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史诗

2015-05-30 10:48欧阳乾王若舟李志美
山东画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山东人工作制劳动者

欧阳乾 王若舟 李志美

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中,其实每一天都本是平凡的,因为有不平凡的人和事,则赋予了这些日子不同的意义。伟大的劳动自诞生在这个星球以来,就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以劳动为生,以劳动立身,以劳动创造了我们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当劳动作为人类文明中的第一缕曙光而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这个物种将来要创造的繁盛与辉煌。在漫长的地球进化史中,有过无数的物种此起彼落,它们也都繁荣一时,甚至统治过一个时代。但唯独人类,凭借劳动解放了自己的双手,最终成为地球史上绝无仅有的高智慧生命。当第一个拿起石器砸开坚果的人猿仰望夕阳时,不管它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举动是多么与众不同,都决定了数十万年后的世界将如夏花般绚烂。

劳动者权益:劳动过程不变的追求

是劳动创造了世界,是劳动创造了我们本身。从刀耕火种到机械种植,从逐水渔猎到庄园定居,我们的成长便是劳动的成长,我们的进化便是劳动的进化。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推进这个世界在不停发展的,是劳动者。在电影《超体》里,斯嘉丽穿越回了数十万年前,与一只在河流里寻觅的人猿轻碰手指,这是大导演吕克·贝松对最初的劳动者的致敬。

劳动者是值得尊敬的,他们以汗水浇灌了今天的繁荣,如同无数扎入土壤里的根系,供养了人类文明这颗参天大树。最初的劳动者是为了生存而劳动,随着社会的演變,劳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为生活而劳动。当人类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劳动形式已经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而对于劳动时间也有了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八小时工作制”。

“八小时工作制”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最早是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在1817年,欧文正式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并且还提出了一个口号:八小时劳动, 八小时休闲, 八小时休息。口号提出后立刻获得了共鸣,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就提出要求各国制定“八小时工作制”法律并给予确认。

但资本家不会放弃剥削工人的机会,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举行了大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他们一边示威游行,一边传唱着《八小时之歌》,要把这人性的光辉洒遍每一个角落:“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由于这次事件,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便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因为伟大的劳动者,这原本平凡的一天也熠熠生辉。

在中国,早在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就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决议案,确保了劳动者的权益。时间延绵九十余年,中国对于劳动者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滞过,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曾迎来过一个工农阶级无比辉煌的历史高度。到了今天,整个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都在升温。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的出台,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放在了首要位置,把“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放在了关键地位,这是对亿万劳动者的真情呵护。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后的岁月里,拖欠农民工工资、让劳动者流汗之后再流血的事情都将成为不再重复的历史。

新旧职业:在交锋碰撞中与时俱进

在中国,经历了伟大的无产阶级运动后,“劳动者”成为一个带有特定语境的词汇,一提起他们,人们就会想起工人阶级,想起农民兄弟,想起话剧《钢铁洪流》,想起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确,在新中国诞生初期,百废俱兴,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不畏辛苦,用一滴滴汗水把一个庞大的中国拽上了发展的快车。

于是,劳动者的形象成为人们的既定认识——大部分是在我们印象中的“传统劳动者”。在齐鲁大地上,依旧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在地铁隧道里挥汗如雨的工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种的农民,居住在海边以打鱼为生的捕鱼人,工厂里的工人……这些劳动者坚守着传统,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辞辛苦,虽然岗位平凡,却不可或缺地维护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山东人能吃苦”也成为一种树立在外的“劳动者形象”。

传统劳动者的职业大都代表着技术与力量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马克思说,这代表社会的进步。所谓进步,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职业,也会出现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新兴职业劳动者。在全球互联网状态下,出现的大多数新兴行业都与网络有关,比如电商、程序员、网页设计师、数据分析员等等,其实,在现代这种大环境下,还有多少工作可以不依赖网络呢?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新兴职业者,他们的劳动可以完全不依赖网络,比如:狗粮试吃员。

不要以为这样的劳动者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他们正在努力摆脱传统职业的影响,像雨后春笋般地兴盛起来,绝不是寥落的凤毛麟角。除了狗粮试吃员外,还有衣服试穿员、酒店试睡员、节目试看员……在电影《分手大师》里,连拆散情侣的“分手员”都是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说到这里,还记得那份曾经火遍全球的“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吗?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护岛人”,只需要住住阳光海景房,在海边驾船喂喂鱼,写写博客记录护岛生活,就可以在半年的时间内领到72万元人民币的丰厚薪水。面对此情此景,谁又能小看新兴职业的冲击力呢?

这是一个新旧职业交替的时代,传统职业的劳动者们创造了安定的物质基础,新职业劳动者们拿过接力棒,让这属于人类的文明继续蓬勃。也许俄国文学家赫尔岑的话可以对新旧职业的劳动者们做一个合适的注脚:“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垂老之人对刚刚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接岗的哨兵的命令。”

“勤劳”品质:山东人的基因印记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早期的古文献中,最早的山东人被称为“夷”,古时有南蛮、西戎、北狄、东夷之说,尤其对东夷不乏称颂赞美之词,说他们“仁而好生、天生柔顺”,这大概就是山东人传统性格里的“基因”。但比这种基因更为强大的,是后天的鲁文化对山东人的熏陶。

也许正因为鲁文化的灌溉,朴实的山东人仿佛是天生的劳动者,在人们的印象里,一切与劳动有关的美好字眼,比如“诚实、节俭、朴素、粗犷、豪放”等等,都与山东人有关。山东人耿直、朴实,他们胸怀坦荡,感情直露,却又讷于言而力于行,惯用实际行动来说话,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羞之。”左丘明和孔子一样,他们都是山东人,都耻于“光说不干”的人,其实不光这两位圣贤“耻之”,山东人大都“耻之”。孔子的道德是他们的内心信仰,梁山的“好汉”是他们的外在言行,而跟劳动者相关的“朴实和勤劳”,则是他们与生俱来便烙在基因里的不灭印记。

山东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文化便是培养劳动者的最佳土壤,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青天,以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建设着希冀中的生活。在全国的劳模评选上,从来都不会缺少山东人的身影,早些时候,有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践行了自己一生的劳动理念;近有青岛港工人许振超,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而这一远一近两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是千千万万朴实山东人的典型代表,还有无数的山东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劳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劳动者有时候是一身汗水或者满身油污的,头发脏了,也顾不得洗,衣服脏了,也没时间换,但他们是圣洁而崇高的,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那每一滴摔在地上的汗水,那每一道染在身上的油污,都是为了更加璀璨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是奉献者,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炭火。就像山东作家杨朔在《荔枝蜜》里最后发出的感叹一样:“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创造自己的生活,等于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猜你喜欢
山东人工作制劳动者
新语
劳动者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冰岛试行四天工作制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冰岛试行四天工作制
《山东人的云南血脉》开启移民文化研究新话题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Music education in the UK: Theory and Practice
红灯女侠翠云娘(上)
在云端
郑元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