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点赞,成了别人的财富

2015-05-30 16:17装大雷
大学生 2015年9期
关键词:研究者社交用户

装大雷

不得不感叹科技对人们行为塑造的力量。注册、登录和分享,转发、评论和点赞,当微信、微博和人人网等社交网站成为生活的必须,人们在主动自我暴露的路上一往无前。你的自拍,你喜欢的食物、音乐、电影和书籍,你的地理坐标,你的日程,你阴晴不定的情绪和分分合合的关系……当然你会说这些都是碎片化信息,没什么价值,可是有些人却想要利用这些信息来全力拼凑一个完整的你。

点个赞,我就知道你是谁

比如,人们都很熟悉的“点赞”行为。2013年,剑桥大学的Micha Kosinski、David Stillwell和微软研究院的Thore Graepel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有点儿“吓人”的研究。他们通过分析58000个用户的Facebook点赞的内容,并且用这些内容非常准确地预测了一些敏感的个人信息。研究的过程听起来似乎很简单,首先在myPersonality的网站上寻找志愿者,得到他们的Facebook点赞的内容,平均每个人有170个点赞内容,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其量化。除了点赞的内容,研究者还通过Facebook得到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比如种族、年龄和性别等。除此之外,志愿者通过填写问卷贡献自己的其他信息,比如幸福感和智力测试等。随后建立统计模型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点赞内容确实能反应和回答“你是谁”这个终极命题。

当然研究也得出了一些好玩的结论。比如那些父母离异的人可能更喜欢爱情中这样表示忠诚的句子:如果我和你在一起了,就不会再喜欢别人。再比如,预测高智商的词语有:科学、暴风雨和弯曲炸薯条。弯曲炸薯条和高智商之间的关系还真是让人困惑。而预测低智商的有:我喜欢做妈妈、某化妆品品牌和美国某乡村音乐组合。在性取向上,研究者发现了直男和非直男之间的区别。非直男的点赞关键词为:No H8 Campaign(意为反对美国加州试图禁止同性婚姻的八号提案的活动)和Mac Cosmetics(专业彩妆品牌)等;直男的关键词更有意思:Wu-Tang Clan(有名的hip-pop乐队)、Shaq(手机游戏)和每次小睡醒后的迷茫。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想想有时候还真是这样。

随着国内社交网络的兴起,也有一些学者在做相关的研究。比如西南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王金良等人2012年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的一篇文章,就是以人人网的大学生用户为研究对象。一共有265名大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来测量大学生对人人网的使用情况。比如:我经常在人人网打游戏;我经常在人人网上发表评论以及我经常在人人网上更新状态。除了网站的使用情况,研究者还测量了大学生的人格、自尊和自恋水平、冒险倾向等。再通过相关的统计方法探究网络使用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人格上外倾(外向)的人在社交网站上拥有更多朋友,并且女生比男生的朋友数量多;一个寻求冒险刺激的人更多地在人人网上玩游戏;在自恋水平上得分较高的人更有可能在人人网上传自己的照片。

2015年2月,王金良等人被《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接收的一篇文章则研究了使用QQ空间的大学生。研究招募了352名大学生,还是通过一系列的问卷测量。最后发现,人的一些性格可以预测其对QQ空间的使用,比如害羞的人可能更多使用社交网络等。除此之外,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朱廷劭等人2014年在《PLoS ONE》上发表的研究,探究了微博用户的行为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用户的人格特征能预测微博用户的行为。

商人最好的时代

纷繁的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不管是针对国外的社交网站Facebook也好,还是国内的人人网、QQ空间和微博,都表达了一个朴素的事实——你在社交网络上的一切点击都传达了关于“你是谁”的信息。那些有研究能力的人,则会通过一定的方法 (比如数据挖掘等)去研究这些信息,从而勾画出你的特征和喜好。

有人会问了:这有什么意义?我在开放的社交网络上本来就是要将自己的形象展示给别人看的,有人了解我不是很好吗?当然,这是积极的一面。比如,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不妨去关注该人的社交账号,定能加深对其的了解。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对这些内容的商业利用。

听说过“定位营销”这个词吗?如果没有的话,去亚马逊、淘宝和京东等任何一个大型的购物网站去试试。你在搜索框中寻找一本书或者一件产品,浏览、比较直至最后购买。这一系列的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通过一定的算法勾勒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进行相关产品和新产品的推销。这一切的精华都浓缩成了“你可能感兴趣”模块,而购物网站成为最了解你的智能导购,成就“点对点”的精准营销。

是的,互联网的搜索、记录和分享提供了大量关于用户的信息。有人将这些信息视为垃圾,认为不过是普通人生活的无聊记录,互联网终究是一场庸众的狂欢;有的人则把互联网产生的巨大数量级信息当成宝贝。在商人的眼中,互联网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商家不用再通过利益诱惑进门消费的人们填写“调查表”,费尽小心思提高消费者填表信息的真实性,担忧基于调查数据得到的结论会将自己带上歧途。

但是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样的做法,比如分析用户喜欢什么,给其推荐“同类”的信息,可能会窄化“用户”。你好像被这个网站给“定型”了,并且这种趋势是不断加强了。第二,就是网络上信息的归属和安全问题。

“老虎”在盯着你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网络信息,搜索内容也好、社交信息也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们作为这些信息的创造者是不是有这些信息的所有权呢?当然目前的情况是社交平台、使用的搜索引擎和某些不知名的组织在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作为个人是没有能力去控制和支配自己的信息的。2013年6月,美国前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斯诺登(Snowden)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项目公之于众后,引发了美国民众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在美国除了谷歌搜索和Facebook等网络巨头收集用户的信息,一些数据公司(data broker)也通过各种手段搜集用户的数据。比如,美国最大的数据公司Acxiom,据说拥有2亿美国民众的信息,并且平均每人有1500个指标。他们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将结论输出给自己的客户,帮助其做更好的决策。安客诚,是Acxiom在中国的名字,2000年进入中国,其总部设在上海,已有300名工作人员。在产品一栏中,主要就是数据和受众分析。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之前,你对个人隐私和自己数据的关注有多少呢?2011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几个研究者,针对美国和印度的Facebook使用者,中国的人人网和开心网使用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民众对隐私的关注最高,其次是中国,最后是印度。但是在阻止某些人看到自己社交网络的意愿上和用假名的比例上,中国最高。这说明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确实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距离和分寸非常敏感,但是对社交的平台,这些看不到的“老虎”警惕性却比较低。

前面提到的点赞研究者们,也在文章的讨论部分表达了一种担忧。很多的组织,比如商业公司、政府部门或者是自己身边的朋友,他们能轻易得到这些电子信息,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软件来推断你的智商和政治倾向,这些一般人不愿意公开分享的信息。不管推断的正确与否,这都可能会影响你的幸福感、自由甚至是人身安全。这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可怕的人肉搜索就是身边鲜活的例子。

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来应对?首先,我认为对自己的认识要有颠覆性的改变。不要仅仅把“金钱”和“物品”看作自己的财富。你的时间、你的注意力、你在网上的一言一行都是财富,因为有些人正在想方设法地争夺它们。为了打击Acxiom这样的公司,在美国一些新的平台,比如Datacoup等,试图建立用户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直接联系,你出售自己的信息,商业公司付给你报酬。再者,尽管信息时代对个人的隐私问题提出挑战,但信息毕竟是有积极作用的,比如在心理研究上来说,人们在网上主动和无意识的自我暴露,有利于发现更科学的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规律。但是也需要找到监管和制衡的方法,特别是要加强人们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意识。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研究者社交用户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社交距离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