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 徐小换
摘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经济新常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吸取上世纪80年代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在经济转型期后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是当前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本文认为:中国成功跨越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物价的稳定,适量的对外依存度,较小的收入差距,适度的政策调控,较高的行政效率与完善的制度。
关键词:拉美;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转型;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5)04-0063-08
一、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与拉美转型的共同点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由于粗放的发展方式,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如今难以维持。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在中等收入时期,之前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矛盾可能在这个时期集中爆发,这种系统性风险是原有的增长机制不能有效应对的,这就可能会带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由高速(10%左右)转到中低速(7%左右),是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双重叠加,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不仅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且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社会矛盾逐渐增多、工业规模扩张难以维持、外需拉动作用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强等问题。麦迪逊数据库显示,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371国际元,预测2015年将超过11000国际元。
(二)拉美经济转型的背景
整个拉美地区于1982年发生债务危机,其经济陷入了较长时期的低迷状态,拉美人均GDP在整个80年代累计为96%的负增长,直到1990年也没有出现明显改观。在经历了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三场金融危机的连续打击之后,拉美经济仍处在低速增长时期。
1.巴西经济增长减速期
在80年代之前(1964年到1980年),巴西经济创造了辉煌,经济增长速度惊人,根据麦迪逊数据库里的数据,发现这个时期很多年份的人均GDP保持在10%以上,这个时期是高速发展时期,平均增长速度为768%;巴西经济增长速度最低是在1981年,为-439%,在1986年升到799%之后再次下降,1990年又达到-43%。1964年至1980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735%,1980年至2011年,巴西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262%,巴西经济增长速度由735%下降至262%。很明显,巴西在1980年之后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因此巴西的转型机遇期在1980年。
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不规律地大幅度升降,给巴西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不利于巴西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实现转型迫在眉睫。转型之后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处于小幅度波动之中,表明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初步显示转型不成功。
2.阿根廷经济波动期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拉美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的背景下,阿根廷的经济也没能幸免于难。无论是外债、通货膨胀情况还是经济发展速度,均处于难以承受的情形:外债危机严重,导致政府对经济的财政支持动力不足,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将严重影响阿根廷的经济发展;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但是阿根廷经济衰退的势头一直没有被遏止住;经济发展速度时而加快时而减慢,经济增长不稳定;新的改革虽然能一时解决经济中的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解决阿根廷经济的长远问题,阿根廷的经济一直表现为震荡式,经济发展极不稳定。
1961年至2011年,阿根廷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298%,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阿根廷经济的独立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处于波动状态的,忽高忽低,震荡剧烈,经济增长速度不稳定,震荡式经济一直是其经济的常态(见图1所示)。
综上,可见中国目前与拉美地区的巴西、阿根廷面临经济转型的背景的共同点有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矛盾增多、外贸政策不确定性较大、人均GDP逐渐接近并超过一万国际元等。中国和当初拉美同处经济转型期。
二、拉美经济转型失败的主要表现
(一)巴西
巴西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抓住了经济转型的机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转型并不成功,具体表现如下:
1.通货膨胀短期改善长期未改善
自9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经济连续增长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然而,巴西的情况却与此相反。据统计,1990 年巴西的年通胀率为29378%;1991年有所缓和为4408 %;1992年和1993年又暴涨,分别为10087%和25675%。巴西连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已经成为阻碍巴西经济发展的顽石。通货膨胀只有短期效果,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并没有改善。
2.增加值率变化不明显
巴西的增加值率自1995年起基本上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04年开始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率在2008年开始出现上升的趋势,但不是很明显,表明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质量变化不显著。
3.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
(1)产业结构中重要产业发展仍迟缓。巴西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相较于1980年则没有较大的波动。巴西的农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自1980年以来明显下降,由1980年的13%下降到2010年的61%。工业所占比重小幅波动,但自1990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服务业是巴西经济的主导产业,由1980年的528%一跃增长到2010年的675%。由此可见巴西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迟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待提升。
(2)重要产业与消费占比较低。在巴西经济增长出现问题时,巴西政府主要调整的是建筑业与制造业,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建筑业与制造业,但是巴西这项政策调整并没有带来产业明显的改善。
巴西政府曾采取鼓励家庭消费的措施,希望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样没有明显增加。
4.社会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自1980年以来,巴西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05以上,表明其收入差距较大。1988-1991年基尼系数甚至达到了06以上。2002年之后,基尼系数下降,表明收入差距在减小,经济有稳定增长的可能。但是基尼系数仍不低于05,表明收入差距依然很高,因此巴西收入差距虽有所改善,但是仍需继续努力减小基尼系数,从而减小社会贫富差距,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巴西经济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经济转型,但是其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是短期的效果,长期效果并未改善。通货膨胀仍然存在隐藏的危机,贫富差距还未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转型步伐缓慢,附加值率没有明显提高;建筑业、消费情况、基尼系数等都没有变好。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巴西采取的政策措施没有快速而明显地见效,措施实施的力度不够大,因而转型是不成功的。
(二)阿根廷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阿根廷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快于20世纪80年代,且在90年代阿根廷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汇率也没有发生不可控情况,这不仅稳定了国内市场而且稳定了外汇市场。2002年再改革的主要贡献就是将阿根廷经济从困境中解放出来,政治基本稳定,经济明显复苏,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其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1.价格持续波动
阿根廷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自2005年以来处于持续大幅度波动状态,2011年开始一直增加。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异常变动也体现了通货膨胀的异常变动,因为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之一,通货膨胀控制不好也可能带来经济危机。
2.国际贸易收支状况不佳
阿根廷在其国际收支自90年代以来由收支逆差逐渐转为收支顺差,虽有改善,但是收支顺差仍较小,需进一步努力,加大外汇储备,减少对外依存度。
3.就业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
阿根廷2005年以来的自然失业率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需通过改革进一步改善,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也能稳定社会。
虽然阿根廷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各指标所处的水平表明经济仍然不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资金外流严重,占整个拉美地区资金外流的一半;经济发展减速,贫困人口仍然过半;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极小;政府资信程度的降低使得国际融资难度和成本加大。最终,阿根廷的经济增长仅表现为进口的增长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增长,阿根廷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不大,从而使得经济难以控制,形成了震荡式的结果,转型不成功。
三、拉美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及失败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的经济危机给巴西和阿根廷的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债务危机与通货膨胀。再加上本国的经济体制、政府政策与政治环境的影响,巴西和阿根廷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关于巴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研究表明,巴西经济转型失败的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外债等对外依存度增加;本国贫富差距大、发展战略失误以及巴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等。
总的来说,巴西经济主要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这就使得巴西本国的经济基础不够坚实,受贸易国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较大。关于阿根廷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经济转型失败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震荡式,这是因为阿根廷经济的依附性和社会的分裂性,具体的挑战在于通货膨胀压力大、外债过高、收入分配不公与贫困化、政策不当以及制度不合理等方面。因此巴西和阿根廷经济转型失败的原因大同小异。
(一)市场经济方面的原因
1.通货膨胀不断加剧
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给巴西和阿根廷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关于巴西通货膨胀的研究,罗伯特·杜马斯·达马斯(Roberto Dumas Damas)发现,在1980年之前,巴西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支出,而较高的政府支出带来通货膨胀率与利率的上升,加剧了政府的债务危机,带来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再上升的恶性循环。此外,不合理的政府政策也加剧了通货膨胀,产生的这一系列影响使得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给巴西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关于阿根廷的而研究,蔡班等指出,阿根廷的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出与货币投放存在着规模过大、低利率政策以及外汇管制造成市场上本币流动性增加,而因限制进口的措施带来供求矛盾加剧和工资上涨幅度较大等,以及通货膨胀的加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都不利于阿根廷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带来低增长与高通胀的滞胀局面。总之,通货膨胀的加剧,使得经济发展缺少一个稳定的环境,造成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阻碍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1]
2.对外依存度仍然很大
一国如果对外部依存度过大,那么本国的经济基础就不牢固,外国一旦将投资撤走,对本国的经济将是极大的损害,将会带来一大批国内企业的崩溃,因为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焦震衡等指出,巴西的外部依存性主要表现在外交方面的潜在风险——受发达国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控制和垄断的制约,其对外债务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存在着再次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2]此外,外部依存度过大就会忽视自己的品牌,忽视民族工业的发展,企业和国家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动力不足和支撑不足的问题。而陈江生等指出,首先,阿根廷过度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其实现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对其重要出口产品的较大需求,尤其是西欧、英国等一些国家,主要表现为出口产品依赖外部市场、工业消费品依赖发达国家。其次,阿根廷的资本具有很大的外源性,外国资本中的英国资本几乎制约着阿根廷的主要行业。最后,连阿根廷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大多都是外国移民。[3]
可见,阿根廷是一种典型的依附性经济,这使得阿根廷在经济增长进程中矛盾较多,以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依靠外部经济所产生的拉动力。在经济出现问题时,本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总的来说,巴西和阿根廷对外资的依赖、对贸易的依赖不仅影响了本国企业的生存,更影响了政府调控经济,由外资的依附性恶化为对外部经济的依附性,极大程度地给经济增长带来潜在危险。
(二)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
1.贫富差距拉大
贫富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性问题,也体现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一旦贫富差距恶化必将引起社会动荡并严重阻碍经济增长。张琳力等指出,巴西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内生的困境即贫富差距拉大,使不稳定的社会影响巴西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巴西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结构性问题、产业政策的回归问题,从而为巴西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4]不可否认,阿根廷经济发展中难以跨越的鸿沟在于其广大的落后地区和庞大的贫困人群,这限制了阿根廷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从而阻碍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加上逐渐加剧的贫困化对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直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走向财政和金融危机,严重的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此外,阿根廷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人均GDP急剧增长的这一表象掩盖了国内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还对高收入人群提供政策支持,这就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更加恶化,使得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加快,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步伐放缓,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巴西和阿根廷在经济转型机遇期都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且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是社会不稳定的一大根源,也是阻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2.政策战略把握不当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极其重要,但是这种调控是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基础的,政府在出台政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一旦政策失当,必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潜在的危机。尚德良指出,巴西政府对国内工业过度保护:信贷和税收鼓励、财政补贴、控制进口等,这些措施只能保护民族工业的短期发展,不利于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外债政策使其过多依赖外国能源资金,导致其债务负担加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由于巴西推行的是“发展主义”战略,巴西政府在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下仍要保持过大的发展规模,坚持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水力发电、核能等耗资大、耗时长、见效慢的大型项目,这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是一大阻碍;80年代以来,巴西缺乏连贯的经济治理措施与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战略措施,使经济波动较大,政策摇摆不定,是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大根源。[5]
实际上,阿根廷由于实行过度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政策,阿根廷的改革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埋下导火索。首先,经济改革过程中实行的无限制的市场化、无保留的私有化和几乎无条件的对外开放等政策,不仅使阿根廷经济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而且也严重制约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比如阿根廷90年代前后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政策时,只强调减少政府对经济工作的参与,过分强调市场的自由调节作用,结果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就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其次,阿根廷的货币币值因本国汇率的一成不变而被高估,不利于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和政府通过货币手段调控经济。再次,阿根廷的举债发展经济政策和财政赤字政策使其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偿债能力大大下降,最终有债务危机的危险。最后,阿根廷的经济改革不符合社会公正的原则,牺牲的是普通民众的利益,加剧了其贫困、失业、收入分配恶化等,以及政府的进口限制和外汇管制威胁到企业和民众的切身利益而引发他们的抗议,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巴西和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失误,带来经济发展战略失误,方向错误是一个很致命的错误,有可能带来经济发展的倒退。
3.效率低下与制度不健全
巴西行政效率低下对其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巴西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鼎立的联邦制,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而行政效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政府机关、企事业管理活动的运行,从而制约的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效率,行政效率低下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前进,同时这也体现其制度不完善与法规不健全。此外,巴西人比较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高,对办事工作效率没有追求,使得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阿根廷的危机的根源在于阿根廷的政治体制,表现为经济问题。首先,巴西的政治体制中存在不能反映选民意志的选举制,使得寻租和腐败滋生,且政治体制具有相当的刚性,不能根据实际国情灵活调整,这体现其政治体制的不健全与制度的不完善。其次,阿根廷人民信奉的大主教文化鼓励消费,在本国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阿根廷人民只得靠外资来扩大再生产和维持高消费,从而对外资更依赖。最后,军人退出政治舞台带来政治的不稳定不断销蚀了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最终带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
巴西和阿根廷的政治体制问题与制度问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改革迫在眉睫。
四、中国适应经济新常态应从中吸取的教训
(一)市场方面
1.保持稳定的物价
一国政府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考虑国际形势和本国国情,可能会带来宏观经济失衡。高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高负债率使巴西经济增长急剧下降,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使其陷入长达二十年的经济衰退。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国际形势、本国国情,循序渐进,决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比如巴西简单地将物价与工资冻结来控制通货膨胀,这只能是应付通货膨胀的短期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利于资源的调配。另外,政府在稳定物价上采取的措施就是降低通货膨胀,没有相应的实业政策引导生产性投资,一旦冻结物价工资的效力枯竭,资金便再次流向投机性的部门,从而引发再一次的通货膨胀。因此,保持物价的稳定并不是固定物价而是协调经济运行的各元素进行调整,不使物价发生较大的波动,并与其他经济元素协调发展。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的价格运行基础改变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监管。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价格改革,完善价格法规制度,抓紧价格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强化价格调控的经济手段,加强价格监督和反价格垄断执法来保障物价的基本稳定。
2.保持适量的对外依存度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外资,举债适度。合理利用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卓有成效的方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就是资本,在弥补国内发展资金缺口时,应重视国内和国外两种资金来源的构成。过度依赖外资,会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旦引发债务危机,势必借新债还旧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宏观经济的失衡。利用外资借助外力发展国内经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但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过度依赖外资,会加大经济的外部脆弱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要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构建新的增长点。中国的外贸所占份额也较大,但是主要是加工贸易类的外贸,对外的技术依赖较大,目前已经在外贸管理能力上有所提升。实施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的自主创新贸易转变,从以出口为导向的到以进出口并重导向的转变。因此要继续鼓励创新,争取在全球价值链中位于高附加值环节或依托全球价值链创建本国价值链,这将是中国新常态下的重要发展目标。
(二)社会政治方面
1.保持较小的收入差距
一国现代化发展应该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并举。中国收入差距比较明显,因此要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防止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财富不均衡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催化剂,这提醒我们政府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关注困难群体,让他们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收入严重分配不均会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引发社会动荡,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就成为政府的重点改革内容。
摒弃新自由主义时期仅仅依靠经济增长自身产生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做法,突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提高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关注度,形成长期保护与应急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此来缩小收入差距。
虽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很大,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大力缩小收入差距,但是目前,中国的逆城镇化迹象越来越明显,城乡差距在缩小。2008年之前,中国的收入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的趋势,之后中国的基尼系数开始有缓慢回落的迹象,收入分配在发生转折。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发展,更要注重民生和就业的改善,任何改革都不能以牺牲普通民众利益为代价,平衡好各方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与均衡发展。
2.保持适度的政策调控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政策的出台只能对经济起到一定导向作用,而不能完全控制经济发展命脉。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政府适度调控,如果市场放任自由也会失控,造成经济动荡。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就会使得市场的作用弱化,经济发展规律遭到破坏。巴西的经济改革是试图完全让政府脱离市场,放任市场自由发展,目的就是想通过短期的改革来使巴西的经济完全回归到自由竞争状态。欲速则不达,这种改革最后证明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而阿根廷政府则干预市场过度,给经济带来阻碍,因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是首先要明确的。其次,政府每出台一项政策都要监督其实施的效果,不能纯粹是为了出台政策而出台政策。要解决现存的问题,对经济发展或增长模式不断加以完善和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中的配置作用,但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进行调控政策的创新,调控定力更强,迄今所采取的措施既利当前更惠长远。中国对国有企业的政策调控幅度偏小,新常态背景下将有更多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更多的经济指标市场化,规划好之后要注意实践的及时性,适度监督管理,这样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的宏观调控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3.保持较高的行政效率与完善的制度
一国行政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该国政策实行的效果。行政效率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就会有效果。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审时度势,利用有利时机及时地调整改革,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并兼顾各方利益。同时,要激发国民创新意识,提高劳动效率,个体效率的提高将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此外,政治环境的稳定对于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基础,动荡的政治环境将使得经济处于波动中,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现有的制度中存在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要完善,减少制度对经济的制约。2013年,中国政府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激发了社会创业热情,调动了国民的积极性,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优良的转型环境与条件。
参考文献:
[1]蔡班.阿根廷经济改革及启示[J].中国财政,1996(12).
[2]焦震衡.巴西经济外交在经济模式转型中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6).
[3]陈江生.“拉美化陷阱”阿根廷的经济改革与问题[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8).
[4]张琳力.巴西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J].才智,2011(6).
[5]尚德良,杨仲杰.巴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前景[J].拉丁美洲研究,1993(1).
责任编辑:邓卫红李祖杰