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
在通俗歌曲雄霸国内歌坛的时下,曾经辉煌璀璨、一家独大的民歌经过近几十年的盛衰和起伏跌宕,如今似乎已陷入进退失据、一时鲜有优秀作品问世的尴尬境地。
人们,特别是音乐欣赏最广大的群体——青少年发烧友们一窝蜂地推崇什么、喜欢什么不是问题,问题是作为音乐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不断坚持、引导和推介的同时,将包括民歌和传统音乐在内的多种体裁产品,高水准、创新性地制作成民众喜闻乐见的、多元化的美味佳肴,以飨宴欣赏者。丰富他们的文化滋养、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俗、洋、民共举,尽可能多地满足民众的音乐文化需求。
笔者最近浏览《当代音乐》杂志2015年2月号。在为其大气的封面设计和栏目设置的精到所倾倒并不断受到其刊发的优秀词曲鼓舞的同时,一首《不用说永远》(李桂萍词,崔捷 文钦曲)(刊于《当代音乐》2月号),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带有浓郁西北民歌风的主题一经哼出,其沁人心脾的第一感觉便告诉我,她必成为极有听众缘的一枝鲜亮的民歌新花。
歌曲一开头便流光溢彩,让人立感阳光、安适、亲切而唯美:
然后便是一转一合,将旋律的呈示部(即A段)简约而又让人充满期待地、花里蕊里地推介给听众,并为中间高潮的到来做了极好的铺垫:
许多这类ABA单三部曲式的曲作者为了对比的强烈,往往曲调一进入B段,便要么弄得旋律、音程或节奏型生硬晦澀,要么挖空心思地试图寻求技巧上的突破,其结果往往会令作品一开始所赋予的美感破坏殆尽。而《不用说永远》的曲作者则会家不忙地利用其娴熟的技艺,信手便挥洒出更加令人炫目的副主题,并毫不犹豫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将曲调了无痕迹并顺理成章地推到了高潮:
收转时,既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地突然落于下属调并着意改变了早已顺风顺水、顺理成章的节奏型,不禁让人心底里透出一份不期而至的顺畅:
接下来又民歌俗写,恰到好处地运用弱起和连续切分,把因此带来的无尽的美好与回味倾情地奉献给了欣赏者,将B段毫无赘叙地一气呵成:
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再现部分的A1段。求变的曲作者先是将重复A段时的第二小节中原本的低音5提高八度变成中音5,再六度下行到低音的“7”时,当初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陕北民歌的韵味立刻便香香浓浓地扑面而来:
接下来的第三小节不仅在旋律走向上做了相当大的变化,甚或还在音程上连续四度、四度、三度、五度、四度地大幅跳转,让人在耳目一新之余忍不住还要再大呼两声痛快:
然后是副歌式的衬腔。因曲作者有意无意让原本的徵调式轻轻滑入了更具大调色彩的宫调式而让人听来愈加的清新而又美不胜收:
这六声音阶的宫调式旋律,不仅平添了之前徵调式言之不足故而“长言之”的新鲜感,更因其充满玲珑剔透的美感、亲和力以及爆发般溢美的震撼力,铸就了其必将历久弥新的春天般的生命活力。
整首曲作在渲染和升华歌词情境的同时,以质朴的音乐语言,优美而撼人心脾的旋律,既娓娓倾诉着新婚夫妇间互励共勉的情话,更深情而动人地表达着夫妻相扶、恩恩爱爱的美好意愿和情怀。品味过后让人感动,亦让人享受。显然这也预示着歌曲《不用说永远》无疑将成为民歌长长的珠珠串串中一支美艳、华彩、瑰丽的小花。
再说歌词。
民歌起源于劳动、发端于情爱。情歌之于我们有几千年了。从诗经的“关雎”,到“西口情歌”,从“花儿”,到“二人转”……人们用千歌万曲把“情爱”——这神圣的生命华彩,融入旋律,化作溢美之词,唱在嘴上,铭记心田,传于他人,留给未来。有句名言,“爱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其情歌在民歌中的地位和作用自不待言。
“不用说永远,我们把手儿牵,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此朝夕伴……”全然的普通人,家常话,慢慢述说,娓娓道来。既没有“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悔”的刚烈,也没有“要不是爹娘管得紧,我顺着大道划到沈阳”的热辣,更没有“你耕田我织布,我挑水你浇园”的温情。通篇歌词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所表达都是为对方的关切,对自己的勉喻。歌词反复吟诵的一句“不用说永远”,这对于刚刚步入新婚殿堂的夫妇而言,超离了诸如“白头偕老”、“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等传统。因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们”,便使得这种超离合情合理,而且更显创意和深意,用朴实真挚的话语,说出了居家过日子的正道,说出了夫妻之间的常情。歌词的主旨——同甘共苦平安长久。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令人感动。家庭和谐乃社会形态稳定的基石,如今而言,乃中国梦圆的动力和保障。《不用说永远》之于弘扬民族美德、之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正能量的给力,是中国梦宏篇巨著的一行美词妙语。
最后说建议。
歌词上。1歌词沧桑色彩重,给人的感觉是有一定阅历者的经验之谈,与众多的年轻新婚者的心境似有距离。2歌词第二句“我们把手儿牵”若把“我们”改成“我俩”好像就更精当些。
作曲上写的是对唱和重唱。这么美好动听的曲调如果完全做成两声部,则能更大地发挥和声与复调的艺术感染力。只是一味的浓墨重彩会否有画蛇添足之嫌尽可商榷,但此举将令歌曲的色彩性更加浓郁应该是肯定的。
民歌之情歌是艺术不灭的主题。只要把爱浸入灵魂并打上时代的印记,就会传唱、传播、传世;就会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亘古传承的民歌在演绎中出新,在出新中精美,在精美中积淀,在积淀中恒久,那便是好歌。
音 乐 资 讯
“左琴右书——丁承运琴书作品展”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
2014年11月8日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西南厅华宝斋举办了“左琴右书——丁承运琴书作品展”的开幕式。本次展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书写的近70余件书法作品。
开幕式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国鹏主持。开幕式上,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田青先生首先致辞,指出古琴是中国传统文人固有的艺术形式,丁承运先生左琴右书充满书卷气的艺术生活直接秉承了古琴艺术的传统积淀。他强调只有回归古琴艺术的传统生态,当今古琴艺术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馆长孙晓辉教授也认为丁承运教授恪守了文人琴家的正统本色,她并转达了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和副院长李幼平教授对琴书作品展的祝贺,表示武汉音乐学院将筹建古琴传习所发扬古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