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课程难度的定量分析比较

2015-05-30 19:04:39郑泽娜张磊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9期

郑泽娜 张磊

【摘要】在分析影响课程难度的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刻画课程难度的数学模型N=αG/T+(1-α)S/T.并以此定量比较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与《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以下简称《大纲》)中几何部分内容的难度——对“圆”相应课程难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考察初中几何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希望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课程难度;可比深度;可比广度

【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课程难度定量分析模型下的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研究.项目编号:201410578047.

一、背景

圆在《大纲》与《标准》中的内容相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大纲》中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是很重要的内容,但在《标准》中却没有这部分的内容.这些变化对初中数学教师理解和实施《标准》提出了挑战.那么,通过对《标准》与《大纲》中初中部分圆的内容及难度上的比较,看看新课改是不是在实质上真正给学生减压了!

二、课程内容的对比

《大纲》与《标准》中“圆”对应的知识点如下:

(1)《大纲》 :

1.圆的基本概念:①理解圆、等圆、等弧等概念及圆的对称性;②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及圆周角之间的主要关系;掌握圆周角定理以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等性质,并能会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会作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②了解轨迹的概念和几个简单轨迹,了解反证法;③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了解三角形的外心、内心的概念;④掌握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的性质.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②掌握经过圆的切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③掌握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会利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④通过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使学生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掌握圆和圆的位置关系;②掌握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等性质;③了解两圆的外公切线的长相等,两圆的内公切线的长相等等性质,了解两圆公切线长的求法;④掌握两圆的外切线的长相等、内公切线的长相等的性质;⑤会利用直线和圆相切、圆和圆相切的性质,画出直线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连接的图形.

5.正多边形和圆:①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会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②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6.弧长与扇形面积:①会计算圆的周长、弧长及简单组合图形的周长;②会计算圆的面积、扇形的面积及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矩形和扇形,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尺规作图:①会用尺规作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圆;②会过一点画圆的切线.会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内切圆;③会画两圆的内、外公切线.

(2)《标准》 :

1.圆的基本概念:①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②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②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探究并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②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①探究并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5.正多边形和圆:①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会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②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6.弧长与扇形面积:①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7.尺规作图:①探究如何过一点、两点以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一个圆;②会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③会确定圆的圆心;④会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三、《标准》与《大纲》中圆的难度量化比较

(1)影响课程难度的三个基本要素:据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对课程难度的研究方法,他们对概念的界定是:影响课程难度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个: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实施时间.

(2)课程广度:

用《标准》和《大纲》中圆的内容部分的“知识点的个数”来刻画圆的内容的广度.考虑到“正多边形”在《大纲》中出现在《圆》之中,并且出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合计37个,取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为G1=37.《标准》中y圆的知识点分布较散,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合计24个,取综合的课程广度系数G2=24.

(3)课程深度:

课程深度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可以用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程度来量化;《大纲》中是按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来陈述目标(要求)的,《标准》中则是按三个层次(水平)来陈述目标(要求)的.考虑到“掌握”这一要求与“灵活应用”区别并不是很大,为了与《标准》 中的层次对应,将“掌握”与“灵活应用”合并为同一个层次.《标准》 除了以上这些结果性目标,增加了过程性目标,例如“经历”“体验”“探索”等.对这些过程性目标要进行量化有一定难度,但为了比较标准的统一,给过程性目标也赋了值.具体规定参照文献[1].

①《大纲》中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对于课程深度值分别为:

圆的定义及弦、弧基本概念(1),同心圆与等圆(1),圆的作图(2),外接圆(1),垂径定理(3),圆心角与弦、弧的关系定理(3),弦的度数和弦心角的度数的关系及应用(2),圆周角的定义(2),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3),圆周角与弦、弧的关系(3),做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2),圆内接四边形(3),轨迹(1),反证法(1),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圆的切线的判定(3),圆的切线的性质(3),切线长定理(3),多边形的内切圆(2),圆的外切多边形(2),弦切角(1),弦切角定理(2.5),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2.5),切割线及其推论(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两圆的连心线的性质(3),两圆的公切线的性质(1),两圆的外公切线的做法(2),两圆的内公切线的做法(2),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2),圆的内接正多边形(1),正多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1),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2),正多边形的作图(2),圆的弧长(2),扇形的面积(2),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侧面积(2),镶嵌模型(1),直径所对圆周角(1).

赋值合计78,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78,即S1=78

②《标准》中相应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对于课程深度值分别为:

圆的定义及弦、弧基本概念(2),垂径定理(3),圆心角与弦、弧的关系定理(1),圆周角的定义(1),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2),圆周角与弦、弧的关系(1),圆内接多边形(多边形的外接圆)(1),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3),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3),如何确定圆的圆心(3),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1),反证法(1),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圆的切线的判定(2),圆的切线的性质(3),切线长定理(2),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2),正多边形的作图(2),圆的弧长(2),扇形的面积(2),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侧面积(2),镶嵌模型(2),直径所对圆周角(3),作圆的切线(2),过三点作圆(3).

赋值合计55,取综合的课程深度系数为55,即S2=55

(4)课程实施时间:

《大纲》下的课程实施时间:T1=30;《标准》下的课程实施时间:T2=20.

(5)难度比较:

课程难度就与课程深度、课程广度成正比,与课程实施时间成反比.课程难度实际上就是“可比广度”和“可比深度”的加权平均值.根据以上数据和文献[1]中难度计算公式,分别求出《标准》与《大纲》中圆部分的可比广度、可比深度,统计数据及比较结果:

①《大纲》:课程广度G1=37,课程深度S1=78,课程时间T1=30,N1=α·37+(1-α)·78[]30≈2.60-1.37α.

②《标准》:课程广度G2=24,课程深度S2=55,课程时间T2=20,N2=α·24+(1-α)·55[]20≈2.75-1.55α.

其中0<α<1,于是,如果取1.23

由此可知:与《大纲》中圆的内容相比,《标准》中圆的内容的可比广度增加0.07,可比深度减少,0.15,课程难度减少了0.26,即与《大纲》相比,《标准》中圆的内容难度大大减少了.

《标准》中可比广度增加量为0.07,可比广度的减少量为0.15变化大,说明在知识点掌握上旨在扩宽学生的见识面,增加了与现在科技发展相需求的知识点,比如:增加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确定圆的圆心,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等,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用数学,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还是服务于生活,而且增加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动手作图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结论

《标准》中圆的内容突出了圆的性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广度的增加上,圆的内容的扩展面上需提高,在研究的深度上,相对要求放低.在深度方面,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适当删减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公切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两圆的连心线等,例题也基本是采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让数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又让同学们觉得数学不枯燥.

新的《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与原《全日制普通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相比,有以下特点:对数学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新认识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模式论的现代数学观;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了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课程内容在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原则下增强了选择性;课程评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大纲多元化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 J].东北师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51~155.

作者简介

郑泽娜(1992—),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

张磊(1981—),男,河南确山人,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