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耕女织”一直是人们对劳动者性别角色的固定思维,这是千百年来养成的一种习俗定式。若是出现了“女耕男织”,恐怕会让人大跌眼镜。但这种角色反差在如今已经屡见不鲜,成为众多劳动者身影中的一道奇特风景。
幼师本是女性的职业角色,但现在的幼儿园中,亦不乏“男阿姨”的身影,并且大小伙子们照顾起孩子来心思细腻,活泼风趣,一点也不比女性差。同样的,抓捕犯人、维护治安本应该是男人干的活儿,但现在亦有不少的“女特警”,这些“霸王花”们身手矫健,眼神锐利,竟然一点也不比男性含糊。真应了那句经典的唱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种职业性别角色的互换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识,再一次以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者”的论断:任何劳动技能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所谓天赋微乎其微,从这点上来说,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搬运工几乎没有差别。
先哲的论断为这种非常态化的职业角色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从一个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劳动者角色的不稳定性。学士卖肉、硕士养猪这样的事情不绝于耳,甚至还曾有“导弹工程师街头擦皮鞋”的新闻一度夺人眼球。这也说明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无论各行各业,都是为人类文明的延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山东的“博士生快递员”便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种非常态职业不仅体现在角色的错位上,还体现在劳动时间的的突破上。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大都是创意劳动者,比如作家、设计、编剧等等,对于这些人来说,八小时工作制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们大都随时处于工作状态。新涌现出的SOHO一族使得人们对工作时长的认识完全失效,这些自由職业者每周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加在一起,大多都多于40个小时。而对广告、策划这样的劳动者来说,休息与劳动也许是融为一体的。
其实传统职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在挑战八小时工作制。例如医生,如果晚间有手术的话,性命攸关的事,岂能因过了下班时间就不问不顾?还有警察,当发生案情的时候,更不会因为到了下班的点而袖手旁观。在劳动者的世界里,八小时工作制不是真理,但它却是一个标杆,保证了大多数工作者的休息权益。为此,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对争取过八小时工作制的先驱们心存感激。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是以劳动为生,用劳动养活自己,维持家庭,奉献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劳动者,感恩劳动,就是感恩自己,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上,印刻着我们每一个人漫长而笃定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