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瑛
[摘要]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更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对音乐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进行探析,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 音乐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16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如果说语文是一桌丰盛的大餐,音乐就是桌上的那道开胃菜。文学,本身是美的。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和音乐美的双重熏陶。
一、以歌导入,激学习兴趣
在新课开启时要注重创设情景,恰当地使用音乐营造特殊氛围,可以调动学生情感,促进其理解。如我在教学《隆中对》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之中,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人物形象历历在目。由此,歌曲带领学生感受着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配乐朗读,使激情飞扬
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朗读的,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就会立了起来,更加生动,便于理解。配乐朗读是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便选取了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指导学生朗读。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是一位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作者与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在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地感受母爱,领悟亲情。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当读到“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时,他们早已泪流满面,甚而啜泣不已。
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三、酝酿高潮,达感情升华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一堂课也应该波澜起伏,高潮迭出。利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他们的思考,使其对作品的主题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感情得以升华。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斑羚精神,在朗读时我伴以钢琴乐曲,让琴键那“咚咚”的敲击声叩响学生敏感的心弦,那摄人心魄的旋律,为生命奏响了伟大的乐章。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似乎自己就站在伤心崖上,亲眼目睹这一幕以老年斑羚的牺牲为代价的生命的飞渡!之后,让他们自选角度说话,有人说:“老年斑羚,我想对你说,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小斑羚的生存,你们甘愿牺牲自我慷慨赴死,我向你们致敬!”有人说:“小斑羚们,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负父辈们的厚望,勇敢地生活下去。”也有人说:“人类啊,你们是这悲剧的制造者,请珍爱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吧!”是音乐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以乐带背,提课堂效率
古诗文的背诵往往是学生很头疼的一件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本来这首歌已流行很长时间了,此时在课堂上一播放,学生却如初次接触一般新鲜,跟着唱了起来。唱过几遍之后,自然就记住了这首词的内容。这样,朗读、理解、背诵当堂完成。
五、以乐结课,让情感绽放
一堂完美的课应当有一个精彩的结尾,巧妙地运用音乐,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以刘和刚的《父亲》结束:“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泪光闪闪中,学生对父爱有了全新的情感体验。以音乐为媒,让情感如花怒放。
语文课,音乐是道开胃菜。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就如同享受着一桌极致美味的精神大餐,语文学习由此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美妙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更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