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垣
【摘 要】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对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4例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2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 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7-0078-01
临床上,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主要发生于老年群体,其同骨质疏松之间具有一定关系,轻中度的暴力即可导致老年患者出现骨折。肱骨近端骨折类型较为复杂,同时加上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和体质较差,其预后较差。笔者采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4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2例,男19例,女3例;患者年龄为60~75岁,平均年龄(67.58±1.16)岁;患者受伤原因:11例为交通伤,6例为摔伤,5例为高处坠落伤。对照组22例,男18例,女4例;患者年龄为61~76岁,平均年龄(68.02±1.24)岁;患者受伤原因:10例为交通伤、6例为摔伤、6例为高处坠落伤。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钢板交叉针治疗。患者入院前常规术前准备,全麻或臂丛麻醉,选取沙滩椅体位。选取患者肩关节前方三角肌胸大肌间隙为手术入路,在平喙突水平做一长度为5~6cm的纵切口,逐层切开并分离静脉,使骨折端充分暴露。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大小结节位置进行确定,同时在肱骨大小结节、肱骨骨折远端和肱骨头下缘分别钻2个洞,用粗线牵引并临时固定。使其处于解剖位置,恢复肱骨上端位置,并使肱骨干骨折对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远近端。对于复位良好的患者,用拉力螺钉和交叉针固定。
1.2.2 治疗组 采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术前准备、麻醉方法、体位及手术入路同对照组。C臂机透视下,确定肱骨近端复位状况,将AOLPHP锁定钢板放在结节间沟后缘1cm处,近端离肱骨大结节近端0.5cm位置,用4~5枚锁定螺钉固定肱骨近端,通过AO标准皮质骨螺钉对肱骨干进行固定。术中对内侧干骺端部位的支撑作用进行保持或重建较为重要,间接复位恢复内侧支撑作用,有效重建整个肱骨近端稳定性,便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1.3 疗效判定[1] 根据Neer百分制评定方法对临床治疗优良率进行判定,主要包含解剖复位10分、活动度25分、功能30分和疼痛35分。其中,优:治疗后,总评分>90分;良:治疗后,总评分为70~89分;差:治疗后,总评分<70分。临床治疗优良率=优率+良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90.91%)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为四肢常见骨折之一,临床上其治疗较为困难。对于移位大于1cm或角度大于45°的患者,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能否稳定固定骨折端为手术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传统的内固定材料主要为髓内钉、钢丝克氏针和T型钢板等,其临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出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给患者治疗效果带来一定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应运而生,显著改善了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手术效果,其不需同骨紧密接触,因此,对患者骨膜和血液循环破坏较小,且患者骨折复位较为良好,固定稳妥可靠,便于患者术后功能锻炼。除此之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软组织损伤较小等优点,促使患者早日康复[2]。因此,在对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治疗时采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临床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采用传统钢板交叉针治疗患者(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时,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王磊,余灿.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43-45.
[2]钟岩.肮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肮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01):50-51.
(收稿日期:201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