类新闻,这类新闻在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媒体生态下确实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吸引力;但是在当前中国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内容取向也给澎湃新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压力和威胁。
尽管澎湃新闻有着良好的官方背景,但是在高度敏感的时政领域,仍然给媒体的运作和管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澎湃新闻每天要发几十篇稿件、十几万字的内容,如此多的时政内容,既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欢迎,又不能跨越政治红线,无疑对内容生产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目前看来,澎湃新闻在努力探索新闻报道的尺度和边界方面还没有完全把握。
第二个问题,澎湃新闻的市场模式是否吸引到大量用户继而带来收益。作为一个政府主导的媒体产品,尽管有政府强力的支持和资金的注入,但是没有大量用户使用,这样的新闻App同样难以持续。
澎湃新闻的营利模式还是传统的营利模式:即打造优质内容——累计大量用户——吸引广告投放。但是这样一个以时政为主要特质的新闻App到底能吸引到多少用户还是一个未知数。澎湃新闻的营利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澎湃新闻主打的财经新闻和社会新闻对广告的吸附眭不强;它的产品定位和价值追求也难以采取包月等收费模式;澎湃新闻当前的关注和转发主要来自TApp等移动端,而广告对于移动端的用户体验影响远超过电脑终端。
作为一个后来者,澎湃新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格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新App上线,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发和推广成本高,每个用户都有六成的App处于沉睡状态或闲置,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而且后续的维护成本很高;内容同质化程度很高。
澎湃新闻当然拥有一定的资源,但和中央级别的一些媒体App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如新华社发布,其母体新华社拥有3000多名记者,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2014年6月11日上线以来,单条稿件的最高浏览量已经超过8000万人次,大量稿件的评论量突破1万人次,年装机量超过2000万。
没有中央级媒体应用软件(App)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又难以吸引到大量的用户,实现广告的投放,这样的新闻应用软件(App)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烧钱无底洞。笔者认为,尽管上海报业集团为其投入了几亿的资金,但这样烧下去,恐怕也难以持续。
第三个问题,新闻问答模式不明朗,用户体验不佳。澎湃新闻的新闻问答模式,按照新媒体的发展样态而言属于用户原创内容(UGC)模式,即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新闻问答运行了半年多的时间,目前看来这种模式并没有给澎湃新闻本身带来太多的关注和影响。
另外,还必须要说的是,澎湃新闻的用户界面(UI)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用户体验(UE)依然欠佳。在澎湃新闻刚推出的时候,许多用户就反映其UI有很多小问题:如一个界面上只有两三篇文章,需要频繁地翻页,造成阅读的不方便;页面很容易跳转等。这些问题半年过去了,还是照样存在。用户体验不佳使得用户的使用热情大受影响。笔者经常看到网友评论,有网友说一看到这个界面,点都懒得点,马上删除这个软件。话虽然有些过激,但是在一个成千上万的新闻应用软件(App)竞争的市场中,如此明显的缺陷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澎湃新闻存在的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内容产品的把关和监管,澎湃新闻还在摸索,还没有完全把握。第二个问题营利模式。第三个问题问答模式及用户体验,目前都看不到答案。澎湃新闻如果长期不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前景堪忧。
三、缺少“互联网DNA”的传统纸媒如何做新闻App
有学者言,在信息超载的时代,更要思考如何聚合和发放信息,把优质内容推送到需要的人手上才是媒体的决胜关键。
成立才两三年的北京字节跳动公司推出的新闻应用软件(App)“今日头条”,在去年因为众多媒体起诉其侵权而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今日头条”在没用政府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已经拥有了超过2亿2千万用户,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月活跃用户超过4000万(截至到201591月),每月营收超过1000万,获得外界资本投资1亿美金,被市场估价为5亿美金。“今日头条”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此位学者观点的正确性。
在纸媒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一个自身不生产新闻内容,只靠聚合和发送信息的互联网公司居然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今日头条”的成功,无疑极大刺激了国内纸媒的神经。澎湃新闻可以说是上海报业的一个尝试,希望给低迷的报业趟出一条新路。除了上海报业推出的澎湃新闻,据悉南都集团也准备投入8000多万元,打造自己的应用软件(App),希望能打造出超越“今日头条”的“南都头条”。
但是,在这一片大干快上的氛围中,笔者却发现,国内纸媒新闻应用软件(App)成功的案例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原因何在,国内众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媒体做新闻应用软件(App)的致命弱点有两个:一是理念,二是体制机制。理念方面,用传统媒体思维运作新媒体,旧式惯性很强大。体制机制方面,现在“全民应用软件(App)”的情况下,隐藏着一些传统媒体不单纯的动机。一些媒体领导为了政绩,或者是为了不被外界视为保守消极,不管内在条件是否具备就去创办新闻App,责权利不明,能否赚钱亦不在乎。
学者认为,传统行业做不好互联网创新,原因在于传统行业—直未能将受众资源有效转化为用户资源,无法拓展增值服务。传统媒体总是面对不确定的受众,无法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对用户需求、时空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实现个性化满足。
学者李佳超就说,纸媒做不好新闻应用软件(App),在于他们缺少“互联网DNA”。他认为,过去数年,我国的纸媒经历了两次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第一次,纸媒纷纷进军互联网,开设网络版。但由于内容不丰富(很多报纸基本上就是将纸质版的内容复制到网上电子版),用户数量少。由于团队机制不灵活、用户体验不佳、技术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纸媒这次进军互联网的行动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第二次,随着移动新闻端的出现,众多纸媒又开始进军新闻应用软件(App)。但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应用软件(App)作为一个成熟的互联网产品,涉及到用户、运营、技术、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的竞争,没有专业技术团队、充足的资金配合、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完善的运营机制等,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然而,这一切纸媒真的是基本上不具备。其结果是,众多纸媒这次新闻应用软件(App)尝试同样是前路坎坷。
当然,缺少“互联网DNA”的纸媒自己做不成,但可以通过资本手段投资入股好的团队。如浙报成立了传媒梦工场孵化和投资与媒体相关的早期团队,另外还成立了中后期基金四处寻找合适的项目。除了浙报,时尚传媒集团也有自己的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粤传媒、华闻传媒等也都有自己的投资团队和投资基金。美国的众多纸媒就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新闻应用软件(App)的。
四、小结
澎湃新闻是我国纸媒面对第二次互联网冲击的全新尝试,这也是本文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原因所在。地方政府和媒体的强力支持、雄厚的人才储备、充裕的资金投入,这些都是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如果今后能够强化互联网思维,明确报道的尺度和边界,确定清晰的营利模式、改善问答模式和提升用户体验,必将还能激情澎湃;反之,如果还是不能脱胎换骨地更新思维,问题越积越多,存在的问题就可能从“隐疾”变成“大患”,澎湃新闻还能澎湃到何时,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